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學 |
學,漢語一級字,讀作jiào或xué,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即《說文解字》所謂的"覺悟也",對應讀音為jiào,讀作xué時原本專用於表示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互相討論、模仿、注釋、講述、知識等含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學
拼音; jiào;xué
注音; ㄐㄧㄠˋ;ㄒㄩㄝˊ
繁體; 學
結構; 上下結構
部首; 子
字碼1; U:5B66;GBK:D1A7;鄭碼:VDWY
字碼2; 倉頡碼:FBND;四角碼:90407
五筆; IPBF
總筆畫; 8畫
筆順; 丶丶ノ丶フフ丨一
字級; 一級字(1273)
平水韻; 入聲三覺
漢字源流
學,會意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學"字是由"兩隻手朝下的形狀(圖A1,有以兩手幫助、扶掖、提攜、教導之意)"、"爻(圖A2,古代組成"八卦"中每一個卦的長橫短橫,長短橫互相交錯成"爻",便表示物象的變動、變化,知識無窮)"和"一間房子的側視形(圖A3,表示這房子是學習的地方)"組成。之後,在周代早期的"盂鼎"里出現的金文中的"學"字(圖B)的"房子"里增加了個"子",表示孩子們獲得知識的場所是"學"(一種教育機構,即學校),表達的意思趨於具體完備。在金文的基礎上,"學"字發展為的秦篆(小篆)中的"學"字(圖C)、漢隸中的"學"字(圖D)和楷書中的"學"字(圖E)。隋代時,禪師智永所著《草書千字文》中的草書"學"字(圖F)經過楷化便成了現代的簡體"學"字(圖G)。
在字義上,"學(jiào)"字的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即表示"進行教導",讀作xué時原本專用於表示"接受教育",引申而指"互相討論"、"效法,模仿"、"注釋,箋疏"、"講述,說"、"知識"等。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第三下】【教部】
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蒙也。臼聲。胡覺切。學,篆文"斆"省。
說文解字注
【卷三】【教部】
斆,覺悟也。
注:"斆"、"覺"㬪韻。《學記》曰:"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謂覺悟也。《記》又曰:"教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按:《兌命》上"學"字謂教和灶,言教人乃益己之學半。教人謂之學者,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也。枚頤偽《尚書·說命》上字作"斆",下字作"學"雅提淋端,乃已下同《玉篇》之分別矣。
從教、冂。
注:會意。
冂,
注:逗。
尚蒙也。
注:冂下曰:"覆也。"尚童蒙,故教而覺之,此說"從冂"之意。詳古之制字,作斆從教,主於覺人。秦以來去攵作"學",主於自覺。《學記》之文,學、教分列,已與《兌命》統名為學者殊矣。
臼聲。胡覺切。
注:三部。後人分別:斆,胡孝反;學,胡覺反。
學,篆文"斆"省。
注:此為篆文,則"斆"古文也,亦【丄部】之例。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學
《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並音鷽危體捆設。《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教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於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又學校,庠序總名。《禮·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
又姓。見《姓苑》。
又葉許既切,音戲。《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葉下司,司音細。
又葉後教切,音效。傅毅《廸志詩》:訓我嘉務,惠我博學。葉上誥。
《正字通》與"斆"別。○按:《書·說命》"惟斆學半","學"與"斆"別,諸家泥經傳,斆或作學,合學斆為一,非。今"斆"音效,而"學校"字但作"學",互詳"【攴部】斆字"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