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雄風二E巡航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雄風二E巡航導彈(Hsiung Feng IIE, HF-2E)為中華民國中科院製造的地對地巡航導彈,以「雄昇」為發展計劃,將雄風二型反艦導彈為基礎並參考自美國戰斧巡航導彈研發,投入研發經費約330億元台幣,2010年起以「戟隼專案」展開生產。

概述

雄風二E巡航導彈為采低空、貼地表,隨地形、地貌變化起伏飛行的次音速巡航導彈。 2011年的射程公開說法為600公里[1],並以3000公里為目標增加射程距離。其長度和直徑約介於雄風三型反艦導彈和美國戰斧巡航導彈之間。可對中國大陸的東南地區目標造成威脅。射程可達香港、澳門、廣州、長沙、福建、上海、南京等東南沿岸重要的城市,以及深入腹地攻擊長江三峽大壩。

發展歷史

中華民國國軍目前服役的天弓、鷹式導彈,用途在於攔截來襲敵機,愛國者導彈則用於攔截導彈,均為防禦性質的防空導彈;中科院已研發成熟的ATBM(Anti-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反戰術彈道導彈,也是攔截導彈、戰機用途。為了落實中華民國國防部之防衛作戰最高指導原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而着手研發具攻擊重要軍事據點範圍內的攻擊性導彈。

1994年11月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孫震表示,只要國防預算許可,中科院有能力研發出射程比雄二更遠的中、長程導彈。這是國防部高層首度透露,中科院正研發反擊武器。2001年6月媒體報導,中科院以「雄昇」為計劃名稱,「雄風2E」為代號,進行研發射程1,000公里、可貼地飛行、對地攻擊的巡航導彈,除已做過多次導引和飛控系統測試,並驗證一彈多目標、沿途投擲彈頭的能力。研發過程前期極度不順利,在2004年之前雄風二E原型彈五次試射均告失敗,在2004年6月國防部曾一度命令,如果當年仍測試失敗便現況結案;同年中科院院長更換為龔家政將軍。

龔家政求益於前雄風計劃主持人韓光渭後,經韓光渭推薦由王德勝接任雄風2E的總顧問。王德勝接任後重新檢視當時完成的第6枚雄風二E原型彈,察知原型彈出現焊接錯誤等嚴重的製造品管瑕疵。王德勝整頓製造品管,決定重新打造原型彈,雄風二E原型彈在2004年9月、10月兩度成功試射。10月份試射為新打造的第7枚雄風二E,2005年春季再次進行成功試射,使雄風2E計劃擺脫終止危機,研發繼續進行[2]

雄風二E導彈的動力來源據信為中科院開發的渦輪扇發動機。2013年底,在桃園「2013軍民通用科技產業加值應用成果展」展出其使用渦輪扇發動機;2014年12月9日,中科院航空所首度官方展示「鯤鵬」渦輪扇引擎,說明1998年5月開始研發,1999年11月即進行全引擎研發測試。

視頻

雄風二E巡航導彈 相關視頻

畫面引起極度舒適感的地對地巡航導彈方隊
台媒:鷹式導彈如不定時炸彈,每次發射都讓周圍的人心驚膽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