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鎮定
漢語詞彙。拼音:zhèn dìng 釋義:意思是的狀態;二指遇事沉着,不慌亂;三指鎮壓,平定;四指推拿手法名。出自《[[中醫正骨經驗概述[[》。 中文名 鎮定 外文名 calm 拼音 zhèn dìng 近義詞鎮靜、沉着 反義詞慌張、慌亂 .
釋義
出處
《國語·晉語七》
例句
1、安定,穩定。 《國語·晉語七》:「柔惠小物,而鎮定大事。」 韋昭註:「鎮,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唐 元稹《贈裴行立左散騎常侍制》:「而況於鎮定遠荒,經略逋寇,毗倚方切,忽焉薨殂,不有追崇,曷彰憫悼。」《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二來現在謠言雖定,人心不免狐疑,大帥去走一趟,也可以鎮定鎮定人心。 [1] 茅盾《子夜》五:「近來這樣的事太多了,報紙載不勝載,並且為了鎮定人心計,也只好少載。」 2、遇事沉着,不慌亂。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趙武有文德…… 祁午臨事鎮定,臣父匄能識大體,皆一時之選。」 清 劉大櫆《鄉飲賓金君傳》:「遇事之盤錯,其精神常鎮定,而卒能有剖決而解其紛。」 《圍爐夜話 第一O二則》: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二回:「他卻陽為鎮定,仔細摩挲了一回,突然向工人道:『這妖言不足信,快與我擊斷此碑。』」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二節:「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 3、鎮壓;平定。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 鄧慕韓《書丁未防城革命軍事》:「又電廣西提督丁槐,撥衡軍二營,綏遠軍一營,前往鎮定。」 民國 梁秉錕《萊陽縣誌》:「時白蓮妖人徐鴻儒猖獗於西,毛文龍跋扈於北,高麗亦不靖,徵調繁興所在驚惶。(袁)可立籌劃鎮定之,民得安堵。」 [ [2]-[3] ]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