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長琦 | |
---|---|
教授 | |
出生 | 1954年12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 |
知名作品 |
《兩晉南朝政治史稿》 《中國古代國家與政治》 《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 《中國政治制度史》 《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 |
陳長琦,男,出生於1954年12月,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1]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個人簡介
198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4年起任華南師範大學教授,2003年起任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5年至今任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秦漢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廣東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及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
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國家教委人文社科規劃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
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六項[2]
學術榮譽
1994年,獲廣東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1999年,獲廣東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一等獎;
2005年,獲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
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 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協八屆委員會委員、廣 東省社聯六屆主席團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
研究成果
◎著作與教材--專著、主編、合著共10種,主要有:
1、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2、陳長琦:《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3、陳長琦:《中國古代國家與政治》,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
4、陳長琦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5、《中國監察制度研究》(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
6、《北朝五史辭典》(合作),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7、《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合作),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8、《昏君傳》(合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9、《中國法制史三百題》(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10、《中國國情學》(合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論文--共發表論文60餘篇,主要有:
1、《魏晉南朝的資品與官品》,《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2、《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歷史研究》,1995年第6期。
3、《魏晉九品官人法釋疑》,《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4期。
4、《關於中國猶太人若干歷史問題的幾點疑問》,《中國社會科學》, 1981年第2期。
5、《僧人還是拉比》,《中國學者論古代中國猶太人文集》,紐約, 1984年9月。
6、《中國猶太人入華定居考》,《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7、《中國猶太人漢化問題探索》,《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8、《郡縣制確立時代論略》,《河南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9、《戰國時代郡的嬗變》,《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0、《漢代郡政府行政職能考察》,《暨南學報》,1993年第4期。
11、《呂氏春秋中進步的哲學、社會政治思想》,《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2、《秦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考察》,《史林》,1990年第3期。
13、《天水秦簡墓主記試探》,《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4、《漢代察舉制度略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15、《漢代刺史制度的演變及特點》,《史學月刊》,1987年第4期。
16、《董仲舒生卒考》,《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
17、《董仲舒封建民主思想初探》,《廣東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
18、《秦漢魏晉南朝時期地主封建制的發展》,《史學月刊》,1990年第5 期。
19、《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經驗》,《歷史教學問題》,1987年第2期。
20、《赤壁之戰新論》,《江漢論壇》,1988年第7期。
21、《長江下游3-9世紀經濟發展研討會評述》,《歷史教學問題》, 1988年第1期。
22、《試論歷史認識的特點》,《當代研究生》,1988年第2期。
23、《論世家貴族地主階層的形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2 期。
24、《論後漢紀的史學價值》,《黃淮學刊》,1990年第3期。
25、《魏晉南朝的世族與州鎮》,《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史學刊。
26、《魏晉南朝世族對國家權力中心的作用方式》,《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
27、《評軍功爵制研究》,《歷史教學問題》,1990年第6期。
28、《中國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特點》,《行政管理研究》,1991年第1期。
29、《六朝廣東發展的考古觀察》,《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30、《史學的現實性品格》,《學術研究》,1994年第5期。
31、《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32、《漢唐間嶺南地區的民族融合與社會發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1996年第5期。
33、《評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5期。
34、《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福建論壇》,1999年第4期。
35、《廣東史研究的里程碑》,《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36、《兩漢縣級政權的司法制度》,《史學月刊》,2002年第6期。
37、《睡虎地秦墓竹簡譯文商榷》,《史學月刊》,2004年第11期。
38、《論西晉的統一》,《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39、《十六國春秋散佚考略》(合作),《學術研究》,2005年第7期。
40、《朱紹侯與軍功爵制研究》,《史學新論》,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
所獲獎項
科研獎
1、專著《兩晉南朝政治史稿》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1994年)
2、專著《中國古代國家與政治》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5年)
3、論文《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獲廣東省第六次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1999年)[4]
教學獎
其它獎
陳長琦老師:為學漫談
2018年6月14日下午,歷史瞭望社第112期瞭望論壇在文科樓438講學廳順利舉行。本次瞭望論壇,很榮幸邀請到了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長琦老師,為同學們講述在他數十年史學研究生涯中的感悟和治史方法。
陳老師首先說道,治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而陳老師在自己的治學過程中,對《舊唐書·劉子玄傳》所記錄的劉知幾的一段話感觸很深。在這段話當中,劉知幾認為,史學家須有三長,即才、學、識。若一個人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籝,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於貨殖者矣。」而若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楠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一個好的史學家除了上面提到的才學識之外,還要有一顆正直的心,也就是好的史德,尊重歷史,不歪曲歷史。如果能做到的話,「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知,所向無敵者矣。」
之後的清代學者章學誠進一步闡發了劉知幾的才學識思想,並明確提出了史德的重要性。陳老師認為這是我國古代總結出的優秀史學家應有的四個方面:才學識德。
接下來,陳老師對才、學、識、德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才」,在唐代學者的眼中,就是表達能力。陳老師舉了《晉書·庾亮傳》中對庾亮評價的例子,史家評價他「筆敷華藻,吻縱濤波,方駕搢紳,足為翹楚。」隨後筆鋒一轉,又說他「而智小謀大,昧經邦之遠圖;才高識寡,闕安國之長算。」「才」就像上面所說的,庾亮既會說又會寫,然而「識寡」。這裡的「識」就是我們說的洞察力,判斷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智小謀大,是說他的謀劃非常高遠,但他實現理想的智慧不夠。而「學」呢,就是知識。在此,陳老師再次強調了才、學、識的重要性,並提醒我們才學識不只是學歷史的同學們要努力加強的能力,還可以推廣到整個科學研究領域。事實上,陳老師第一次接觸劉知幾所說的才、學、識是在數學家王梓坤先生寫的一本小冊子《科學發現縱橫談》。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給陳老師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在書中王梓坤先生反覆強調在才學識的關係當中,「識」最為重要。縱使一個人有才也有學,沒有識,他也是做不了科學研究的,因為識是發現問題的一個最重要的能力。往往有的同學學習成績好,讀書也用功,可一到了寫論文的時候便無從下手,找不到問題。這就是「識」的欠缺。
隨後,陳老師就如何培養才、學、識、德向我們傳授了經驗。
「識」,即發現問題的能力,許多學習、研究歷史的人總覺得發現問題十分困難,就是因為識不夠。陳老師認為想要培養「識」,就要加強理論的修養;想要提高理論的修養,就要學習人類一般的認識規律——哲學。陳老師以自己的經歷為例,談到自己曾自學了七、八年的哲學,雖然不全能讀懂,但還是對自己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陳老師認為我們本科同學應該修一門哲學的課。而第二點則是與學科研究方向相關的理論,歷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學科,同學們應該去學習自己所研究的方向的學科理論,譬如研究政治史就應該學點政治學,研究經濟史就去看經濟學的書。在這一點的最後,陳老師再次強調,成就是大還是小,與識密切相關,而識的培養則需要理論的學習。 「才」所代表的表達能力也是能夠通過訓練提高的,陳老師提醒我們要多看,多寫,多看一些權威雜誌上的好的論文,多模仿好的文章,學習它們的寫法。同時還要學一點邏輯,歷史研究講究嚴密的邏輯和論證。
「學」也就是知識,知識的積累同樣非常重要。如今的文獻檢索手段比以往高明了很多,找材料也變得方便了,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讀原著,只靠幾個關鍵詞來研究歷史的人。然而,歷史的研究有需要歷史的體悟。只找材料,不讀原書,這樣寫出來的論文是沒有歷史感的。只憑几個關鍵詞,是寫不出深刻的論文的。就好像不做實驗就寫不了實驗報告一樣。
至於「史德」,陳老師認為歷史研究不應該是為自己的私利或某些價值觀服務的工具。歷史的本質是求真。陳老師告誡我們要敬畏歷史,敬畏學術。不能偽造歷史,為了迎合某些需要而篡改歷史。
參考資料
- ↑ 陳長琦教授——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高校之窗, 2015-08-21
- ↑ 陳長琦, 華南師範大學, 2014-06-13
- ↑ 陳長琦, 華南師範大學, 2014-06-13
- ↑ 陳長琦教授——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高校之窗, 2015-08-21
- ↑ 陳長琦教授——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高校之窗, 2015-08-21
- ↑ 陳長琦教授——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高校之窗, 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