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吻前口蝠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吻前口蝠鱝 |
---|
學名 Manta birostris 命名者 Walbaum, 1792 英文名 Sea devil 別名 Brachioptilon hamiltoni、 飛魴仔、鷹魴、鬼蝠魟 觀賞魚/食用魚 是/是 最大體長 910 cm |
分類 |
綱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目 燕魟 Myliobatiformes 科 蝠鱝 Mobulidae 屬 前口蝠鱝 Manta |
雙吻前口蝠鱝,體盤極寬且角尖,體盤寬為體盤長之2.2-2.4倍。頭前具有一對像喇叭狀的鰭狀肢。眼睛位於側邊,微向腹面傾斜;眼球大,較出水孔寬約2倍;眼間隔很寬,比出水孔後緣之頭鰭前端距離為大,出水口小,橫橢圓型,寬比長約大2倍;鼻間距離等於口寬。
尾短如鞭子。皮膚粗糙。嘴裂於頭部的兩鰭狀肢中間,嘴型平坦寬廣,僅下頜具有小型牙齒,牙齒細小,齒帶分布寬廣,幾乎佈滿下頜,縱列約100顆以上,前列牙排列不齊,後面則較整齊緊密。鰓裂很寬,前後距離約相等,第三鰓裂寬比第五鰓裂距離大1.9倍。
體背呈橄欖色至黑色,頭側至肩區具有1對上緣與口裂平行而類似襪狀的灰白色大斑;上頜、下頜及口裂周邊一致為暗灰色至黑色;第五鰓孔處,有1對完全沿著鰓裂往下的大型三角形至半月形的黑斑;除此以外,腹面大致呈白色。生活於大洋水表面處,鮮少活動於近海處。(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1]
棲地環境及深度
大洋 。棲息深度0 - 120公尺
棲息於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魚類。行動敏捷,有時上升於表層,徐游曬日,常翻起胸鰭端部於水面上,或跳躍出水,有時降入底層棲息。好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會捕食成群的小型魚類。
分佈
環球氣候,熱帶至溫帶:在北半球,北至南加州和美國西,東海岸的羅得島,Mutsu灣,青森,日本,西奈半島,埃及和亞速爾群島;在南半球,最南端是秘魯,烏拉圭,南非和新西蘭。在某些地方,包括莫桑比克。臺灣分布於東部。[2]
繁殖
表現出卵胎性(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額外的營養(參考文獻50449)。最多可負擔 2個幼仔(Ref.5578); 出生於WD 122-127厘米(Ref.58048)。6月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收集了一隻550厘米寬,重1050千克的雌性,該雌性攜帶著12.7千克發育良好的胚胎(編號28023)。分娩時的大小可能為1.1到1.3 m,並且可能為9.1到1.14 kg(Ref。31742)。Yano等(1999)(Ref.35892)根據日本小笠原群島的觀測結果,描述交配行為,其順序如下:1)「追逐」,雄性迅速追隨雌性尾巴,並多次攻擊其尾巴;2)「夾緊」,雄性將雌性的胸鰭的尖端夾住,然後移至雌性的腹面;3)「交配」,雄性在雌性的泄殖腔中插入一個小囊,交配腹部至腹部,最長可達123秒;4)「後交配」;5)「分離」。(參考號49562)。[3]
保育
脆弱(VU) (A2abd + 3bd + 4abd);評估日期: 2010年11月1日
參考文獻
- ↑ 雙吻前口蝠鱝,fishdb.sinica.edu.tw
- ↑ Manta birostris,fishbase.de
- ↑ Manta birostris,fishbas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