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祖塔亭位於中國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寶峰鎮寶峰寺內,1957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馬祖道一是唐朝佛教禪宗大師,六祖慧能之再傳弟子,師承南嶽懷讓。馬祖圓寂後建塔,藏舍利子於塔內。馬祖塔亭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年),會昌法難(846年)時被毀,大中四年(850年)重建,賜名大莊嚴塔,賜寺名「寶峰」。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建塔亭。文革中墓塔被毀,塔亭尚存,當時在塔基深處地宮中發現石函,內有金銀蓋罐一隻,盛有骨灰。1993年按舊貌復原修復。墓塔漢白玉雕成,呈四方形,兩層。亭為六邊形,花崗岩制,正中石樑刻有「聖宋元豐歲己巳五月癸巳朔二十八日庚申琢玉重新建造」。

目錄

歷史

唐貞元四年(788年)正月,高僧馬祖80歲時率弟子登建昌石門山(今靖安寶峰),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遂對隨行弟子曰:「吾朽質之日,歸骨於此」。同年二月初一圓寂。弟子遵其囑,奉靈骨舍利藏於寺後窖中。

唐貞元七年(791年),德宗李适左僕射同平章事權德輿來到建昌石門山內為保存馬祖靈骨舍利而造塔,權親撰塔銘。元和八年(813年)憲宗李純賜馬祖諡號為「大寂禪師」,塔號為「大莊嚴」。大中四年(850年),宣宗李沈令江西觀察使裴休重修馬祖塔,並敕賜塔額為「寶峰」,故寺亦易名為「寶峰禪寺」。

後又有人建木亭以護衛。宋元豐八年(1085年),又重新建造石亭以護之。亭高5.5米,深5.17米,六柱六角寶蓋式頂,全身用花崗石材料榫接而成。

檐首六角均有昂首石雕。亭外用十二塊扇形石板覆蓋,內頂上方呈南北方向架着一根粗壯主石樑,重約5噸,石樑下方刻有「聖宋元豐歲次乙丑五月癸巳朔廿八日庚申琢石重新建造□跡」陰文。亭正面為敞開拱門,其餘5面用青石板全封閉或半封閉。亭下為墓塔,塔基下珍藏着馬祖的靈骨舍利。亭的左右兩旁各有一蔸桂花樹,金秋時節,芳香四溢。

重修

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毀塔,在亭中心塔底挖出漢白玉石函一隻,內裝灰色瓷缸,缸內盛有鎏金小型塔瓮一隻,周圍刻有精細的佛像和花紋圖案,瓮內盛有舍利(佛骨)數粒,刻有「舍利」二字,此物曾由江西省文物館收藏[2]

1993年由寶峰寺住持一誠大師按原塔樣式重建,材料是從山東精選而來的漢白玉,仍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3.78米。塔基為正方形須彌座。塔身南面石碑豎刻着當代書法家啟功題寫的「馬祖道一大寂禪師舍利之塔」,碑的左方刻「癸酉年清和月啟功敬題」字樣;北面碑刻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少良豎書的「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兩行字;西面碑文為本寺方丈一誠長老所撰、時任本縣縣長郭明所書《馬祖塔銘》;東面石碑重新鐫刻唐代左僕射權德輿所撰《馬祖塔銘》。塔剎下為仿斗拱造型,上為琉璃瓦造型,檐首六角均有含珠龍頭飾物,頂為淨瓶形。塔基底下珍藏着送回的馬祖靈骨舍利,為鏨花鎏金銀蓋罐所盛,外用一白帆石石函所包裝。

歷史價值

馬祖塔亭屬江西宋代石建築的珍品,加上權德輿所撰寫的塔銘,對研究佛教禪宗學說的傳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對古人運用力學原理構架如此巨大的石亭亦有很高的科研價值。1957年馬祖塔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為《中國名勝辭典》等書所收錄。

視頻

馬祖塔亭 相關視頻

2017.5.28《旅遊新發現》欄目第二期靖安寶峰寺
靖安儒林和寶峰寺掠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