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對稱性守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軌道對稱性守恆》,闡述有機化學反應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的專著。R. B.伍德沃德與R.霍夫曼合著。1970年Verlag Chemie Gmbh出版社出版。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王志中、楊忠志、江元生譯校。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13章正文和1個引論,中譯本約13萬字,闡述了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有機化學反應理論的基礎,系統地解釋了協同反應的反應規律,包括重排,異構化和環化反應等。引論提出了寫作宗旨。第2—4章簡述了分子軌道理論對化學成鍵的一般處理、分子軌道按對稱性分類,提出了化學反應中軌道對稱性不變的假設,規定了構造化學反應過程能級相關圖的方法,概括出了處理協同反應的主要原理——分子軌道對稱性守恆。第5—11章用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剖析了電環化、環加成、環裂解、α—遷移、基團轉移和消除、螯變等有機化學中最重要的協同反應,建立了周環反應的普遍選擇定則。第12—14章討論了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與其他分子反應理論的關係,對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的發展及應用前景作了展望。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是現階段理論有機化學和量子化學的重大成就之一,已經成為解釋和預言化學反應、指導有機合成的強有力工具。運用這一原理,無須進行複雜計算,只要考察反應物與產物的對稱性就可以對各種協同反應的立體性特徵及在加熱或光照下發生反應的可能性作出預測,因此受到化學家的普遍歡迎。
作者簡介
R. B. 伍德沃德 (R. B. Woodward,1917—1979),美國化學家。1937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教授,兼任莫里斯·洛布講座和唐納講座教授及汽巴藥廠設在瑞士巴塞爾城的伍德沃德研究所所長。曾先後合成了生物鹼、羊毛甾醇、6-去甲基-6去氧四環素、利血平和葉綠素等。所創造的合成甾體化合物的方法被稱為伍德沃德反應,所發明的多肽縮合劑被稱為伍德沃德試劑。曾獲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項成就是獲獎以後取得的,其一是合成了維生素B12(與瑞士埃申莫塞教授合作),其二是提出了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與霍夫曼教授合作)。R.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37— ),波蘭裔美籍量子化學家。196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任康乃爾大學教授。1963年起同伍德沃德教授合作致力於有機化學反應理論的研究,1965年首次提出了分子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被稱為伍德沃德-霍夫曼規則,後用這一規則成功地指導了維生素B12的合成。1981年和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後,霍夫曼把軌道對稱性守恆原理用於過渡金屬絡合物異構化與取代反應的選擇定則及激發態能量轉移過程的研究並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大多數著作反映實際情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不正確的、非科學的;但都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所收著作,從其特徵、版本、作者生平、規模、主要內容、學術或藝術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詮釋。
視頻
軌道對稱性守恆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