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得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文
粵人有采山而得菌①,其大盈箱,其葉九成②,其色如金,其光如照,以歸謂其妻子曰:「此所謂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聞仙必有分③,天不妄與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齋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視曰:「吾聞得仙者必蛻其骸,人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蛻其骸矣,非死矣。」乃食其餘,又死。於是同室之人皆食而死。郁離子曰:「今之求生而得死者,皆是之乎類。故張罔④以逐禽,使無逃而獲,非而不避者也。設食而投之,則其獲也,皆非知之而不避者也。南方有鳥,五采而像鳳,名曰『昭明』,其性好亂,故出則天下起兵。西方有獸,斑文而像虎,名曰『騶虞』,其性好仁,故出則天下偃⑤兵。其不知者莫不以為鳳與虎也。今天下之人,孰不曰予有知也,繇此鳳之,遠矣!」
註解
① 菌:菌類植物名,即蕈。有的可以吃,如香茹。有的有毒,如毒蠅蕈。
② 成:層,重。
③ 分:福分。
④ 罔:同「網」。
⑤ 偃:停止,倒下。
譯文
粵地有個人采山貨得到一株菌,它的個兒大得能裝滿箱子,葉子分九層,顏色金黃,光彩四射。他採回家對自己的老婆孩子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奇靈芝草啊,吃了它的人能變成神仙。我聽說甩仙的人必有福分,上天是不胡亂給予人的啊,有的人想尋求卻不能得到,而我卻得到了它,我豈不是就要成仙了麼!」於是沐浴齋戒三日把菌煮吃了,誰知剛咽下去一口就死了。他的兒子見到這樣的情景說:「我聽說得了仙道的人必須脫胎換骨,凡人被軀殼所連累,所以不能成仙,如今我父親已脫去他的軀殼成仙了,並不是死了啊。」於是他就吃了那些剩下的菌,結果又死了。於是一家人都吃了它而死去。郁離子說:「如今想求生反而死去的,都屬於這一類吧。本來張開網就是為追捕禽獸,使它無處可逃而被捕獲,並不是因為它知道而不逃避的結果。投下食物並用機關捕捉它,就把它捕獲了,是因為它不知道利害而不躲避所造成的。據說南方有一種鳥,羽毛五彩而像鳳凰,名叫『昭明』它的本性喜歡動亂,所以它一出現,天下就出現戰爭。西方有一種獸,皮毛有斑紋,像老虎,名叫『騶虞』它的本性好仁義,所以它一出現,天下就停止戰亂。那些不知道的人,沒有不把它們看作是鳳凰和老虎的。如今天下的人,誰不誇說自己有知識呢。由此看來,他們的知識差遠了!」
啟示
自以為得道成仙,卻落得全家喪命的下場,豈不可悲?學習貴在深究,切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一知半解,害人害己。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