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了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學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太師文靖。能填詞。泉州泉安人尊魏了翁、其子魏國佐、其孫魏天忠三人為「九龍三公」,虔誠香火奉祀。

祖父魏革,娶妻高氏,有七子二女。生父過繼高家,改名高孝璹,有六子。「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人稱神童,十五歲寫《韓愈論》,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開禧元年(1205年),除祕書省正字,後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任,出知嘉定府(四川省樂山縣)。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辭職回家守孝,築室白鶴山]](梧州邛崍市區西郊)下,於鶴山書院授徒講學,士爭從之,世稱「鶴山先生」。守孝期滿後,先後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有治績。力主抗金,獻邊防十策。受朱端誣告,連降三官。複爲禮部尚書]]。官至端明殿學士。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辭職回家守孝,築室白鶴山]](梧州邛崍市區西郊)下,於鶴山書院授徒講學,士爭從之,世稱「鶴山先生」。守孝期滿後,先後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有治績。力主抗金,獻邊防十策。受朱端誣告,連降三官。複爲禮部尚書]]。官至端明殿學士。嘉熙元年卒於紹興府安撫使官所。賜太師,諡文靖。葬於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詔賜第宅於蘇州南宮坊(現書院巷)。

學術成就

書法

魏了翁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了翁與朱熹及其弟子輔廣、李燔有往來,又與陸九淵之子陸持之友好,並吸取心學的精華。魏了翁書法筆力遒健俊逸,稱翰墨上乘。有墨蹟《昭代親友帖》、《論三家書》傳世。所遺真蹟,尚有夾江縣之真書「雲吟山」、隸書「家慶樓」;大足縣之篆書「毗盧庵」、真書「寶頂」;潼南縣之真書「鑒亭」等。明《書史會要》稱他:「鶴山先生善篆,不規規然繩尺中,而有自然之勢。嚐以篆法寓諸隸,最爲近古。」潼南《鑒亭碑序》中,對其書法有「鶴山真蹟走蛟虯」之評譽。

易學研究及思想

魏了翁對《周易》極有研究,重視王弼、邵雍等人的見解,認爲:「大抵性善之義具於《易》。」他認爲:「辭、變、象、占,《易》之綱領,而繇、彖、象、爻之辭;畫、爻、位、虛之別;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有不知則義理闕焉。」。黃百家稱:「鶴山識力橫絕,真所謂卓犖觀群書者。」了翁對河圖、洛書、「先後天易說」亦深信不疑,直言「戴九履一之圖其象圓,五行生成之圖其象方,是九圓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爲圖,十爲書乎」。著有《鶴山大全文集》120卷、《九經要義》263卷。

魏了翁認爲「河圖與洛書,發揮道數無遺餘」(卷6《四川茶馬牛寶章大季修楊子墨池以書索題詠》)。他肯定河圖洛書的存在,堅信先天圖古已有之,絕非邵雍私意,說:「先天一圖亭亭當當,愈玩愈有味,此決是古來曾有此說,特不知何爲漢、唐千餘年間更無一人說有。《參同》中雖略有此意,而方圓圖之妙,則未知古人曾見之否?」卷36《答真侍郎》)「竊意先天一圖自古有之。」(卷65《題馮仰之因重論後》)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書中以邵雍說爲基礎,詳細論述了先後天圖及其體與用:臣嚐讀《易》,至「天地定位」,則乾與坤對;「山澤通氣」,則艮與兌對;「雷風相薄」,則震與巽對;「水火不相射」,則離與坎對。此爲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語其用,則地天而爲《泰》,澤山而爲《鹹》,風雷而爲《益》,水火而爲《既濟》。蓋天道不下濟,則地氣不上躋;山體不內虛,則澤氣不上通;雷不倡則風不和也;火不降則水不升也。於是而爲《否》爲《損》,爲《恆》爲《未濟》。又即其大體而言,則水雷山皆乾也,火風澤皆坤也,其要則乾坤坎離。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則乾上而坤下也。後天之卦離南坎北,而其用則離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濟爲用,在下者必以上躋爲功。天地萬物之理,凡莫不然,況乾天也,離日也,皆爲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爲臣之象。其理顧不曉,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離不交而能育萬物,君臣不交而能躋斯世於泰和也。(卷17《封事奏體八卦往來之用玩上下交濟之理以盡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兌、震巽、離坎相對,其用正則《泰》、《鹹》、《益》、《既濟》,反則《否》、《損》、《未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爲體,乾上坤下爲用;後天八卦離南坎北爲體,離降坎升爲用。魏了翁還運用這一原則說明人倫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躋斯世於泰和的必要條件。

魏了翁又考察河圖、洛書之數的源流,對此不無疑問。河圖、洛書之數古無明文,漢儒以後始謂羲卦本之圖,禹疇本之書。本朝諸儒始有九爲圖,十爲書;九爲書,十爲圖之說。二者並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圖十書爲劉長民托之陳圖南,辭而辟之,而引邵子爲證。然邵子不過曰: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第言圓方,不言九十。河圖、洛書之數的來源並不明確,直到漢儒以後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圖,大禹九疇本之洛書之說,而宋朝更出現九圖十書和十圖九書兩種說法。朱熹以十圖九書爲是,並以邵雍之說爲據,在《易學啟蒙》中反複辨析。不過,在魏了翁看來,此說也並不可靠。其最大的弱點就在於邵雍本身的說法並不明確,朱熹的證據不可靠。邵雍說:「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第207頁)邵雍隻言方圓,不言九十之數,這不能說明河圖洛書孰九孰十。從二圖表象來看, 「戴九履一之圖其象圓,五行生成之圖其象方,是九圓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爲圖,十爲書乎」(卷63《跋司馬子巳先後天諸圖》)?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頗有疑問。他說:「《易》、《範》之數,誠相表里,爲可疑耳。」又說:「安知圖之不爲書,書之不爲圖?」(卷63《跋司馬子巳先後天諸圖》)


他博極群書,崇尚理學,反對佛老學說,奉行「神怪必不語,老佛必斥攘」之道。他師承朱熹學派的學術思想,後又受陸九淵派學說影響,終至「摺衷朱陸」將兩派學說融會變通,轉到以心學爲主的立場,成一家之言。其學術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認爲「心即天,心即理」,心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主張「盡心以求諸理」,藉此以「端正人心」,爲革除時弊,謀求改良服務。[1]

參考文獻

  1. 魏了翁學術成就  . 中文百科. [2019-2-2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