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鏡池讀《詩品》(袁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鏡池讀《詩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鏡池讀《詩品》》中國當代作家袁春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鏡池讀《詩品》

學校南兩三里路,有一座園子叫秋園,秋園裡有一灣水,我給它取名「鏡池」。在板浦工作的二十年裡,早早晚晚,我常會到秋園去,看看樹,散散步,讀讀書,靜靜心。2011年有一段時間,讀讀背背的主要內容是司空圖的《詩品》,將零零星星的思想感受寫成八則筆記。「水停以鑒,火靜而朗」,現在讀來,雖然膚淺,但敝帚自珍,而且,詩品、相關詩歌、八年前自己的生態和心態、那一段寧靜的時光,又會走到眼前。

其一、雄渾

(2011-08-05 14:01:58)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忙碌15天後,恢復暑假狀態,重歸寧靜。早上,繼續跑步。一切就緒臨下樓時,忽然想,跑步時是不是可以做點啥,就像小時候在玉米地點肥又順便拔草那樣。一眼看到張國慶的《〈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於是找張紙,寫下「雄渾」一章48字揣口袋裡。

5:40,看一眼前四句,念叨兩三遍「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起步。邊跑邊琢磨「用」「體」「內」「外」「虛」「渾」「健」「雄」等詞,思忖其中的真意。眼前最先出現的是「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負青天朝下看」的大鵬,接着出現「上摩天」的「五千仞岳」、「東入海」的「三萬里河」,再後來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茫茫滄海。它們有渾灝蒼莽的外在表現,它們有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它們如此,詩文也如此,本來虛無縹緲,莫可名狀,因悉心裁剪而渾然一體,渾浩的藝術表現和強大的藝術功用,不正是由於它內部激盪着一股真實豐厚的氣息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日月星辰的運行中,從駿馬雄鷹的馳騁飛翔中,人獲取了激奮的內在,同時擁有了昂揚的姿態。

東路過了一半,再看看中間四句「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這回想到了「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孟子,想到高唱《正氣歌》的文天祥,想到「一千頃,都鏡清,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蘇家兄弟。在寬敞的南路上多跑一個來回,抬頭四望,天地從未有過的開闊,內心前所未有的從容,十幾天裡早出晚歸的緊張頓時煙消雲散。

南路轉上西路時,默想最後四句「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司空圖的本意可能是說:掌握住詩歌立體型藝術結構這一重要藝術原則,進而去創造各種風格的藝術形象,就有如樞入環中,能夠適應各種對象的不同要求而在千匯萬狀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中獲得成功。而且,只要持之自然,不費勉強,所追求的自當源源而來,綿綿不絕。但很奇怪的是,我想起了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想起郭靖、喬峰他們運用時留有餘地的不竭後勁、剛猛氣勢和強大的衝擊力。

把12句48字貫通起來想,又覺着大概那些神乎其神的極高明的武功大概也是這樣內而外、外而內的迴環往復修煉而成的吧。再想一想司空圖本人,他是在山中,還是在江村;是在月下,還是在燈前,在怎樣的生態和心態中寫下這字字珠璣、珍貴如武林高手不惜拋妻別子不顧身家性命去追逐的「乾坤大挪移心法」「九陰真經」「連城劍法」一般的《二十四詩品》的呢?

6:30,上樓,沖澡,吃飯。暑假就這樣又開始了。

其二、沖淡

(2011-08-06 17:31:26)

跑步就是跑步,附着一些功利的成分就不好了;但在跑的過程中,腦筋閒着也是閒着,於是決定今天要來想想「二十四詩品」中「沖淡」一章。拿定了主意,事先還略加瀏覽,相當於我這教書匠平時的備課。本章48字如下: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

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到了小區門口還是5:40,仍然先將前四句默誦幾通。前兩句恰如梵澄說的「靜則生明」,平素處於寧靜澄明狀態的人,容易洞燭幽微,於尋常事物中每每有獨到發見。內心平和,心境與物境格外和諧,如一直高飛遠翔的鶴,不似以力度、雄姿去攫取的蒼鷹,令人稱羨的是其自在無求,「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那聲音還需要能聽懂的耳朵。劉禹錫筆下「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晴空一鶴飛來了,但它不是「沖淡」這種,「靜聽蜂教誨,閒想鶴儀形」的劉禹錫本人更是這「沖淡」詩風的化身,蘇軾《前赤壁賦》中的那隻鶴也像。

這個早上,沿路也是鳥鳴花開,風移竹動,跑步可聽,駐足可賞。與接下四句象喻「沖淡」之風的自然景觀類似,惠風和暢,不時輕拂衣襟,帶着滿心的愉悅和快適途經一片竹林,眼觀修竹翠葉,耳聽清音流響,面對如此沖和淡逸的自然,不覺嘖嘖讚嘆,真美啊,要是我能帶着它回去,或者常在它身邊,多好!沖淡的詩境如此,沖淡的詩風如此。

關於最後四句,有人認為,是在說沖淡詩風精微之處的恍惚難求。遇合不深,當然難以準確而穩定地捕捉到它,也即當你想靠近它以便準確穩定地把握它時,它卻變得更加空虛寂靜、難以感知了。所謂可遇而難求,欲求則愈希,偶或窺見形貌,轉瞬不知所蹤。我忽然冒出一個頗為「天真」的念頭,司空圖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能否將「希」作「平淡」講呢?也就是說,正因為不着意深求,反而得到了平淡的真意。小子何知,好在是自己讀《詩品》,胡思亂想也未嘗不可。

說昨天默想的「雄渾」詩風至大至剛,我同意;但有前輩學者認為今天的「沖淡」至柔之美,我不太贊同。個人感覺當是詩作者內心虛靜空明,對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若有所求,若無所求,平淡自然。一如我這跑步途中,「枝頭花朵開且落,眼前燕雀高低飛」;又像練太極拳的,隨意揮灑,柔和舒緩,實則含蘊無窮,韌藏其中,倘若刻意,倘若執着,倘若有熾熱如火的感情在,哪談得上「沖淡」。

一路上又回想一下昨日默誦的「雄渾」一章,前兩句怎麼都想不起來,直到南路、西路轉彎處才想起那「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八字,補記此處,一怕再忘,二也是覺着其中同樣包含着一定的道理,有些時候,我們越是急於達到某種欲求,越是不能實現,可有意無意間,忽然就鳥鳴花開!

看似平淡有真味,這「沖淡」詩風我用「淡而醇厚」四字箋注,如何?

其三、豪放

(2011-08-08 09:16:47)

「生命在於運動,生病在於不運動」,鍛煉才是正事,出小區北門至南路轉彎,2000米多些,嘴裡念念有詞吟誦,腳下一刻不停奔跑。最後三百米步幅加大,速度加快,兩條腿似乎格外高遠有力。這一段奔跑,溫習了《雄渾》《沖淡》兩章,《豪放》一章基本背出:

觀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氣,處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前招三辰,後引鳳凰。曉策六鰲,濯足扶桑。

西路最為安靜,適於揣摩。本章以三分之二篇幅形象描繪「豪放」的詩境,余則造境之人和能有如此境界的原因。先想「豪放」一詞,氣沖霄漢之謂「豪」,無拘無礙之謂「放」,豪爽豪邁豪俠豪情,放下放開放寬放遠,以開闊的胸襟吸納,用誇張想象組結,每每「思接千載,心游萬仞」,所以抒情發意,豪氣干雲;寫景狀物,氣象萬千;聯想想象,汪洋恣肆。同為「壯美」,「雄渾'寫狀之景、物,似乎更在以形體的博大壯觀打動人,而「豪放」更多表現了心靈的自由。

寫就豪放風格詩詞之人,豪情萬丈,狂放不羈,天才贍逸,每每有豐富的聯想想象,大膽的誇飾誇張。李白、張孝祥最是傑出代表。李白可以對花飲酒、邀月共酌,可以雲間連榻、天上行杯,可以「天子呼臣不上船」,試看其《將進酒》中,「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喝酒的情形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為了備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豪放風格詩詞,儀態萬方,意境闊大雄奇。大千萬象常常為詩人所驅遣,如《豪放》一章出現的「大荒」「萬象」,蒼蒼「海山」,浪浪「天風」,「三辰」(日月星)「六鰲」,「鳳凰」「扶桑」。我以為,宋代詞人中,張孝祥「真力彌滿」,能「觀化匪禁」,具有「大觀」之心胸視野,「大而化之之謂聖」,「由道反氣,處得以狂」,與宇宙天地化而為一,其詞作最能得「豪放」之要訣。

不妨讀一讀他的《水調歌頭·泛湘江》: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賞一賞他的《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的「悠然」是在經歷了「世路」的坎坷艱險後才達到的一種「圓通」和「超脫」的精神境界,他的境界又由於其人格品行的高潔——高潔到連肝膽都如冰雪般晶瑩而無雜滓,但此種心跡卻不易被人所曉,只能讓寒月的孤光來洞鑒自己的純潔肺腑。「表里澄澈」的形象,「肝膽冰雪」的人格,「賓客萬象」的宇宙意識。詞中,作者的慨世之情正欲勃起,卻又立即轉入了新的感情境界:「短髮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裡正是作者曠達高遠的襟懷在起着作用:「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何必去在意那些小人們的飛短流長呢,我且泛舟穩游於洞庭湖上,儘管頭髮稀疏,兩袖清風,詞人的興致卻格外高漲了,詞人的想象更加浪漫了。於是便出現了下面的奇句:「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何等闊大的氣派,何等開廣的胸襟!詞人要吸盡長江的浩蕩江水,把天上的北斗七星當作勺器,而邀天地萬物作為陪客,高朋滿座地細斟劇飲起來。這種睥睨世人而「物我交歡」的神態,是作者自我意識的「擴張」,是詞人人格的「充溢」,表現出了以我為「主」的新的「宇宙意識」。「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作者此時已經達到了「忘形」的超脫地步而把人世間的一切都遺忘得乾乾淨淨了,在此時此刻,「時間」似乎已經凝滯了,「空間」也已縮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個「扣舷獨嘯」的詞人形象獨立於天地之間,無論虎嘯龍吟,風起浪涌。

在南路上,遇到了兩條小狗,頓一下,給它們留個影。早晨清鮮空氣里自由自在的它們,尾巴一搖二擺跑來,掛鈴叮嚀作響而去……那樣的親切可愛。因為昨天喝喜酒,我記得今天是七月初九,晨風中這兩條小狗一定快活得不管「今日何日」了。

其四、勁健

(2011-08-10 08:48:29)

多瑙河畔的音樂之城維也納,為什麼會與施特勞斯、莫扎特、舒伯特等偉大音樂家關聯?山水可以養心,是多瑙河的水意觸動了他們善感的心靈吧。蕭顯臨碑帖、練兵器、大量誦讀古人詩詞之後,題寫的山海關匾額——「天下第一關」古樸厚重,骨力勁健,原因何在?詩文可以養氣。如果要列出「養氣」必讀篇目,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里的「勁健」一章,應收其中,不信可以讀讀看: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雲連風。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謂存雄。天地與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實,御之以終。

本章前四句形象化的描寫喻說「勁健」風格,「行神如空,行氣如虹」,一說詩人之精神、思維流暢、飛動,「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蘇軾);一說詩中之「氣」,如長虹經天,充盈持久,一體貫注,健行不息,蔚為壯觀。「巫峽千尋,走雲連風」,拔地而起,壁立千尋的巫峽突兀眼前,高峻奇險,勁拔有力,浪浪天風不息,裊裊行雲不斷。因氣的貫注,故能高聳;因力的橫行,更增壯觀。

中間四句指明詩風達成途徑,飲「真」茹「強」,蓄「素」守「中」,飲真氣化為勁健之風,茹剛毅養成浩然之氣,蓄本真純淨(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致剛強,守和順內心英華勃發,即攝取修守真氣、元氣及與之俱來的巨力強力,為純淨之本真和仁義鋪就的素潔質地,瀰漫着倫理正義的內心,這些正是厚培勁健之本的重要途徑。領略了上述道理,詩中有流蕩縱橫開闔的剛健之氣,沉雄剛勁的詩風也就形成了。

最後四句進一步申說並強調其藝術境界。「天地與立,神化攸同」,回應「空、虹、巫、走」四句,觀化之理相同,得「勁健」之神氣,詩人與詩,似都可如走雲連風的千尋巫峽,昂然立身天地之間。「期之以實,御之無窮」,回應「神、氣」二字,「氣」充實貫注,御之可達無窮。正如《逍遙遊》中所寫:「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想這「勁健」一品,只有「勁」如徒逞勇力的匹夫悍婦,作「獅子吼」也只能裝模作樣嚇唬一下身邊人;無「勁」則無論如何難以達到「行健」的境界,聽看慣「西湖歌舞」的人哼哼起「滿江紅」來,也只能是忸怩作態,只會軟化雄心,無法振奮士氣。

「勁健」之風的作品,我最先想到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神武的射鵰將軍形象已出,「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何等的身手敏捷,英姿颯爽。直到「千里暮雲平」,一氣貫注,行雲流水,「觀獵」的過程就像一次輕鬆的心靈遠行,暢快欣悅。

其次,是李白的《俠客行》,這與我愛讀金庸有關。石破天是從石壁上「俠客行」一詩的形體悟出了「石破天驚」的絕世武功的,而讀《俠客行》一詩,也實在是「勁」的讚美,「健」的頌歌。其實,放開喉嚨誦讀一通最見效果:「趙客縵胡纓,吳鈎霜雪明。銀鞍照白馬,瘋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倘說到其它藝術形式,趙朴初先生的書法以行楷見長,脫胎於李北海、蘇軾,字的形體向右上方傾斜,結構嚴謹,筆力遒勁,有種雍容寬博的氣度,隱隱透出一種佛家氣象。他的書法,「勁健」「雍容」,互為支撐。

「勁健」一品,既要遒勁,又能飛動。它固然可以關聯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更願意說,它具有「攻下而不占有」的俠士之風,因為,「攻下」需要勁力,「不占有」方能「行健」。

其五、綺麗

(2011-08-18 07:02:16)

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濃盡必枯,淡者屢深。霧餘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陰。金尊酒滿,伴客彈琴。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綺,有文彩的絲織品。綺麗,華美艷麗。張國慶先生認為,從藝術風格的角度看,可以說「綺麗」一詞中真正有獨立的風格意義的主要就是一個「麗」字,而「綺」只具有附帶的風格意義,它的風格意義是附着在「麗」字之上的。「綺」,既然是素底織紋起花的絲織物。在我看,「麗」指明美的方向,「綺」規定了顯著的特徵,素底的映襯使這種絲織物別有一種光彩。綺麗的事物,不只擁有艷麗、秀麗、華麗的外表,更表現為一種雍容華貴的精神之美、氣質之美。就詩歌風格而言,這樣的詩歌應有一種高貴之美。

有一回,同事閒談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這個社會上,誰也別在金錢面前扮崇高。」是啊,真金實銀,幾人不喜歡。翻檢一下記憶,面對千金之利、國相之位,莊子能釣於濮水而持竿不顧,是看輕「錢」的;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是看輕錢的;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是看輕「錢」的;李白放言「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是看輕「錢」的……有這樣的精神世界的人,發筆為詩文,未必具有「綺麗」之美。王維的詩、歐陽修的詞,可看作這類詩文的代表,這似乎與他們衣食無憂、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有關,就如同苦難貧窮可以造就堅忍的品性,卻又影響大的氣象格局的形成,終究是俗語說的小家子氣一樣。看看歐陽修的一首「蝶戀花」詞(金庸用作《神鵰俠侶》的開篇),你或許能體會到這種綺麗之美:

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着江南岸。

以「綺麗」為標準確定對象,賈寶玉確實應該選薛寶釵:

……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瓚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119頁,《紅樓夢》第8回)她也實在是富貴之美的代表。如果再想想薛寶釵《畫菊》的幾句:「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詩還是真如其人的。

「綺麗」一品的首句「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意思是說,精神思想富有高貴的人,才能輕視黃金。換一種說法也行得通,從輕視黃金開始,人才逐步擁有富有高貴的精神世界。莊子這樣看富貴:「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在他的價值體系里,最為珍貴的,一國的爵位都可以隨同忘卻自我而棄除;最為富有的,一國的資財都可以隨同知足的心態而棄置。我想,精神、思想決定了人的境界,也決定了詩文的境界。

司空圖在本品首句這樣說,似更重視詩歌的內涵,即內在精神的飽滿、情感的豐富、思想的深刻。詩畫相通,「濃盡必枯,淡者屢深」八字,聯繫繪畫看,濃墨重彩,反而形容枯澀;淡淡幾筆,常常絢爛之極。且看那水邊,晨霧慢慢消散。晨霧中,朦朦朧朧中有位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的女子,望之隱約可見,蹤之又不可即。因為引人追慕嚮往,更顯得高貴,斥資過億的大片《絹》就是以這樣的場景開幕:冒着蒸氣的水,陌生的樹,帶笑的孩子,她的肌膚,那雙眼睛……

「日邊紅杏倚雲栽」,紅杏太過濃艷;「一枝紅杏出牆來」,紅杏太過熱烈;而晨霧漸漸消散的水邊,讓紅杏作為點燃樹林的星星之火,藉大片林子的襯托,艷麗消減了一些,光彩反倒突出了許多。月光皎皎,照着華美的樓榭;綠陰隱隱,托出瑰麗的橋影。因為明淨的月光,因為深淺的綠陰,華屋、畫橋,不隱反現,更加讓人流連。…………

金杯斟滿美酒,陪同好友彈琴。這樣的素材取之不盡,暢情抒寫自己的胸襟。

其六、典雅

(2011-10-13 10:25:55)

很懷念暑假中那一段消閒的日子,每個早晨,下了樓,沿着小區外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腳步舒緩,心也舒坦。跑幾步,出點汗,以鍛煉為目的;靜思默想幾句詩文詞,偶爾風雅風雅,二十天左右,寫了六則《二十四詩品》的讀書筆記。日子卻不因人的輕鬆自在而垂青你,它匆迫倉促地前行,很快把我帶進了緊張而繁亂的事務中,為了生活,人總得付出的代價,包括放棄健康、情趣乃至自以為更有意義的事情。

當我重新咀嚼品味《二十四詩品》時,新的學年已過去45天了。這個早晨,出校門,慢跑往城南,進入秋園,從牽牛花的紅朵藍朵間穿過,沿鏡池(我給秋園的一片水取名)北邊石階小心翼翼地到得橋上,對《詩品》的第二次親近開始了。

今天誦讀的是《典雅》一品: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典雅是「優美而不粗俗」之意。依我看,典雅者,莊重高雅之謂也。典,必厚重、穩重、莊重;雅,有淡雅、素雅、高雅。論語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樣「文質彬彬」的人,似乎才有典雅的君子風範;他們為詩為文,才更像表里俱澄澈的典雅的詩文。孔門弟子中,曾皙最具「優雅」之風,「侍坐章」里,於先生面前言志,曾皙的表現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何等灑脫、知禮、自信、成熟。他用27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繪了寧靜安謐的太平盛世圖景,風清俗美,實在可以當作一首「優雅」的詩來讀。

止住囉嗦,還是先聽聽司空圖先生怎麼說人與說詩吧。用「玉壺」買酒,「冰心玉壺」,冰清玉潔,是為高雅之人。唐代詩人有將「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中的,有用「玉碗盛來琥珀光」的,「至堅至貴者是玉」,用玉壺未必要炫擺地位的高高在上,一定是想見出人格的高貴。酒有「劍南春」,我最愛其名,似乎喝了此酒眼前之世界便會春光爛漫起來。在「茅屋」能「賞雨」者,並不因茅屋的簡陋而侷促窘迫,就如劉禹錫《陋室銘》寫的那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而「床前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杜甫就輕鬆不起來,雖然他喜歡並且由衷地讚美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夜喜雨。處茅屋而有興致聽雨,其高雅應當較「天街小雨潤如酥」的韓愈、「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陸游為勝。或者像晉時名士王羲之諸人宴集蘭亭那樣,坐中有賢士,居處有茂林修竹,或者像唐人劉禹錫的結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美景、美酒、賢主、嘉賓,這樣的宴遊當然不同於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那樣的孤獨與狂放,不同於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的艱窘苦辛或「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欣喜若狂,有豐盈的物質作後盾,有高貴的氣質相吸引,這即是前四句所描畫的人的「高雅」。在我了解的不多的詩人里,張九齡與劉禹錫是「高雅」詩人的代表。

說人以後說詩,一場雨後天晴。「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接下來16字由前面側重人的活動轉而側重寫天晴好時的風景,創造出具有「典雅」特色的詩境來。朱光潛先生說:「一首詩中的意象好比圖畫的顏色陰影濃淡配合在一起,烘托一種有情致的風景出來。」(《文藝心理學》,85頁)晴和的陽光照耀,白雲在天上悠遊,鳥兒邊歌唱邊相依相隨着飛行,飛瀑之下,綠樹影里,琴聲悠揚地響起……與王羲之他們宴集時「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蘭亭類似,又與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意境相合。樹鳥水雲,有悠哉游哉的詩人在,他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散淡,有「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閒情,詩境是清幽雅致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李白是高雅的。此意境中還有音樂在流淌着,應該是高雅的陽春白雪,而非通俗的下里巴人吧。近代實驗美學認為,純粹的音樂嗜好是極稀罕的,許多人喜歡音樂,都不是因為欣賞聲音的和諧,而是因為它所喚起的視覺的意象。讀此詩的時候,說不準你眼前會浮起「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的那位蜀僧,這就是高雅音樂的效能。淡雅、素雅、高雅,是「典雅」風格的詩歌的雅致所在。

再看「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八字,華茲華斯說過:「一朵微小的花對於我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來的那麼深的思想。」所謂高峰無語,因為無言,恰恰見其高貴。人淡如菊,是如菊一樣的不以多姿多彩、芬芳濃郁取勝,更多地讓人感受清新淡雅之美。人生也確乎如此,看淡了人世間的權錢名利聲色犬馬,情致意趣在人的生命里必然會凸顯,必然會格外地豐盈和厚重。

品味詩人珍重寫下的歲月書卷里充滿華彩的一頁頁,你一定會說,這些是多麼值得一讀的篇章啊!

其七、清奇

(2011-10-17 09:08:54)

六七點鐘的鏡池,橋東初日高樹,橋西半月沉璧……讀詩品中「清奇」一則,這樣的意境,真叫人喜歡: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屧尋幽。

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先來琢磨「清奇」二字,「清」,與意境、氛圍相關的詞諸如清澈、清純、清淡、清寒、清寂、清靜、清朗、清冷、清麗、清明、清新、清馨、清秀、清雅、清逸、清瑩、清幽、清越、清湛等,「奇」則有奇拔、奇麗、奇特、奇偉、奇異等。在此則中,無論意境風物,我覺得都具有清冷幽寂中的超常拔俗,卓越不群的特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詩中為大雪所覆蓋的江山大地,既無比純潔,又不無肅殺,一個「絕」,一個「滅」都見出環境的嚴寒寂寥,而寒江上孤舟獨釣的蓑笠翁,正是作者孤高芳潔的心靈的象徵。此詩氣氛清寂寥迥,意趣高卓,是柳宗遠山水詩風格的典型代表。而「千萬孤獨」的柳宗元,是「清奇」詩歌的突出代表,雖然,在「高潔清瑩秀澈」之外,他的詩文里多了些苦寒。

柳宗元歌詠山水的詩歌,善於表現孤峭高潔的境界,寄託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如《溪居》:「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路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詩意於表面的自在恬然中,流露出內心的孤獨,而「長歌楚天碧」的結句,刻畫出清寂幽獨的詩境。又如《漁翁》: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欺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這首詩描寫漁翁的清雅脫俗、飄逸瀟灑,是一首詩意清朗、意境曠遠的佳作,但詩中的描寫,濾盡了一切其他的人跡,仿佛青山綠水之間,唯有一位高逸瀟灑的漁翁,就是「曉汲清江燃楚竹」一句,寫漁翁汲江炊飯,也脫盡了一切的煙火氣,這就把漁翁的脫俗寫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而離塵絕世的冷峭也就隱然透露於筆端了。蘇東坡曾評價柳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

前些天讀王元化先生的《清園自述》時,我曾納悶,編者何以要將王元化寫明人張岱《湖心亭看雪》的手稿放在封面上: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現在想來,文章是清奇之文,文中所寫的金陵客,作者張岱本人,推賞此文的王元化,不都是清幽冷寂的厚地高天中超邁獨立的清奇之人嗎?

現在回到「清奇」一品48字上來。前四句將光影明媚的群松、淺淺流淌的漪流、落雪彌望的平地(汀洲、平野、平林)、隔溪卓立的漁舟等景物推到我們眼前,試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四句比較,王詩清幽古樸純淨而歡暢,一派平和寧靜令人嚮往;此詩固然是在晴和的日子,且可設想冬陽正好,北風的凜冽肅殺逼面而來,清冷幽寂的世界中,獨立孤舟的漁人,心中更多「野渡無人舟自橫」「只在蘆花淺水邊」的自在與歡快,還是兼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夕天一方」或「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的無奈呢?顯然,其景冷寂幽美,其人高潔卓立。

「步屟隨春風,村村自花柳。」(杜甫《田父泥飲》)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接下來寫為了稱心如意的美景而「步屧尋幽」之人。能在清風夜唳站成守護心靈月亮的樹,能在冰雪天地中燃起灼眼的火炬,冰冷的心靈便解凍了、溫暖了,因為他們溫暖的不是自己,我們會格外的心生尊敬與感激。他(或她)腳著木屧,停停走走,走走看看,踩着厚厚的雪,踏遍冷寂的青。長空一碧,茫茫悠悠:美的歷程是愉悅的,美的歷程是艱辛的。「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與中流。靈嶼瑤島,空碧悠悠」(宗白華),他(她)終於用尋得的「梅花」照亮了我們的眼睛,他們終於用「靈嶼瑤島」養息着我們變動不居的身體與心靈。

末四句借用一下百度詞條的譯解,「神情氣韻高古不凡,情致淡泊深湛。好像拂曉的月色那樣疏遠,有如秋氣那樣清澈爽涼。」聯想這個早晨的鏡池,初日高樹,半月沉璧,看看天上的霞光,心頭暖暖的;俯視水中的月影,心裡靜靜的,清冷的秋氣不覺得肅殺,遙遠的車聲不覺得聒噪……

心濁水濁,心清水清;一方鏡池,我心安處:我是幸運的,因為這一片園子,這一鑒鏡池。

其八:曠達

(2011-10-23 09:47:13)

晨練之前抄錄了《二十四詩品·曠達》,跑步時背背想想。所以選擇「曠達」一章,不是我特別喜歡,也不是有意要找,只因為我翻看張國慶先生的《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中央編譯出版社)時恰好是第六章《曠達——超越人生憂困的自由審美》,這個題目打動了我。

人家說「無可奈何花落去」,也還能說「花落花開兩由之」。閒話少說,我先背誦一遍,趁現在記得還清楚,留待有空細品: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出單元門時開始記,出小區門時背出來,餘下的工作在路上做——想。「生者百歲,相去幾何」,生年不滿百者多,從生髮到老死,兩間相距的長度有多少呢?答案是很短。若說「去」有離開、分別之意,似乎還可以這樣想,人與這個世界上的美好相遇已是難得,相聚又有幾時呢?而且,這短促的行程中的真實是——歡樂少,人們為之苦;憂愁多,人們因此累。很有一些苦大「愁」深的人,整天鎖着眉頭,哀聲嘆氣,哼着一支疲憊的歌。沒飯吃沒衣穿,他(她)愁;沒病沒痛衣食豐足時仍愁;在某某場裡折騰,在某某網裡掙扎……有更高的山沒有最高的山,有更大的河沒有最大的河,有大海大洋呢?而且,「孰不有古」,時日無多,鳥去花落人去遠,唯有「南山峨峨」。

跑到轉盤時,我決定向前延伸300米再右拐向西,眼前又多了別樣的風景,以枇杷與石榴為最,留影。再回到司空圖的「曠達」,「何如尊酒,日往煙蘿」,寄情於酒,我理解;「煙蘿」怎麼說?腦子裡只儲存有李後主破陣子詞中的「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求助於百度吧:一,草樹茂密,煙聚蘿纏,自是林木茂盛之處;二,修真隱居之地。酒友能悅情,山林足賞心。百度百科引宋人蘇舜欽詩《離京後作》有「脫身離網罟,含笑入煙蘿」。「含笑」的情態令我欽敬,以「曠達」自我標榜的多,事到臨頭能看得清看得開站得起放得下的少而又少。如何超脫人生短促憂患多多的心境呢?「含笑入煙蘿」是不錯的選擇。於是在花覆茅檐之地,疏雨相過;在壺酒傾盡之際,杖藜扶我,且行且歌。如此,短促行程中的「苦」與「愁」減少了;「樂」與「趣」增多了。

小區南路之南,有一條新路,留影;一家廠房門前石獅旁有枇杷樹亭亭如蓋,留影。到小區西路時,打開酷歌音樂,唱響的正是「寂靜山林」,巧了。

人生的情趣和意義,如何更多?帶吳鈎,建功立業,收拾舊山河,萬古流芳,是一種選擇;過酒友,入山林,走不過羈絆就繞過去,也是一種選擇。誰更好,每個人有自己的答案;我說,萬事何妨曠達些。心胸開闊之謂「曠」,道途順暢方可「達」。

如果有一隻小船,釣罷歸來,江村月落,「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把心放平,自會坦然入夢! [1]

作者簡介

袁春波,男,1970年生,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