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萬州區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是1984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原名重慶三峽博物館。1999年10月改名為萬州區博物館[1]。2016年搬遷至萬州區江南新區市民廣場旁的三峽移民紀念館並與其合併。自一九八八年建成開館以來,立足三峽,先後舉辦過「萬縣地區文物精品展」、「梁平民間工藝美術展」等展覽,現館內基本陳列為「川東古墓葬」、「流水年華記憶萬州」、「鹽井古象展」三個展覽,展覽內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全面反映了古代三峽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觀眾。

博物館介紹

萬州區博物館屬國家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同時行使萬州區文物管理所職責,承擔着重慶市萬州區範圍內文物的收藏、陳列、研究職責同時擔負三峽庫區淹沒區地面地下文物的搶救保護以及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等任務。館內基本設施由展覽大廳、文物庫房、辦公綜合樓、公眾服務區等組成。現有職工26名,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初級職稱8人,博物館下設業務部、辦公室、保衛科、文保科、共星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五個職能部門。

重慶市萬州區,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庫區中心。當「渝東門戶」,扼「蜀楚咽喉」。「大江至此,萬川必匯」;「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這個「萬川」、「眾水」,大約就是萬州這個「萬」字的來歷。萬州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最大的城市。萬州山巒起伏,群山環抱,滾滾長江穿城而過,是重慶直轄市境內第二大的「山城」與「江城」。

萬州區博物館以收藏、研究、陳列展覽萬州區所轄範圍內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上有關民風民俗、科技知識的實物和資料為己任。館藏戰國以來歷史文物500餘件,其中有巫山大廟化石,巫溪懸棺等。戰國青銅虎鈕淳于和銅壘蓋、漢代陶俑堪稱國寶。

戰國青銅虎鈕淳于,是1989年7月在萬州區甘寧鄉,挖水庫泄洪道時出土的。該淳于形體高大,頂盤上置四肢佇立虎鈕,繞虎鈕鐫刻着船、魚等5組回紋符號。論體積和重量,是國內出土同類器物中最大型的,是研究古代軍樂史和巴蜀圖語重要的實物資料。

館藏的一批漢代陶俑,其個體之大,造型之豐富,稱得是全國漢代陶俑中的精品。其中的一件灰陶執罐俑,高56厘米,仰頭向天,雙膝微彎,兩隻手各提一罐,再現了古人勞作時的形象,憨態可掬,表情十分生動。

1978年,萬州發掘出一處很有價值的唐代墓葬,出土150多件精美的青瓷器。單是陶俑就有侍從俑、文吏俑、武吏俑、生肖俑、樂俑、駱駝俑,以及圍棋盤。這處墓葬的名稱叫「萬縣唐代冉仁才墓」。該墓葬的發掘,填補了唐代歷史在四川盆地的空白。精美的出土文物,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往,提供了寶貴資料。這批文物多次赴北京、成都、香港等地展出。

館藏文物

根據萬州區位於三峽旅遊黃金線上及三峽工程重慶庫區腹心地帶的區位特點,萬州區博物館結合館內藏品優勢,目前推出的基本陳列為《川東古墓葬》、《流水年華——記憶萬州》珍貴檔案照片展覽和《鹽井溝古象展》,展覽面積2465平方米,陳列實物538件、複製品及模型34件。

萬州區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萬餘件(套),藏品類型分古生物化石、陶器瓷器[2]、銅器、石器、金銀器等,藏品時代上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下至明清—二十世紀初期,其中以戰國、漢唐、明清時期藏品最為豐富。館藏文物中最有價值的是帶有濃郁巴文化特色的青銅編鐘、錞於、柳葉短劍,造型生動的漢代陶俑及工藝精湛的唐代初期「駙馬墳」出土的青瓷俑。

景點特點

萬州的地理位置,確定了萬州在研究長江三峽文化,特別是巴文化和楚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萬州區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的巴式青銅劍、楚式青銅劍、銅戈、矛、鉞、箭鏃等,都是很寶貴的文物。

「下川東」是過去四川省萬縣地區奉節、巫山開縣、萬縣、城口等縣的統稱。下川東地下黨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國民黨血腥統治的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1991年為慶祝建黨70周年,該館舉辦了《光輝的歷程—萬縣地下黨史展覽》,共展出圖片300餘幅,實物80多件,讓人們看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肖楚女、惲代英、朱德等在萬州從事革命活動所留下的足跡。《一代名帥劉伯承》陳列展以及《彭詠梧、江竹筠、李青林等革命先烈事跡展》,都已成為萬州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

「庫區文物、出土文物精品展」,「三峽奇石展」,「三峽民俗風情園」等,都是隨着長江三峽大壩工程建設的升溫,而相應推出的展覽與陳列。特別是伴隨大規模「三峽移民」工作的開展,「三峽民俗風情園」濃郁的民居、民俗風情,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有助於他們對祖輩甚至是父輩過去生活的了解。

萬州區博物館是了解三峽風情的窗口,也是了解萬州歷史的窗口。到了萬州,應當去看看鐘樓—它是萬州城的標誌。應當去看看現代文學家、詩人何其芳的故居。應當去看看西山公園內的庫里申科烈士陵園—1939年9月14日,為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原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格·阿·庫里申科,不幸在萬縣紅沙磧上空遇難。

西山碑,位於萬州城中心高筍塘,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黃庭堅手筆。公元1101年,被貶涪州(今涪陵),戎州(今四川宜賓)的黃庭堅,奉詔回京城;順江東下,途經萬州,應郡首高仲本之邀,遊覽西山,興之所致留下墨寶。碑文鑿於高2.1米、長5米的巨石上。就為這塊巨石,萬州區博物館成立了「西山碑管理處」。據管理處介紹:「它是黃庭堅入蜀後所創『黃體』及晚年臻於至善書藝的首次充分展現,在其畢生書法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被譽為『海內存世,黃書第一』。如今每年都要接待來自海內外的大量參觀者。萬州區的大中小學,更是以西山碑作為書法課的『教材』。」

萬師校訓碑,位於萬州師範學校內。1918年,章太炎以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兼川滇全權代表身份外出巡視,途經萬州,應四川省立萬縣師範學校校長鍾正懋之邀,視察該校,並寫下校訓—「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後由鍾正懋題跋立碑。近百年中,這塊碑一直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勤學成才。

萬州區博物館從1989年開館以來,接待中外參觀者達100萬人次。

發展歷史

隨着三峽工程建設的開展,線以下的大量地面、地下文物亟待保護搶救,根據《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保護規劃》,萬州範圍內有110處地下文物點、24處地面文物點處於水庫淹沒線以下。為搶救保護這些文物,萬州區博物館一方面成立協作部門,專門負責全國各地考古隊進場後的協作配合工作;另一方面成立了萬州博物館考古隊,從1999年以來已陸續承擔了萬州蘇和坪、下中村、大丘坪等十幾個地下文物點4萬餘平方米的發掘任務,搶救出土文物上萬件,其中2003年度萬州大丘坪墓群的發掘被評為當年重慶庫區十大考古發現,專業人員還撰寫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報告和研究文章。另外,博物館還擔負區內淹沒線下7處地面文物點的拆遷和復建工作(淹沒線下24處地面文物點中有7處屬於異地搬遷復建,其餘為原地保護或留取資料),到2008年4月,洄瀾塔、劉氏牌坊等已復建完工,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陸安橋等的復建工作正在加緊進行。

最新情況

2016年萬州博物館將遷往江南新區並與三峽移民紀念館合併。

視頻

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 相關視頻

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
參觀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了解三峽百萬大移民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博物館展廳設計的特點,搜狐,2021-07-28
  2. 中國瓷器的種類及分類 ,搜狐,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