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邊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民政府

圖片來自ltn

邊區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在中國大陸設立的特殊行政區單位。自1930年代初期至1950年初退出大陸,國民政府長期設立了大量邊區。

1932年,國民政府在南昌設立「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統籌江西剿共。4月19日,國民政府任命何應欽為總司令,陳濟棠為副司令。總司令部在初期將轄區分為九路。由余漢謀陳誠李揚敬蔡廷鍇白崇禧朱紹良譚道源趙觀濤孫連仲任第一至第九路軍司令,各路軍司令分區負責[1]。這是「邊區」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軍,圍剿中央蘇區。「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於1933年8月撤銷。

各邊區

  • 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部:1940年第四戰區挺進縱隊東江指揮所改為該邊區。轄預備第6師。總司令香翰屏,副司令官歐陽駒。1945年9月4日,第七戰區長官余漢謀為第三受降區受降主官。余漢謀派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徐景唐和閩粵贛邊區司令部副司令歐陽駒為「第四戰區潮汕前進指揮所」正副主任,委任徐景唐為第三受降區受降長官,負責主持汕頭受降事宜。1948年2月,廣東省主席宋子文和福建省主席劉建緒為統一圍剿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重新設立「閩粵贛邊區剿匪總司令部」,總指揮塗思宗,副總指揮兼參謀長張光前,對邊總發動「十字掃蕩」。1948年5月塗思宗撤職下台。
  • 豫鄂皖三省邊區/豫鄂皖邊區/鄂豫皖邊區
  • 湘鄂贛邊區:總指揮部總指揮李默庵王勁修
  • 遼吉邊區
  • 川湘黔滇邊區
  • 晉陝綏寧四省邊區/晉陝綏寧邊區
  • 贛皖邊區
  • 滇西北邊區
  • 陝甘寧邊區
  • 晉察冀邊區
  • 閩浙贛皖邊區/閩浙皖贛邊區/閩贛浙皖邊區
  • 豫鄂陝邊區
  • 湘粵贛邊區/粵贛湘邊區/湘贛粵邊區
  • 鄂陝甘邊區
  • 湘鄂邊區/鄂湘邊區
  • 陝晉豫邊區
  • 陝甘邊區
  • 閩粵邊區
  • 蘇浙邊區
  • 湘黔邊區
  • 川黔湘鄂邊區/鄂湘川黔邊區/川鄂湘黔邊區/川黔鄂湘邊區/湘鄂川黔四省邊區
  • 豫皖蘇邊區
  • 魯蘇豫皖邊區
  • 蘇皖邊區
  • 浙蘇皖邊區:1939年10月,根據當年6月在重慶召開的軍事委員會最高幕僚會議和軍委會當年5月頒發的《游擊隊調整計劃》的精神,制定了《第三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計劃》,建立了第一、第二游擊區等根據地。1939年後第三戰區在浙西天目山地區設立第一游擊區,第十集團軍第二十八軍軍長陶廣兼任總指揮,駐於潛,該軍的第62、新30師常駐游擊區內;1940年5月,又增調第一九二師加強;在蘇南蘇皖邊區設立第二游擊區,初由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兼任總指揮,冷欣任副總指揮,後改為由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兼任總指揮,仍以冷欣副之,第三十二集團軍的第五十二、六十三師常駐游擊區內,1940年4月獨立第三十三旅與第五十二師換防,5月又增調第四十師,行政機構有江蘇省政府江南行政公署,第二游擊區副總指揮冷欣兼任江南行署主任。1940年1月軍委會正式頒布《游擊區總指揮部組織大綱》。1943年1月第三戰區撤銷了第一、二游擊區總指揮部的編制,稍後又合併原第一、二游擊區改設浙蘇皖邊區游擊指揮部。

第二十八軍軍長陶廣升任第二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在歙縣設立副總司令部(簡稱副總部),兼任浙蘇皖邊區挺進軍總司令,第二十八軍所屬第62師(師長劉勛浩)、第192師(師長王堉)駐浙西,第五十軍(軍長范子英,代軍長田鍾毅)所屬第144師(師長柏良未到職)、新7師(師長田鍾毅兼)駐皖南,第52師(師長劉秉哲)駐寧國河瀝溪;原隸屬於該兩游擊區總指揮部的第一挺進縱隊(司令鍾光仁)、第二挺進縱隊(司令顧心衡)、忠義救國軍(總指揮馬志超)、淞滬挺進指揮部等游擊部隊直轄於三戰區。1944年副總部改稱浙蘇皖邊區挺進軍總司令部,江蘇省江南行署(主任李壽雍)、浙江省浙西行署(主任賀揚靈)、安徽省皖南行署(主任張宗良)均劃歸該邊區總部領導。參謀長譚道平,辦公廳主任劉漱石

  • 蘇皖鄂邊區
  • 黔桂邊區
  • 粵桂邊區
  • 滇越邊區
  • 滇康緬邊區:1943年中美英在加爾各答召開反攻緬甸的協商會議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設立「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駐大理)滇康緬邊境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部」,負責滇西北高黎貢山一帶對日軍作戰。總指揮鄭坡(黃埔一期)、副總指揮董仲竾(黃埔四期)。1943年秋開駐雲龍縣。轄特務團、運輸一團(團長謝紹暉)、運輸二團、第一游擊縱隊(司令謝晉生,下轄三個支隊在怒江西岸、片馬、拖角一帶)、第二游擊縱隊、美軍醫療大隊、收編的六庫支隊(段浩土司的福(貢)碧(江)瀘(水)練(地)民眾自衛支隊)、德欽支隊、老街獨立大隊等。參謀科科長劉鐵輪上校。1944年7月底收復片馬後,謝晉生奉命以「茶裡邊區軍政特派員」的身份,在片馬設立「茶裡邊區軍政公署」,將片馬、拖角、羅孔劃為三個區,委派營級幹部為各區區長,委任當地山官頭人為副區長,每區劃分若干鄉保,任命鄉保長,推行戰時區、鄉、保甲制度;在片馬、羅孔舉辦了兩所漢文學校,推行國民教育。[2]
  • 黔桂湘邊區總司令部:抗日戰爭後期組建的大兵團級指揮機構。1944年5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後,1944年11月初,日軍占桂林、柳州,威脅貴州及重慶。1944年11月6日,軍事委員會決定組建黔桂湘邊區總司令部,湯恩伯任總司令,下轄第九十四軍、第八十七軍、第二十九軍、第九十八軍、第九軍、第十三軍、第五十七軍、第九十七軍共8個軍、20個師的部隊,準備抗擊向貴州進犯的日軍。1945年4月改編為陸軍第三方面軍。
  • 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部:抗戰時期設立。總司令鄧寶珊,副總司令陳長捷
  • 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共總指揮:1936年設立
  • 晉察綏邊區抗日挺進軍:司令由察哈爾省主席.張勵生兼任
  • 魯蘇皖邊區
  • 豫鄂邊區
  • 豫皖邊區
  • 豫鄂湘贛邊區
  • 閩粵贛邊區
  • 冀豫魯邊區
  • 吉遼安邊區
  • 豫皖蘇魯邊區/魯蘇皖豫邊區
  • 豫鄂皖蘇邊區
  • 豫鄂川陝邊區/川陝豫鄂邊區
  • 川陝鄂邊區
  • 川滇黔邊區
  • 川陝甘邊區
  • 川滇康邊區/川康滇邊區
  • 川鄂邊區:1948年9月中旬在宜昌組建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孫震。1949年12月21日川鄂綏署在什邡起義。
  • 川康邊區
  • 桂滇邊區
  • 川康滇黔邊區
  • 甘青藏邊區
  • 滇桂越緬邊區
  • 滇緬邊區
  • 滇緬泰邊區
  • 滇緬泰寮邊區
  • 泰寮偏區/泰寮邊區
  • 冀魯邊區
  • 滇西邊區
  • 滇南邊區
  • 滇康黔邊區
  • 豫陝邊區
  • 熱遼邊區
  • 滇桂黔邊區/黔桂滇邊區
  • 桂越邊區
  • 冀熱遼邊區
  • 泰緬寮邊區
  • 豫陝鄂皖邊區 (汪偽設置)
  • 抗戰時期的川陝鄂邊區,駐地閬中
  • 冀熱遼邊區
  • 遼吉邊區
  • 吉遼安邊區
  • 粵湘邊區
  • 閩浙贛粵邊區
  • 贛粵閩湘邊區/閩粵贛湘邊區
  • 川黔邊區
  • 川滇邊區
  • 甘寧邊區
  • 甘青邊區
  • 甘青新邊區:1944年在敦煌縣設立「軍事委員會甘青新邊區專員公署」。1949年專員是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少將高參金在冶。甘青新邊區專員公署內有一個秘密的4人特務小組「國防部保密局甘青新邊區直屬小組」,特務組組長也是金在冶。
  • 甘青寧邊區/甘寧青邊區
  • 川康青邊區
  • 滇康邊區
  • 康滇邊區
  • 青海南部邊區
  • 滇康印邊區
  • 川湘鄂邊區
  • 川陝甘青邊區
  • 普思邊區
  • 騰龍邊區
  • 閩贛邊區
  • 龍漳邊區 (福建龍巖與漳州之間)
  • 固海隆邊區 西吉縣的前身
  • 鄂湘川邊區: 《鄂湘川邊區剿匪總司令組織條例》
  • 蘇魯豫皖區
  • 贛粵閩區
  • 贛浙閩皖邊區 贛浙閩皖邊區警備司令組織條規
  • 甘新青邊區:甘青新邊區行政專員公署40年代管轄甘青兩省境內哈薩克族機構。1943年,根據國民黨中央頒布的《甘青兩省哈族安撫及管理暫行綱要》而設,隸屬於國民政府西北行轅。將駐牧於祁連山、阿爾金山、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包括尕斯地區)的阿多巴依、沙拉海旦、胡思曼、哈不都爾、加南拜爾、胡賽英和阿爾通巴依部落,按軍隊編制,以部落大小及住地範圍分設6個大隊、1個獨立中隊,各大隊分別轄3個中隊,大隊置大隊長、副大隊長、中隊長各1人,獨立中隊置中隊長、副中隊長各1人。
  • 衡陽警備司令部茶攸安邊區指揮所
  • 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楊森。重慶行營參謀團關於川甘邊區「殲匪」的計劃大綱(1935年7月18日)
  • 魯蘇邊區
  • 豫東邊區
  • 魯蘇皖邊區
  • 粵桂南邊區
  • 桂粵東邊區
  • 泰緬邊區
  • 中緬泰寮邊區
  • 泰北邊區
  • 緬北邊區
  • 泰緬北邊區
  • 緬甸邊區
  • 冀遼熱邊區:1948年1月至1948年11月

參考文獻

  1. 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設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網站. [2020-05-26] (繁體中文). 
  2. 謝晉生:《回憶片馬、江心坡的抗戰歲月》。據《文史資料選輯》第37輯(總第137輯),第174—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