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絨花號列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雪絨花(德語:Edelweiss)是曾運營於瑞士盧森堡阿爾薩斯荷蘭間一班長途列車所使用的名稱,最早由國際臥鋪車公司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自1928年起開行,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二戰結束後,列車又由瑞士聯邦鐵路法國國家鐵路盧森堡國家鐵路荷蘭鐵路共同重開,並成為最早納入全歐快車網絡的列車之一。其命名源自阿爾卑斯花卉德語Alpenflora之一的雪絨花(高山火絨草),它與登山運動阿爾卑斯山共同被視為瑞士的象徵。至1987年,列車升級為歐城列車類別,雪絨花的名稱不再使用。雪絨花號的運營線路在1960年已完成了全線電氣化,但礙於各國不同的電壓制式,列車仍然使用柴聯車。至1972年,雪絨花成為僅有的柴油動力全歐快車。從1974年開始,雪絨花號的路線縮短為布魯塞爾至蘇黎世。此時還有另一趟全歐快車鳶尾花號也在相同的線路上運營。列車希望能爭取在歐洲三大政治中心布魯塞爾(歐盟政府)、盧森堡(歐洲法院)和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之間的政治客流,但未能如願。隨着兩趟列車的載客量持續下降,因此在1977年的上被提議轉換為普通列車。1979年5月26日,雪絨花號在時刻表更替中正式被納入快速列車類別。兩年後,雪絨花號改為搭載兩艙級別(一等及二等)的編組,而在1987年開始引入的歐城列車類別中。[1]


歷史沿革

普爾曼列車

國際臥鋪車公司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簡稱CIWL)早在1883年便開行了橫貫歐洲豪華列車德語Luxuszug東方快車。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長距離運營的列車在編組中幾乎完全僅設臥鋪車廂,只有少數當日往返的列車配備沙龍座車德語Salonwagen。戰爭結束後,CIWL開始為豪華列車建立日常的運營網絡,並將其指定為「普爾曼快車德語Pullman-Express車廂採取。這類列車通常搭載由普爾曼公司Pullman Company生產的豪華开放座车,當中的一部分還配備廚房。由於編組中不設餐車,乘客所下單的食物及飲品會被直接送到座位前。含廚房的車廂及無廚房的間隔編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CIWL及德國米羅巴公司經過協商後明確界定了在其運營的國家和線路均配備臥鋪車及餐車。而在荷蘭瑞士則同時運營有這兩家公司的車廂。其中米羅巴公司主要在普通的直通列車(D)長途快速列車(FD)中增設臥鋪車及餐車,改造為個別實驗性的豪華列車,例如柏林-倫敦快車德語Berlin-London-Express。唯一的例外是從阿姆斯特丹至瑞士的金萊茵號,它在1928年配備特殊的沙龍座車並提供座位送餐服務。

萊茵的黃金號於1928年5月15日首次開行,由阿姆斯特丹經曼海姆巴塞爾,沿萊茵河右岸運行。整整一個月後,雪絨花號亦正式開行,運營線路為阿姆斯特丹經盧森堡斯特拉斯堡至巴塞爾。因此,兩班火車在荷蘭運河港口至瑞士間的重要連接中展開競爭。雪絨花號在阿姆斯特丹至巴塞爾間的運營路線約為812公里,這比萊茵的黃金779公里的里程稍長;同時由於途經那慕爾盧森堡的交叉口阿登,以及梅斯至斯特拉斯堡的交叉口佛日山脈,雪絨花號對於運營的要求更為苛刻。然而,兩者的行車時間卻大致相若。在1939年,萊茵的黃金由阿姆斯特丹至巴塞爾南行需時9小時46分,雪絨花號則為10小時8分,僅大約慢了20分鐘。而在北行方向,兩個競爭對手之間的行車時間差也僅在15分鐘左右。

就在列車被命名為「雪絨花快車」的兩個星期後,其南端的始發/終到站由巴塞爾延長至盧塞恩。然而這並非新開闢的線路,自1863年以來,荷蘭經比利時及盧森堡至瑞士間便已開行有直通列車。從1929年夏天開始,雪絨花號的所有一等座車可通抵蘇黎世,另有一節一等席別的聯運車廂德語Kurswagen則前往盧塞恩,普爾曼車廂的二等席別則均在巴塞爾始發/終到。在巴塞爾至蘇黎世之間,瑞士聯邦鐵路將雪絨花號的聯運車廂及萊茵的黃金號的蘇黎世聯運車廂合編運行。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雪絨花號被迫停運。

全歐快車

二戰結束後,雪絨花號開始由法國國家鐵路以一個普通的快速列車類別重新投入服務,然而運行區間已經被縮短為布魯塞爾至巴塞爾。至1956年夏天的時刻表更替後,其運營區間又被擴展為布魯塞爾至蘇黎世。這一時期除了餐車外,列車仍繼續使用普爾曼車廂德語Pullmanwagen,直至1952年才更換為一般的座位車廂。

1957年夏天,西歐七個國家鐵路開始正式提供全歐快車服務。這些列車服務大多沒有採用新的線路運行,而是接管原先快速列車的運營線路。其中雪絨花號於1957年6月2日正式作為全歐快車類別運營,採取與戰前相同的運營線路,往返於阿姆斯特丹至蘇黎世之間,車次使用TEE30/31次。在全長1050公里的線路中,南行需時10小時03分,北行則需時10小時15分。在作為全歐快車運營期間,雪絨花曾使用過不同的車次編號。從1957年至1971年的夏季時刻表期間,車次為TEE30/31次。自1971年5月23日起,車次改為TEE90/91次。而隨着列車運營線路在1974年5月26日縮短至布魯塞爾後,其車次又被調整為TEE90/93次。以下為雪絨花號在1971年冬季的時刻表

TEE91次 停靠站 TEE90次
里程 時刻 時刻 里程
0 10:17 阿姆斯特丹 21:30 905
63 10:56 海牙 20:48 842
86 11:13 鹿特丹 20:31 819
144 11:50 羅森達爾 19:53 761
183 12:13 安特衛普 19:30 722
227 12:47 布魯塞爾-北 18:57 678
234 12:56 布魯塞爾-利奧波德 18:49 671
289 13:28 那慕爾 18:15 616
427 14:54 阿爾隆 16:50 478
454 15:15 盧森堡 16:29 451
487 15:39 蒂永維爾 16:02 418
517 16:00 梅斯 15:42 388
680 17:22 斯特拉斯堡 14:20 225
782 18:19 米盧斯 13:21 123
816 18:42 巴塞爾 13:00 89
905 19:05 蘇黎世 11:47 0

機車車輛

從1925年至1939年,由CWIL運營的雪絨花號均使用從普爾曼公司購入的專用車輛。由於車輛配備了廚房及座位送餐服務,因此編組中除行李車外通常都不含餐車。同時由於運行可以實現當日抵達,列車也不設臥鋪車。一般而言,雪絨花號的編組至少包括4節普爾曼式的一等和二等座車以及2節行李車。

列車初期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境內均採用蒸汽機車牽引。其中荷蘭鐵路使用四缸的型蒸汽機車,比利時國家鐵路使用重載的10型蒸汽機車(NMBS/SNCB-Reihe 10),法國境內使用阿爾薩斯-洛林鐵路德語Réseau ferroviaire d’Alsace-Lorraine的S14型蒸汽機車(AL S 14)或兩缸的S16型蒸汽機車(AL S 16)。瑞士聯邦鐵路在瑞士境內則使用Ae 4/7型電力機車德語SBB Ae 4/7,這是因為巴塞爾至蘇黎世區間自1926年起便已實現了電氣化。


為了節省列車在邊境時更換機車所消耗的時間,全歐快車網絡所涉及的國家鐵路在運營初期應全數採用柴聯車運營。然而,由於各國無法就一款共通的鐵路車輛達成共識,因此在1957年開始投入服務的全歐快車網絡共有4款柴聯車運行。其中瑞士聯邦鐵路和荷蘭鐵路共同開發了RAm TEE型柴聯車(荷蘭稱為DE IV型柴聯車),由前者採購了2組,後者採購了3組。這些車輛在1957年至1971年間擔當了雪絨花號和巴伐利亞號

參考資料

  1. 雪絨花,海子鐵路網,20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