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靖遠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靖遠寺

圖片來自trip

靖遠寺,當地俗稱「喇嘛蘇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當年錫伯營八旗的主寺。200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4]

歷史

靖遠寺位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以西6公里處的孫扎齊牛錄鄉境內。該寺創建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為伊犁九大名寺之一。該寺是錫伯營八旗軍民合力捐資,於光緒十八年(1893年)建成。清朝光緒帝為該寺賜名「靖遠寺」,並親題寺名匾額。

錫伯語「察布查爾」意為「糧倉」。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中國惟一的錫伯族自治縣。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自盛京(今遼寧省)徵調錫伯族軍民共3275人西遷新疆伊犁,駐紮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成為「錫伯營」,以200戶為一牛錄,一共編成八旗八牛錄,察布查爾縣下轄的各鄉鎮至今沿用「牛錄」的稱謂。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錫伯人遷居到察布查爾200多年以來,曾經先後三次遷移嘎善(村莊)。錫伯人每一次遷嘎善,都要修築新城,並重建寺廟。如今錫伯人的八個牛錄嘎善內,尚有十多處關帝廟、娘娘廟、喇嘛廟等遺蹟。其中,孫扎齊牛錄的靖遠寺(喇嘛蘇木)是最大的寺廟。

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在錫伯營烏合爾達(總管)哈瑪爾太主持之下,由八個牛錄的軍民捐資,在左翼鑲白旗孫扎齊牛錄的駐地(今為「佛嘎善」,位於綽霍爾河北岸)創建了一座寺廟,起名為錫伯語「郭羅克伯一鄂爾合內布勒一珠克特痕」,譯成漢語為「靖遠寺」,俗稱「喇嘛蘇木」。該寺共有殿堂、廂房、配房等43間。起初有從盛京隨錫伯軍民西遷而來的喇嘛十多名,後來蘇拉人(閒散人員)及因病而卸任公務者等等先後入寺出家,喇嘛遂增至50餘人。嘉慶十二年(1808年),察布查爾布哈(大渠)鑿通以後,錫伯營八旗軍民自綽霍爾河畔的佛嘎善(老村)南遷到新渠的兩岸,築城居住。原來的喇嘛蘇木(靖遠寺)遂遭到廢棄,原有全部建築逐漸被毀,後來寺址被平為耕地。

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在同治新疆回變中,伊犁回眾攻克伊犁將軍衙門,伊犁將軍明緒自殺,前任伊犁將軍常清被殺。惠遠城普化寺被毀,所藏全部佛經後來轉移到靖遠寺。

光緒十四年(1888年),錫伯營八旗軍民集資,在如今的孫扎齊牛錄城堡內重建靖遠寺。靖遠寺是由錫伯營八旗八個牛錄共同建造,八個牛錄各建一座磚窯,專門燒制靖遠寺建造時需要的磚瓦。從1888年到1893年,靖遠寺經過5年才全部建成(一說為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始建,經過四年方才建成)。

該寺重建後,錫伯營特派出正黃旗寨牛錄佐領鄂爾德春率領扎布綽布等喇嘛,攜六百兩白銀和12個元寶,到西藏購入拉薩藏文甘珠爾》一套。他們出發前,八旗八牛錄的老人、章京在靖遠寺舉行了祭祀送行儀式。《甘珠爾》購得後,該寺成為伊犁各寺院中佛經數量最多、種類最完整的寺院。伊犁各地信眾紛紛前來。據說,昭蘇縣聖佑廟曾派人到靖遠寺,希望用一千匹馬的價錢換取靖遠寺的《甘珠爾》,但靖遠寺認為價錢過低而未同意。除了《甘珠爾》之外,據說該寺還有「阿里亞」經,傳說是從內蒙古購得的蒙古文經書,但查佛經目錄並無「阿里亞」經。此外,該寺還收藏有其他大批佛經,也可能收藏有滿文佛經。

靖遠寺創建後,湧現出莫倫達長老、楊拉克長老等知名錫伯喇嘛,他們曾先後任該寺住持。傳說,莫倫達長老不但精通佛經,還通曉醫學,其醫術聲名在錫伯八旗牛錄到伊犁河北八城傳揚。據傳,清朝嘉慶年間,伊犁將軍患鼻炎,鼻樑化濃,請莫倫達診治。莫倫達診病後,手術切除爛鼻,接上活人的新鼻,獲得成功。該寺喇嘛有許多治療方法,比如中藥、扎針、放血、接骨等等。

靖遠寺從創建到舉辦宗教活動,均獲得烏合爾達(總管)、牛錄章京(佐領)支持。該寺過去宗教活動興盛。日常宗教活動包括每日早、午、晚念佛經三次,吹法螺三次。先念宗喀巴讚詞,後念佛經,稱為「小念」;每半個月舉辦法會念經,稱為「大念」。此外,每逢民眾婚喪之事,喇嘛會應邀前去念經。春節前後,八牛錄的民戶排隊邀喇嘛赴各自家中念經,以保全家平安,五穀豐登。靖遠寺獨特的宗教活動有:

  • 正月十五日點燃米安失拉(千盞油燈)典儀;
  • 藏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佛誕節」舉辦誦經法會;
  • 藏曆九月二十二日「天降節」(釋迦牟尼在三十三天為生母說法之後,回到人間之日)開放寺院供信眾燒香;
  • 藏曆十月二十五日「安卻節」(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圓寂日)法會;
  • 「拋框」典儀:送鬼歸天的活動,只在戰亂或特大災害發生時舉行,所以每次舉行都相隔數十年。自該寺創建以來,據說曾舉辦過四次「拋框」活動。最後一次是1948年藏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大祈願會(俗稱「傳大召」、燈節)後的次日,即正月十六日舉行的「拋框」活動。這次「拋框」典儀開始前的二十天,喇嘛開始每天焚香念經,滿二十一天後的次日便舉行「拋框」典儀。典儀開始時,八個牛錄章京(佐領)分別背着《甘珠爾》在頭前引路,後面跟着一名雙手抱着鬼框的喇嘛。鬼框採用木板製作,內盛黃土、五穀、果實、麵塑魔鬼。住持喇嘛楊拉克坐在四人抬的轎子上,右手提着佛鈴,左手握着大黑絲巾。轎子每走數步,他便搖響一次佛鈴,搖擺一次黑巾,並且不斷念經。喇嘛組成的儀仗隊也齊誦佛經,鼓號鑼鈸齊鳴。拋框隊伍出靖遠寺山門之後,繞大街遊行一周,向北出城門,前往東北郊外的火坑。楊拉克大喇嘛完成拋框之後,烏合爾達(總管)爾善等等騎馬人鳴槍,眾人一起吶喊,表示驅逐魔鬼,將魔鬼在火坑內燒死。青年們紛紛跳入火坑,在火中爭奪鬼框,很快將鬼框弄成碎塊。據說只要從火坑搶回一塊鬼框的碎片,掛在家中房樑上,便可驅邪。靖遠寺的「拋框」典儀是藏傳佛教「大祈願會」(即大傳召)的「除祟節」(藏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的「大傳召」結束後舉行)與藏傳佛教「驅鬼節」(藏曆二月二十九日「傳小召」時舉行)的綜合變異體。[4]

1952年,受民主改革思想誤導的學生及農村教師,以「反封建」為旗號,闖入靖遠寺,搗毀全部泥塑佛像,洗劫了很多銅製佛像以及裝藏在泥塑佛像內的寶石、金條。藏經閣被砸毀,閣內存放的佛經被全部運至區政府院內,用七晝夜焚燒殆盡。該寺喇嘛被全部驅逐。改革開放後,1990年代,當地民眾呼籲修復被毀的靖遠寺。

1990年,靖遠寺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99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維修。2006年,靖遠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遠寺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建築的地基下沉、彩繪剝落、牆體坍塌。2011年,國家文物保護規劃論證專家組論證了靖遠寺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隨後審批了靖遠寺保護規劃並立項,下撥專項資金開展搶救性保護修繕工程。工程分為三期。2012年5月15日啟動第一期工程。2014年1月,已完成第一、二期工程,並通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靖遠寺開始接待遊客。第三期工程主要是油漆與彩繪,預計2014年內開工。

建築

該寺坐北朝南,原來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現存占地面積8350平方米,建築面積1047.48平方米。該寺有12座單體建築,包括照壁、山門、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三世佛大殿等等。該寺四周有非常高大的圍牆,院內寬闊,有磚鋪路面連接各個殿堂。整個建築採用了木雕、磚雕、彩繪等工藝,其中泥塑、磚雕、彩繪的作者是錫伯族知名畫家格善,木雕的作者是依拉齊牛錄錫伯工匠。建築整體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建築帶有錫伯族文化的特點,西部建築帶有漢文化特點。

該寺東部為主要建築:

  • 照壁:磚雕照壁位于山門前。
  • 山門:上方刻有錫伯文漢文「靖遠寺」金字。門內左右兩側是木欄小隔房,分別供奉一位護法神泥塑像,合稱「哼哈二將」。正門兩側各設有一扇小門。
  • 四大天王殿:位于山門以北,殿內有四大天王的彩色泥塑。
  • 大雄寶殿:位於四大天王殿以北。出四大天王殿北門,是大雄寶殿前的院落,院內正中的主路旁邊有牡丹,並圈養着幾隻灰鶴。仙鶴為吉祥的化身,受到錫伯族的喜愛。大雄寶殿內,正中有如來佛塑像,兩側是十八羅漢銅像。據說,銅像內曾有金銀珠寶,後來在動亂中遭到洗劫。大雄寶殿外的左右兩牆上分別有兩幅磚雕,左邊是「雙鹿回春圖」與「暗八仙圖」,右邊是「松鶴延年圖」與「文房四寶圖」,這四幅磚雕均是錫伯畫匠製作,據說到21世紀初兩幅磚雕已有100多年歷史。過去在如來佛塑像前兩側的供桌上,供奉着許多銅製佛像,喇嘛們排坐在兩旁誦經。
  • 牌樓、鐘樓、鼓樓:從大雄寶殿北出,兩側各有一座磚木結構的牌樓。東側為鼓樓,西側為鐘樓,均為琉璃瓦頂,異角飛檐。靠近東、西牌樓各有兩間小房,是小喇嘛住宿用房。
  • 三世佛大殿:靖遠寺最高大的建築,為兩層樓閣,頂覆琉璃瓦。殿內供奉三世佛(即過去佛藥師佛、現在佛釋加牟尼、未來佛阿彌陀佛)塑像,這三尊塑像帶有錫伯族人眼睛小、臉盤大的特點。大殿二層為藏經閣,曾經藏有160餘卷《甘珠爾》,另有「阿里亞」經數十卷,還有滿族人在伊犁修建的普化寺遭毀後運來的經書等等,這些佛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政治運動中被焚毀。
    • 閻王殿:位於三世佛大殿前的東側。閻王殿正門屋檐下的木製橫隔板上繪製有《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圖。
    • 菩薩殿:位於三世佛大殿前的西側。菩薩殿內供奉着許多尊菩薩像,正門額上寫有修廟時捐銀者的名字。
  • 文物館:館內的牆上有幾十幅描寫當年錫伯軍民興建靖遠寺情景的彩繪壁畫,壁畫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從打夯一直繪至竣工。

該寺西部有一些小廟:

  • 土地廟
  • 關帝廟
  • 娘娘廟

靖遠寺內有一口鑄造於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的鐘,鐘頂是關帝頭像,下擺的八瓣分別是八卦圖,鐘體刻有滿文及鑄造工匠的名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