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絲野氂牛,在人們熟知的野氂牛中,又有一群數量稀少的個體,它們身形魁梧,通體金黃,人們稱之為「金絲野氂牛」[1]。在西藏羌塘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的日土縣境內有一座當地人口中的神山:扎向前雪山,這裡是金絲野氂牛活動的核心區域之一。

當地人遵循着神話的啟示,將這些與神山同來的金絲野氂牛也視為神靈,認為獵殺它們將會招致厄運,甚至自然死亡的金絲野氂牛骨骸也被禁止帶回家中。而每當神山嫁女兒時,最貴重的陪嫁就是金絲野氂牛,象徵着好運、平安、幸福之意。所以金絲野氂牛一直被藏民奉為「神」,是藏區珍貴的「神獸」。每一個見到金絲野氂牛的人,好運會伴隨一生。在當地藏民都以見到金絲野氂牛為榮[2]

如今僅剩200頭,譽為「黃金神獸」。

目錄

生活習性

雌性和幼年金絲野氂牛通常與雄性分開活動,它們組成數量約幾十頭的群體,甚至能在約30°的山坡上任意移動,輕鬆翻越積的山嶺。

成年雄性金絲野氂牛肩高可超過170厘米,體重可超過1000斤。它們身體的每個部分仿佛都是為羌塘荒野而生:厚實的皮毛、強大的活量、粗壯的四肢和一對攝人的大角。

甚至體內每一個血細胞都為氧氣稀薄的高原而定製:細胞體積更小,單位體積血液內數量更多,因而攜氧量是一般家氂牛的數倍。而為了提高禦寒能力、降低體表散熱,它們進化出厚密的皮毛,同時舌頭則成了它們的散熱器官。完美的生理結構和堅韌的生活習性造就了它們,讓它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羌塘圖騰」。

當這樣一隻巨獸裹挾着沙石向你飛速奔來,唯一的選擇就是逃命[3]

保護工作

20世紀末期,美國生物學家喬治·夏勒中國政府邀請[4],三次深入羌塘調查野生動物,通過他的記錄我們發現,金絲野氂牛在整個野氂牛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逐次下降,目前世界範圍內金絲野氂牛數量不足200頭,面臨着絕種的危險。

盜獵、過度放牧、偷採礦產,甚至私自穿越無人區等行為正悄無聲息地蠶食着這片野生動物最後的棲息地,環境的波動也都牽動着羌塘脆弱的生態系統。但我們同樣能看到希望[5]

為保護金絲野氂牛在內的大批野生動物,國家於1993年成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並於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後,政府成立了巡護隊,培訓了大批野保員,在廣大區域內進行巡邏,防止損害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行為。

視頻

金絲野氂牛相關視頻

西藏阿里 本台攝製組拍到金絲野氂牛
西藏羌塘無人區拍攝到瀕危金絲野氂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