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聖心高級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基隆市輔大聖心高級中學(英語:Keelung Fu Jen Sacred Heart Senior High School),全名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基隆市輔大聖心高級中學,簡稱輔大聖心、輔大聖中或聖心高中,是一所位於台灣基隆市中山區飛鳳山麓的完全中學與附屬中學。
輔大聖心為天主教會學校,擁有高中部(普通科、技術類科)、國中部、小學部、幼兒園等學制,並毗鄰基隆耶穌聖心堂,構成了幼兒園至高中階段的一貫教育體系,世稱「堂校合一」、「四代同堂」。
為有別於新北市八里區、同為天主教會創辦的「聖心女中」,一般又將該校稱為基隆聖心。
目錄
簡介
輔大聖心高級中學(前身聖心工商)為天主教教會學校,由原籍浙江樂清的姚宗鑑蒙席於民國五十八來台後創立,同一校區內的聖心小學、幼兒園以及校區側旁的聖心天主堂皆由其創立,其後二年大興土木,建築教學大樓,設立工廠,充實教學設備、延聘優良師資。姚宗鑑蒙席亦曾在1970年代於基隆市南榮公墓對面的山坡地購地以成立技術學院,但當時未獲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而作罷。2012年8月1日連同校區內的聖心高中、高職、國中、小學、幼兒園正式歸屬於輔仁大學。
創辦人姚副主教於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因病退休,由原教務主任施宜材先生擔任本校校長,全校教職員工在創辦人的犧牲、奉獻的辦學精神感召下,均全力以赴,努力提高教學品質,教育陶冶學子,近年來校務蒸蒸日上。
民國八十四年經台灣省教育廳核准附設國中部、招收國中生一年級新生三班,成為「完全中學」。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由池易釧先生承先啟後接掌校長職務。
民國九十八年八月一日由教務主任魯和鳳女士接任校長帶領全校同仁繼續勇往邁進,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民國一零二年,由楊如晶女士接任校長,建立輔大聖心高級中學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榮。
民國一零八年,由葉舜益先生接任校長,以「愛、尊重、關懷」教育是以生命感動生命的歷程,教育是啟發激勵每個學生「學、思、行、愛」成功的體現,帶領聖心繼續前進。
- 1969年,姚宗鑑蒙席在基隆市飛鳳山麓籌設聖心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簡稱聖心工商),並經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核准立案。
- 1971年,聖心工商開始招生,當時設有機械、電機、商業三科。
- 1972年,聖心工商附設補習學校成立。
- 1990年,增設高中普通科,並改名為聖心高級中學。
- 1995年,奉准成立國中部,並於同年開始招生。
- 2009年,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會同意將聖心高級中學併入輔大。
- 2012年8月1日,聖心高級中學更名為輔大聖心高級中學。
- 2019年2月1日,完成中學、小學、幼兒園合併案。
學校象徵
校訓
- 敬天(Love God)、愛國(Love Country)孝親(Love parents)、愛人(Love People),在實踐十字架「愛」的意涵與使命,以此基礎理念教育學生,培養學生人文、科學素養兼具,建立溫馨校園,實施全人教育。
校歌
飛鳳山麓翠薇間 群峰蔚秀萬花妍
猉歟有學宮 弦歌教化宣 師有愛心 耐心熱心 有教無類育青年 學要專心 安心潔心 智慧開啟聖心傳 格物致知法前賢 堂堂正正德為先 修身齊家任重道遠 修身齊家任重道遠 |
校願景
- 願景圖係以校徽為基底,其十字架標記代表本校歸屬於天主教會體系。
- 十字架精神在以「愛」為出發點,紅色愛心包覆著十字架,更加彰顯十字架「愛」的精神。
- 願景圖傳承愛的精神,以「教育愛」為核心,透過「品德為本」、「適性多元」、「國際視野」及「務實致用」四個發展主軸,達成「成就聖心每個孩子」的願景目標。
聖心四力
依照學校願景圖傳承愛的精神,以「教育愛」為核心,稱為聖心四力,最後四個發展主軸,達成「成就聖心每個孩子」。
- 以「品德為本」,培養學生具備身心素質與基本涵養的品德力。
- 以「適性多元」,培養學生具備適性適才與創新應變的創新力。
- 以「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具備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國際力。
- 以「務實致用」,培養學生具備專業技能與解決問題的實踐力。
教學單位
- 資訊科
- 汽車科(包含實用技能班)
- 餐飲管理科(包含實用技能班)
聖心創校時設有機械、電機、商業、會計統計 四科,並曾設有廣告設計科,但目前皆已停招。其中,聖心的廣告設計科在停招前,在大基隆地區頗負盛名,是聖心的「招牌」科別。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國王學校,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學校之一.[2];而中國最早的學校,據估計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是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讀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等級分類
學校分類
學校組成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