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清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清之(1176年11月2日-1252年1月1日),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別號安晚,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1]。南宋後期宰相。

  • 鄭清之少年時跟從樓昉學習,很得樓鑰讚賞。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及第,參與擁立宋理宗即位,歷任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等要職。
  • 在紹定六年(1233年)權臣史彌遠死後接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後改為左丞相,累封齊國公。任內,他建議攬用諸能臣名士,促成「端平更化」,又發動端平入洛之役,企圖收復三京,但被蒙古擊敗。
  • 宋蒙戰爭興起後,曾進《十龜元吉箴》,勸理宗勵精圖治。淳祐年間再登相位,加官至太傅,但因年邁而使朝政為妻兒把持,漸趨腐敗。
  • 淳祐十一年十一月(1252年1月),鄭清之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尚書令、魏郡王,諡號「忠定」,有《安晚集》等傳世。

基本信息

姓名    鄭清之  
字號    字德源、文叔,別號安晚      
別稱    鄭燮、鄭忠定    
民族    漢族      
官職    太傅、左丞相兼樞密使等  
爵位    齊國公  
追贈    尚書令、魏郡王     
諡號    忠定     
出生地   慶元府鄞縣
出生時間  1176年11月2日   
去世時間   1252年1月1日 
所處時代   南宋   
主要作品   《安晚集》  
主要成就   促成「端平更化」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 鄭清之生於宋孝宗淳熙三年九月二十九日(1176年11月2日) ,少年時跟從樓昉學習,能寫文章,樓鑰十分讚賞他。
  • 嘉泰二年(1202年),鄭清之進入太學。
  • 嘉定十年(1217年),鄭清之考中進士,調為峽州教授。京湖帥臣趙方處事嚴謹,為人沉穩,不輕易許諾,鄭清之向他匯報政務,趙方卻給鄭清之置辦酒席,並且讓自己的兒子趙范、趙葵出來拜見,趙方拉着鄭清之,不讓他答拜二人的行禮,並說:「他日希望你能照顧我的兩個兒子。」
  • 湖北茶商群集暴橫,鄭清之向總領何炳建議說:「這些人很精悍,應該把他們編入軍籍,緊急時可使用。」何炳馬上下達招募他們的命令,來的人很多,號稱「茶商軍」,後來多次依賴這支軍隊。之後,鄭清之被調為湖、廣總所準備差遣、國子監書庫官。 [2]

擁戴理宗

  • 嘉定十六年(1223年),鄭清之升為國子學錄。丞相史彌遠與他謀劃廢濟國公趙竑。鄭清之不久兼任魏惠憲王府教授,升為宗學諭,升為太學博士,都仍兼教授。宋寧宗去世,史彌遠獻定國的策略,詔旨都是鄭清之所擬定的。
  • 宋理宗即位後,鄭清之被授予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升為宗學博士、宗正寺丞兼權工部郎、兼崇政殿說書。理宗詢問外人為什麼對閣子庫進絲鞋有謗議,鄭清之說:「宮中穿的用的都十分講究新的、乾淨的。」理宗說:「按舊例,每月進貢鞋子數雙,朕不穿壞是不換的,為什麼會招致謗議呢?」鄭清之奏說:「孝宗繼高宗之後,所以節儉的美德容易表現出來,陛下繼寧宗之後,所以節儉的美德難顯現出來。寧宗自己的日常供養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滌,多次補衣服鞋子,現在想使節儉的美德顯著,必須超過寧宗才行。」理宗高興地採納了他的建議。
  • 寶慶元年(1225年),鄭清之改兼兵部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升為起居郎,仍兼史官、說書、樞密院編修官。
  • 寶慶二年(1226年),權任工部侍郎,並「暫權」給事中,後正式進升為給事中,再升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
  • 紹定元年(1228年),鄭清之再度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升為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 紹定三年(1230年),鄭清之被授予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
  • 紹定四年(1231年),兼任同知樞密院事。[3]

端平更化

  • 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去世,鄭清之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 端平元年(1234年),理宗親政,獨自處理政事,鄭清之也慨然以治理天下為己任,於是召回真德秀魏了翁崔與之李埴徐僑趙汝談尤焴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當時號稱「小元祐」。這些人大多相繼擔任宰輔,只有崔與之始終推辭不來,隱士如劉宰趙蕃都被表彰。
  • 但在同年,鄭清之等發動的端平入洛之役失敗,《宋史紀事本末》稱「自是,河淮之間無寧日矣」 。次年,鄭清之上疏請求罷官,理宗不許,授他為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
  • 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霖雨大風」的災異出現,鄭清之四次上疏請求辭職。九月,祭祀時出現驚雷,他更是極力辭職。理宗於是允許他以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之職罷相,但鄭清之仍四次推辭,最終被改授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 宋蒙戰事逐漸興起後,鄭清之秘密上奏說:「恐怕陛下過於擔憂和悔恨,這樣會損害您的清明的身體,累及您的宏偉志向。」[4]

寵遇優厚

  • 嘉熙三年(1239年),鄭清之被封為申國公。
  • 嘉熙四年(1240年),理宗派中使賜給他親筆寫的「輔德明謨之閣」的題字,賞給他十萬緡錢用來修建房舍,鄭清之就每天同賓客、門生遊山玩水。
  • 淳祐四年(1244年),鄭清之仍任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他多次辭官都沒被允許,他被授予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被加封為衛國公。他入朝拜見理宗,理宗下詔賜給他府第。
  • 淳祐五年(1245年)正月,為理宗祝壽結束後,他又上疏請求辭官,理宗不許,加授其為少傅,仍任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進封越國公。不久,鄭清之的兒子鄭士昌去世,他決意東還,辭職,又沒被允許。他被授予少師、奉國軍節度使,仍為醴泉觀使兼侍讀、越國公,理宗賞給他玉帶,又在西湖的漁莊賞給他一處府第。鄭清之為理宗講讀《仁皇訓典》,他說:「仁祖的仁德寬厚,使他表現得很英明,所以他能制定法度,國家也沒有懈怠、不振奮的禍患;孝宗的英明,來源於他本身的仁德寬厚,所以他能培養和鼓舞士氣,國家沒有特別嚴厲苛刻的風氣。仁德寬厚和英明二者互相彌補,缺一不可,這就是仁祖、孝宗統治時出現盛世的原因。」理宗表彰了他。
  • 淳祐六年(1246年),鄭清之被授予太保,他極力推辭。按慣例,允許他把官職轉授先祖,鄭清之請求理宗格外加恩,追封給他的高祖鄭詥,理宗同意。[5]

淳祐再相

  • 淳祐七年(1247年),鄭清之被授予太傅、右丞相兼樞密使、越國公,再度拜相。中使來到他家,鄭清之正在湖光山色中遊玩,住在寺院中,一直到傍晚還沒回來。第二天早晨他入宮拜見理宗,磕頭請求免去這些官職,理宗告訴了許多他不知道的事。鄭清之剛離開宮廷,中使就接踵而至。有的請求重定施政方針、改年號,鄭清之說:「改年號,是天子剛登基時的事,重定施政方針,是國家的大事,漢代的事已經不是遙遠的事,但不因為更換了宰相就那麼做。」
  • 理宗憂慮邊事,下詔讓趙葵以樞密使的身份檢閱軍隊,陳韡以知樞密院事的身份統率湖、廣二州,他們二人正在推辭,恰好鄭清之再次擔任宰相,對他們極力支持,凡是他們所要求的都不刁難,趙葵、陳韡就前去上任了。於是宋軍在泗水、渦口、木庫作戰,都取得了勝利。
  • 淳祐九年(1249年),鄭清之被授予太師、左丞相兼樞密使,他沒接受太師的官職,仍任太傅。鄭清之常感到國家的財富因為養兵而睏乏,因為發放生券而使兵費短缺,他考慮變通的辦法,每有調兵戍守邊境的時候,就命令樞密院根據距離的遠近,就近調兵戍守,根據情況的緩急決定調兵的先後順序。又議定明年調兵戍守淮水,合併軍隊以便節省物資供給,先調鎮江策勝軍駐屯在泗水,公私都很便利。
  • 諸路各路鹽額虧損,負責這件事的人都傾家蕩產來償還虧損的鹽數,鄭清之核實了那些違犯鹽法的人加以追究處治,受牽連的人都被免去了罪責,使很多人得以活命。長江沿岸的船稅一向很重,鄭清之一項一項地廢去,如池州的雁汊有大法場這樣的稅目,這部分錢分別歸屬各衙門,鄭清之上奏請求廢除它並追究那些從中漁利的人,他們的收入是公家的好幾倍,那些分別歸屬各衙門的錢由朝廷補償。宋理宗同意了鄭清之的請求,消息傳來,鄭清之正與客人飲酒,他舉杯說:「今天飲這個酒特別痛快。」鄭清之四次上奏章辭職。
  • 淳祐十年(1250年),鄭清之進獻給理宗《十龜元吉箴》,陳述十事:一持敬,二典學,三崇儉,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謹微,八察言,九惜時,十務實。
  • 鄭清之上疏說:「上天發生災變時,對天恭敬容易做到,上天正常時,對天恭敬不容易做到,上天發生災變時使人產生憂慮,因此容易對天恭敬,上天正常時人們高興,因此不容易對天恭敬,為什麼呢?因為憂慮時就心生恐懼,恐懼就可使災變轉化為好天氣;高興時就想享樂,享樂就或許會使好天氣變為壞天氣。」理宗非常高興,命令史官記下這些話,下詔嘉獎鄭清之。[6]

去世及追封

  • 淳祐十一年(1251年),鄭清之上疏請求辭官,理宗都沒準許。鄭清之被授予太師的官職,他極力推辭。朝廷準備在明堂舉行祭祀儀式,理宗下詔讓閣門官給鄭清之派兩個人,攙他上明堂,理宗又賜給他玉帶,命令他戴着玉帶上朝。十一月十二日(1251年12月25日),退朝後,鄭清之得了寒病,病勢很重,他仍然因為天沒下雪而擔憂。不久天降大雪,他起身說:「百官慶賀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興。」他命令人把雪捧到床前觀看。
  • 鄭清之多次上奏請求辭官,理宗不許。他不停地上奏,理宗不得已,命鄭清之以太傅、保寧軍節度使、醴泉觀使、齊國公之銜致仕。十一月十九日(公曆1252年1月1日),鄭清之去世,遺表送到朝廷,理宗十分震驚哀悼,為其輟朝三日,特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賜諡號「忠定」。[7]

人物評價

  • 南宋·劉克莊:①不立異,不私己,除授進擬必咨同列,必參公諭,朝士有累遷而未見面者。(《丞相忠定鄭公行狀》)②拔士滿朝,施惠於人無德色,士或先從後畔,亦待之如故。(《丞相忠定鄭公行狀》)③久秉鈞軸,高下在手,然不以名器私親昵。(《丞相忠定鄭公行狀》)
  • 元·脫脫 等:①不好立異。(《宋史》)②鄭清之墮名於再相之日。 (《宋史》)
  • 現代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瑞翰:清之在位,頗引用正人,故端平間,賢士如真德秀、魏了翁、李埴、洪咨夔等並見進用,時稱「端平更化」,以比元祐。 (《宋代政治史》)

史料記載

  •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170《丞相忠定鄭公行狀》
  • 《宋史》卷414[8]
  • 《四明談助》

參考資料

  1.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鄭清之,字德源,慶元之鄞人。初名燮,字文叔。
  2.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少從樓昉學,能文,樓鑰亟加稱賞。嘉泰二年,入太學。十年,登進士第,調峽州教授。帥趙方嚴重,靳許可,清之往白事,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無答拜,且曰:「他日願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橫,清之白總領何炳曰:「此輩精悍,宜籍為兵,緩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趨者雲集,號曰「茶商軍」,後多賴其用。調湖、廣總所準備差遣、國子監書庫官。
  3.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寶慶元年,改兼兵部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遷起居郎,仍兼史官、說書、樞密院編修官。二年,權工部侍郎,暫權給事中,進給事中,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紹定元年,遷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升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三年,授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同知樞密院事。
  4.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端平元年,上既親總庶政,赫然獨斷,而清之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召還真德秀、魏了翁、崔與之、李埴、徐僑、趙汝談、尤焴、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時號「小元祐。」大者相繼為宰輔,惟與之終始辭不至,遣逸如劉宰、趙蕃皆見旌異。是時金雖亡而入洛之師大潰。二年,上疏乞罷,不可,拜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三年八月,霖雨大風,四疏丐去。九月,禋祀雷變,請益力。乃授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四疏控辭,依舊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及聞邊警,密疏:「恐陛下憂悔太過,以汩清明之躬,累剛大之志。」
  5.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六年,拜太保,力辭。故事,許回授子孫,清之請追封高祖洽,帝從之,蓋異恩也。
  6.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十年,進《十龜元吉箴》,一持敬,二典學,三崇儉,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謹微,八察言,九惜時,十務實。疏奏:「敬天之怒易,敬天之休難,天怒可憂而以為易,天休可喜而以為難,何哉?蓋憂則懼心生,懼則怒可轉而為休;喜則玩心生,玩則休或轉而為怒。」帝大喜,命史官書之,賜詔獎諭。
  7. 《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十一年,十疏乞罷政,皆不許。拜太師,力辭。有事於明堂,有旨閤門給扶掖二人,再賜玉帶,令服以朝。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猶以未得雪為憂。俄大雪,起曰:「百官賀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觀之。累奏乞罷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寧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進封齊國公致仕。卒,遺表聞,帝震悼,輟朝三日,特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賜諡忠定。
  8. 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國學導航.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