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壽雍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個人資料

震東
出生 1902年?月?日 鹽城縣
逝世 1984年?月?日
籍貫 江蘇
政黨 中國國民黨

李壽雍(生1902年-1984年歿)字震東,江蘇鹽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曾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指導委員、常務監察委員,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湖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等職。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1961年3月至1971年7月任中華民國考選部部長[1]

目錄

簡介

李壽雍,字震東,男,1902年出生,江蘇鹽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曾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指導委員、常務監察委員,中央大學教授,湖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等職。 1922年4月,非宗教運動大同盟成立,李壽雍劉複陶孟和李大釗鄧中夏徐炳昶等發起非宗教運動(簽名發起的有二百餘人,大多數為各大、專、中學教職員學生,有少數商人和工人)。他們在《發起詞》中共同指出,人是「由猿類經過勞動生活」「自己創造」的,「世界上並沒有上帝和天神」,宗教迷信起源於「原始社會人類知識不足,對自然界一切事物變化不能認識」,而「統治階級為了便於統治人民」,「便故意張大天神的作用」,利用宗教來「愚民」,那些「教主」,則是「統治階級的幫兇」。

發起詞認為「人們信教只是滿足一種幻想,自欺欺人」。「而傳教的人,如和尚、方丈、牧師、神父等,更是藉此混飯吃,從事不勞而獲,過剝削享受生活」。發起詞列舉了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侵略的種種罪行,揭露了「耶穌教是帝國主義侵略落後國家和民族的工具,傳教士是侵略的先鋒隊」。後來,李壽雍許孝炎鄧文等共同發起實踐社。接著,李壽雍服務於「大家族」。

生平

  • 1928年,江蘇省黨部歷來是CC系和其它各派爭奪最激烈的地方之一,這年的清洗,CC派採取的手段也以江蘇最為激烈。江蘇省國民黨指導委員會共有指導委員7人,他們是葉楚傖、顧子揚、李壽雍、江寶煊、滕固、倪弼、澧悌。這7個人的分工:葉楚傖、汪寶煊、倪弼擔任黨務委員,澧悌擔任組織部長,李壽雍擔任宣傳部長。
  • 1940年任第三戰區政治部主任。
  • 1942年調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
  • 1944年出任江蘇省黨部主任委員,後當選「國大代表」。
  • 1946年赴台,任「革命實踐研究院」主講兼研究所所長。
  • 1958年兼任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6月,李壽雍擔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一直到1949年5月。
  • 1949年5月28日,上海迎來了解放。學校除20餘名教職員(其中教授約10人和40餘名學生追隨李壽雍於解放前夕去臺灣外,絕大部分師生員工仍留在上海。1961年任"考試院考選部"部長,旋兼任中央評議委員。
  • 1970年兼任中央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71年、1972年先後辭卸「考選部」及紀律委員會職務。國民黨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著有《各國財政制度》、《共產理論全貌》等。

變遷

  • 1946年5月14日,國民政府教育部調何炳松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委任李壽雍接任暨大校長。
  • 1946年6月15日,李壽雍到滬履新。
  • 1946年3月,全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及隨身用品,分乘多輛卡車,從建陽經龍游到蘭溪,再換船到杭州,之後轉往上海。此次搬遷,有教職員工152人,學生1056人,部分工役及家屬,路上耗時兩月有餘,耗費法幣約1億3千5百多萬元。

6月,學校師生歷經磨難,返回上海。但李壽雍卻將自閩復員的 教師解聘82人,如教育系除留下個別教授外,余者一律解聘,幾經交涉後,才以發給遣散費了事。 當時陸倫章等教授曾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行記者招待會,揭露、控訴這一不問是非、排斥異己的作法。而未續聘教員王大琛等聯名致函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糾舉李壽雍,信中雲:「同仁等服務國立暨南大學歷有年所。在抗戰期間,暨大奉命由滬遷閩,同仁等在荒僻山城披荊斬棘艱苦支持,卒使華僑學府弦誦不輟。勝利後又奉命復員來滬,繼續為僑教服務。不意校長更調,新任校長李壽雍不顧歷史,不問是非,排斥異己,任用私人,將原有教職員續聘不及三分之一,其餘大多數教職員約一百餘人竟置之不顧。同仁等獻身教育,忠貞不屈,復員以後反受解聘之辱,正義何在?公理何在?」並呼請「以公平合理之處置,俾同仁等仍然一秉初衷,為教育盡力。庶不致黑白混淆,忠貞寒心。」

成就

湖大文學院長的李壽雍與前北大老同學周德偉即擔任湖南大學經濟系主任合作創辦《中國之路》半月刊,傳播自由主義、民主、法治、人權與市場經濟等學理與主張,並對當時種種集體主義、計劃經濟的思潮嚴加抨擊。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即派李壽雍任上海臨時大學補習班主任(又稱「上海臨時大學補習班接收中法工學院院產委員會主任」), 設總辦公室於原中法國立工學院的校址內,並將各重要房屋、工廠進出口加貼封條。另外,由於同濟大學和暨南大學在上海的校舍均在抗戰期間毀於炮火,這兩所學校也相繼搬入原中法國立工學院內開學。奉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手令,國民政府教育部京滬區特派員辦公處道字第231號公函要求中法國立工學院院產保管委員會立即撤銷,院產及設備限於1945年11月10日前悉數點交李壽雍,並將校內各單位遷移出校。

主僕命案

「主僕命案」起因於兇嫌段培德因行竊失風,於臺北市新生南路前考試院考選部長李壽雍寓所,殺害其遺孀及其傭人。原段培德父親帶著幼小的段培德在李壽雍家為僕人;段培德13歲時因偷李壽雍之財物,故段培德父親被李壽雍解僱、李壽雍亦給段培德父親八萬元新台幣的遣散費。李壽雍去世之前曾留一紙條寫:「段培德等段家人永遠不得入家門」;後此一紙條成為主僕命案的破案關鍵證物。[2]

李壽雍去世後,於1986年6月8日其妻與女僕人雙雙被父親曾是李壽雍部長家的幫傭之子段培德殺害。因服役中的段私自離營再潛入官邸偷48萬元新台幣被發現,故將女僕人及坐在輪椅上的李壽雍之妻雙雙掐死[3]。後段培德於1989年4月21日被判死刑,於1989年5月7日執行槍決。

參見

參考資料

  1. 李壽雍
  2. 記者王韻築、劉震豐/台北報導,"顯靈報血海深仇!已故考選部長妻僕遇害 警上香得破案關鍵"[1], 三立新聞網 SETN.COM,2017/08/16 20:15:00.
  3. 臺灣電視公司,"新生南路李壽雍之妻主僕命案"[2],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198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