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一片「金海」(劉世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一片「金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進一片「金海」》中國當代作家劉世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一片「金海」

——長篇報告文學《初心與使命》讀後

張亞明是個作家,卻跟煤、礦、石油摽上了。

說這話,不無根據——《張亞明地礦報告文學集》《探秘第三極》《中國牌礦工》《聖火與鎖鏈》《卑微與崇高》……他多年的筆耕不輟,大多與中國能源、資源有關,筆下的每一顆漢字,自然都呈現着「黑色」,散發着「煤氣」,漂浮着「油星」。事實上,儘管煤、礦、地質,無論內容多麼高大上,倘若讓人們直面黑魆的煤、險象環生的礦、荒涼孤寂的地質環境,估計又有不少人退避三舍了——「煤黑子」「煤老闆」「賣炭翁」,論「形象」,都有點「卑微」吧?

可是,若給地球切斷這一切呢?

地球上的每個人,誰也不敢拍着胸膛說自己不消耗能源。張亞明的這部長篇《初心與使命》,恰恰颳起了一場能源化工革命的颶風。對於局外人來說,走進這本書,會認識一個陌生的名詞——煤制油,同時認識一個並不陌生的民營企業——伊泰集團。隨之,費托合成、煤化工、煤液化、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烯烴……這本書的專業決定了許多陌生拗口的專業術語,這些術語又帶來一波又一波的「頭腦風暴」。書中考證之仔細,材料之翔實,描寫之形象,在我所見過的眾多作品中,具有鮮見的權威性。形象不佳的煤,經過伊泰人的雙手,變成了「黑色的泉、工業的血、黑色的金子、地下的太陽、黑玫瑰、萬物之魂……」看,同為煤,在伊泰,就成了帶有生命意象的黑色精靈,這時,誰還敢說它們的形象「卑微」嗎?

打開這部書稿,高原的古樸蒼莽、雄渾之氣撲面而來,通篇都是伊泰人艱苦卓絕的搏擊、煤制油突破的追憶、創新轉型的狀寫,反映的是中國民營企業創新前行的時代大主題。作品圍繞國家能源戰略縱橫捭闔地潑灑筆墨,涉獵資料卷軼浩繁,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歷史的、科學的、地理的、生態的,引經據典,追根溯源,來有來路,去有去脈。作者在弘揚時代主義主旋律的同時,寫歷史,寫當下,寫憂患,寫變遷,擺脫了常人要麼純褒揚,要麼單揭露的偏激,有褒有貶,褒貶相間,輕重有度,恰到好處,給人飽滿的氣韻,給人沉重的思考,增加了報告的可近、可信、可愛、可讀度。洋洋三十多萬字,瑰奇而不失其實,華麗而不墜其真,字裡行間散發着西北高原的高古雄渾味,故事情節流淌着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曾幾何時,石油不停地撩撥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經,「誰占有了石油,誰就占有了世界。」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就共同陷入了一場能源焦慮,當初擔心煤炭還能支撐人類多久,20世紀石油替代煤炭後,人類又開始擔心石油能支撐人類多久。而在中國,能源吃緊也由來已久,富煤少油,油田枯竭,是不爭的事實,1996年首度成為原油淨進口國。而運輸渠道更是細思極恐——四分之三的石油都依靠狹窄的馬六甲海峽,「油路」萬一發生短路,後果不堪設想。在全球石油「去美元化」愈演愈烈之際,國內的能源生產遠遠難以滿足對石油高速增長的需求,造成對進口原油和石油產品過度依賴。為此,尋找原油替代能源日趨重要,迫在眉睫。

這時,「煤制油」登場了。煤制油,被寄託了強烈而複雜的民族感情,不僅是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也是一場以新技術、新要素、新模式、新業態為主的企業轉型變革,伊泰人要用最好的材料,表現最佳的狀態,甚至以不計成本的代價,為共和國奉獻出一個高品位、高質量的煤制油間接液化示範樣板。科學的基因就這樣悄悄地注入了億萬斯年的高原,煤海變油海,浴火與新生,似乎已不遙遠。當一個國家因戰爭、資源、地緣政治或經濟因素導致油品短缺時,煤制油技術便成了突破瓶頸的第一突破口。鐵人王進喜怎麼也不會想到,當年被他和他的戰友們扔到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幾十年後再度戴回中國人的頭上。現在,是伊泰人,誓把這頂帽子狠狠地扔回太平洋。

張亞明以一個作家的視覺和情懷,帶領我們走進了這片藍天白雲下的「黑海」。這片黑海,實為「藍海」、「金海」。從冷冰冰、髒兮兮的煤,魔術一樣,變成叫做石油的金色液體,其間經歷了怎樣的物理的、化學的、科技的蛻變?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張亞明不緊不慢地為我們推出了一個個詩意的畫面:「一車車烏金滿懷久被壓抑的情緒波瀾,愛恨交加、難捨難分地跳進了沸騰的液化罐,黑色的煤泥渦流在飛旋,高溫氣化的流程被穿越,千年的滄桑沉疴在抖落,鐵基的催化元素在烈焰中爆響,柴油、石腦油、液體石蠟、液化氣……一個個被高科技催生的產品猶如一個個嶄新的生命」。假如煤會說話,它將對這一變化,報以怎樣的心情?

張亞明對沒有生命的煤、礦、石油等靜物飽含一種特別的情感,更對圍着這些靜物「較勁」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充滿欣賞的膜拜和激情。他以人文的視覺和深沉的思考,寫出了中國煤制油的喜與憂,利與弊,成功塑造了充滿冒險精神並最終改寫煤制油歷史的張雙旺、李永旺,也賦予那些懷揣夢想的人物以生命的張力,伊泰總裁張東海、副總裁張晶泉,中科合成油公司總工程師曹立仁……而骨髓里永遠流淌着大高原血脈的張雙旺,則是張亞明筆下的理想主義者「唐吉訶德」。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成王敗寇」仿佛就是給伊泰人預備的:一張白紙,篳路藍縷。倘若項目成功,他們對企業,對地區,對國家,都是胸佩紅花、敲鑼打鼓的功臣;一旦失敗了,無論付出了多大努力,領頭羊都要背上好大喜功、被勝利沖昏頭腦、盲目蠻幹等等的罪名。所以,張亞明讀懂了人物內心那不為人知的世界,他從張雙旺身上看到的鎮靜、縱容、談笑風生,都是表面的,並不能掩飾主人翁內心的焦灼。何況在利益成為唯一價值、信仰成為稀缺奢談的大環境中,只因他是「只有企業沒有家」的企業家,唯有向前,向前,別無選擇。作者用人文的鏡像,推出了張雙旺最成熟、最精彩、也不乏悲壯的生命綻放。在伊泰起步創業時,張雙旺因為過度勞累而吐血,在應對一次次風波時,忙到深更半夜忘記了吃飯;在質疑不斷、挫折無數征戰中,張雙旺始終樂觀地「舉着長矛迎戰風車」,去尋找着他所認可的「信仰」意義,而他身後那一幫忠誠的伊泰人,則義無反顧地迎着嘲諷跟着張雙旺向前沖。那四處奔波的身影,那一個個不眠之夜,詮釋了他們對追求的執著,對信仰的虔誠,對科學的崇敬,也見證了他們置個人榮辱於度外、以「時間就是生命」演繹中國煤制油的經典傳奇。

成功的文學精品,深刻的思想性無不依靠強大的藝術性來實現。作品緊緊抓住事件的移情換景講述故事,以具象化的情與理代替說教,精準地刻畫出了「創二代」張東海的翩然風度和思想人格的魅力,實現了作品思想意義上的突破。伊泰煤制油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牽動了全國化工領域的人才神經。張東海將生活的情感注入生命的脈絡,以中國同行業所罕見的力度與廣度,挖下人才的「深坑」,引來了人才之水,一時間,從國家部委、高等院校、大型國企,到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大批人才開始朝這個西部的小城市湧來,形成「孔雀西北飛」、「一江春水流高原」的動人局面。煤制油的「創新軍團」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引人引智」是開始,「留人留心」是關鍵,對於一個個博導、博士、碩士、學士來說,伊泰搭建了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舞台,一個人能翻多大跟頭,就有多大的舞台等着他。

星空和哲學的思考,讓少帥張東海解決了人才瓶頸,「費托合成催化劑」則屬於科研「狂人」李永旺為代表的科研團隊。費托合成催化劑是煤制油工業的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催化劑屬於前沿技術,原料的配方、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煤間接液化工藝的效益與成敗。李永旺、曹立仁們公然向「洋人」叫板。他們尊重權威、借鑑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又敢於超越權威,站上巨人的肩膀,又勇於把巨人「踩」在腳下,終於打破了「高溫」與「低溫」的「催化」糾結,形成全新的「中溫費托合成技術」。這項催化劑猶如一個魔方,給人們留下了神秘的想象空間,它催化的並不僅僅是煤制油,而是催動了中國新型煤化工的工業化進程。

《初心與使命》里呈現了一座風雨兼程躬身前行的人物群雕,每個人物都是煤制油之夢的實踐者、時光的見證者。在全世界能源白熱化爭奪的最尖端、最前沿,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大西北漢子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形象是那樣的真實,那樣的樸素,那樣的感人至深。他們都是21世紀的「王進喜」,他們用心靈的博大、思想的光芒、靈魂的通透和智慧的閃光,實現了實業與科技握手的成功。在這裡,世間萬物形成一個意味深長的循環,那些毫無生氣的煤炭礦石,在這一群具有高尚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靈性之人面前,驟然活了起來,迸發出生命的光焰。他們使它們,在人類社會遭遇能源危機時,為推動世界發展進步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資格被這個世界認識和崇敬。

值得一提的是,激情之作來自改變人類能源基因的偉大事業,更來自作者和人物靈魂的高度耦合。張亞明始終用那種前傾的、自審的、沉重的、真摯的姿勢攀爬文學這座山,身處紅塵滾滾的煙波,他「不上影院,不打麻將,不甩撲克,不去卡拉0K」,嗜咖啡,愛抽煙,夜半孤燈,筆耕不輟。近乎清教徒式的虔敬死守,成為他文學生涯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符號、一種生命儀式、一種生活境界,乃至一種終極託付。他善用直入心靈的「激情」基調,極富煽情性的個性語言,詩意化的排比對偶,營造出酣暢淋漓的濃鬱氣場,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有真相有根基地亢奮抒寫,有溫度有高度的人物靈魂對話,蘊含着耐人咀嚼的哲理思辨,應和時代的精神內涵,不僅顯現了作家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使命意識,也讓作品擁有了獨具的語言魅力、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整部作品高蹈超然,雄健宛曲,筆法宏麗,如黃鐘大呂,勢如山海,如激流涌動。伊泰的激情與作者的激情交融跌宕,便翻起了絢麗多姿的時代浪花,也便有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浩瀚「金海」。[1]

作者簡介

劉世芬,筆名水雲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石家莊市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某黨校教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