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達姆施塔特火車總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達姆施塔特火車總站
圖片來自startbilder

達姆施塔特火車總站Darmstadt Hauptbahnhof)位於達姆施塔特的達姆施塔特-西城,是德國鐵路黑森州規模最大的長途鐵路客運車站之一。鐵路設施連同車站大樓採用新藝術運動風格設計,於1912年投入運營。

這座分岔站設有11條到發線,為德鐵車站及服務公司所劃分的82座二等車站之一。專業軌道聯盟亦在2010年將其評選為大城市組別的「年度最佳車站」。

歷史

達姆施塔特火車總站的前身是位於如今斯台本廣場的兩座獨立的車站,它們分屬兩家鐵路運營商,並在19世紀便將達姆施塔特接入了德國的鐵路網絡版圖。其中1846年落成的達姆施塔特美因-內卡車站,是位於美因-內卡鐵路線路上的通過站;而1858年落成的達姆施塔特路德維希車站,則是位於萊茵-美因鐵路線路上的盡頭站[1]

兩座車站的空間條件在19世紀末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下顯得非常侷促,而達姆施塔特的城市發展也已推進到鐵路地區,因此在原址上進行必要的擴建已不可能,兩座車站的分離不僅妨礙了正常運營,同時也造成了與之相交的萊茵大街的道路交通堵塞。

規劃

自1901年起,已有四種主要集中在最終解決交通流量的同時並維持現有兩站的方案被否決。直至1906年3月,市政當局才與普魯士-黑森鐵路組織美因茨鐵路局就第五種方案達成一致。該草案提出在原有車站以西約800米的開放區域中興建一座新的通過站,而通往距離更遠的市中心應通過接入有軌電車進行彌補。

國家郵政則在車站大樓的北側獲得了自營的郵政車站,並擁有自身的廊橋通往位於底層的郵政及行包月台。這種「郵政坡道」於1994年被拆除。

在軌道的南側部分設有一個切口地形,以便讓街道可以穿過鐵路。這也同樣利於疏導:乘客進入位於街面水平的車站大樓、穿過同一水平的站廳後,再從天橋通過階梯(近年來已配備升降機)到達月台。與此平行的還有一個行包及快件貨物專用天橋,它已在最近一次翻新工程中被改造為一個自行車保管站。軌道場地的南側則由於地形下降而築有堤道。

車站大樓的興建是通過一個建築設計競賽落實。根據黑森大公恩斯特·路德維希的明確要求,新車站應「由一個時髦建築師,而不是風格建築師」來建造[2]凱撒威廉二世出於外交考量,放棄了對這一問題進行干預——儘管他經常會介入普魯士國家鐵路的許多車站大樓設計,因為相較於他的表親和同僚,黑森大公是不允許別人干涉他所在城市的火車總站的設計問題。

設計競賽共收到75份方案。腓特烈·皮澤和弗里茨·克林格霍爾茨各獲得1個二等獎。建築合同於1908年被授予皮澤,但鐵路局方面要求其設計應基於克林格霍爾茨的方案,再為滿足鐵路運營的必要條件進行重新規劃。這是皮澤建造的唯一一座鐵路車站。

從1907年持續至1912年的工程是在腓特烈·梅特岡的領導下進行,共斥資1700萬馬克。這一數額除了包括在1910年落成、價值100萬馬克的車站大樓外,還有累計鋪設長度達100公里的軌道設施、約400萬馬克的土地購置費,以及西側後續價值500萬馬克、帶有92個維修位和機務段的維修車間。為建成全部20座橋樑及36個其它鐵路設施,共有170萬立方的泥塊被移動。車站大樓以其138米長的外立面正對城市,西側是橋形墊高的門階,並可由此直通車站大堂,後者由五幅龍骨和月台組成,如今已根據黑森文物保護法成為受法定保護的古蹟。

用作蒸汽機車加水的達姆施塔特火車總站水塔於1910年在多恩海默橋畔落成。它內置有作為達姆施塔特火車總站調度信號所的技術設備。這座建築本應在1978年拆除,但如今也受到了法定保護並由私人使用。

參考文獻

  1. Darmstädter Zeitung 1875, digitalisiert von der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Darmstadt
  2. Bernd Kimmel: Joseph M. Olbrich 1867–1908. Mathildenhöhe 18. September - 27. November 1983, Ausstellungskatalog, S.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