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圖片來自搜狐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Béarn)是一艘二次大戰期間服役於法國海軍航空母艦,該艦原為諾曼第級[1] 5號艦,於1914年1月10日開始建造,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令大批工人被徵召入伍,以及軍方優先製造其他軍備,導致諾曼第級建造進度延宕,乃至完全停工。一戰勝利後,軍方評估諾曼第級設計已過時,加上法國財政困難;同時主要列強國已於1922年2月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這令當局決定拆毀尚未完成的諾曼第級。但為了開發航空母艦相關技術,軍方決定留下完成度最低的5號艦貝亞恩號改裝成法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作為航艦與海軍航空隊技術開發技術平台;相關成果為霞飛級航空母艦之技術儲備,但是軍方最後沒有完成後繼航艦霞飛級,而該艦則在1939年改為訓練艦。

1940年代,貝亞恩號奉命將法國儲備黃金從本土運往美洲大陸。當法國在1940年6月投降後,貝亞恩號無法返航,只能長期靠泊在馬丁尼克島,之後於1943年加入自由法國部隊。然而,該艦直到1944年至1945年3月間於美國整修後,才短暫地恢復渡運任務。二戰後,貝亞恩號短暫為法國軍方提供運輸任務。1967年,該艦於義大利熱那亞報廢拆解。雖然貝亞恩號上的艦載機從來沒有執行過作戰任務,但該艦在當時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航空母艦,同時是世界上唯一一艘安然度過二次世界大戰並倖存至1960年代的第1代航空母艦。

設計

諾曼第級戰列艦

1914年1月,貝亞恩號於濱海拉塞訥新地中海鑄造與建設公司舖設龍骨開工;但在1914年8月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下,該艦於1914年10月停工。由於才開工半年左右,貝亞恩號幾乎還沒辦法稱為一艘船:艦體只完成8-10%、鍋爐組裝完成17%、引擎只有25%,並且尚未裝艦,砲塔則是完成20%。為了避免長期霸佔船臺,這艘根本稱不上船的工程品在1920年4月下水,但當時法國海軍還不曉得如何處理此艦。

同年,法國軍事參訪團造訪英國,參觀了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開始有把未完工軍艦改造成航空母艦的構想。隨後,改裝貝亞恩號的「第171號計畫」方案被提出,並於1922年4月18日定案。改裝的材料來源一部分取自於決定解體的其它4艘諾曼第級姊妹艦,以及一部分同樣停工的巡洋艦。1923年8月,改裝工程開始,並於1927年5月結束。

推進系統

貝亞恩號船體垂標間距長170.6m,全長182.6m,船寬27.13m,吃水深度約9.3m;標準排水量為22146LT,滿載排水量時為28400LT。飛行甲板朝向船頭的方向上,設置一座伸縮式航海術語列表

該艦在改裝前原預定安裝4組蒸汽渦輪發動機,但在改裝後決定依照諾曼第級前4艦的混和設計,安裝2組蒸汽渦輪發動機驅動內側2組螺槳軸,另2組往復式發動機驅動外側2組螺槳軸。推進系統所需的蒸氣由6組重油水管鍋爐提供,並由飛行甲板右的單座煙囪集中排煙。為避免排煙造成飛行甲板上的空氣亂流,影響到飛機起降作業,因而在煙囪下方設置一座大型排氣室,將較冷的空氣與鍋爐排放的熱氣混合後再排放出去。其推進系統使貝亞恩號最高航速能達到。出航時,貝亞恩號會攜帶重的油料。當以下的航速巡航時,其續航半徑可達。艦上可容納875名人員。

武器與艦載機

貝亞恩號最初設計時,計畫能容納40架飛機。剛開始時,艦上共有12架魚雷轟炸機組成的中隊、12架偵察機、以及由8架戰鬥機組成的中隊。艦上的設施包括1座180m長的飛行甲板、3部升降梯;船尾與船中央較大的升降梯供魚雷轟炸機與偵察機使用,船前方較小的升降梯則供戰鬥機使用。內部有1座長100m、寬30m的機庫,下方設有飛機維修設施和備用零件倉庫。艦上存有高達的航空汽油與的油料,這些易燃物質由惰性氣體保護著。

艦上早期的防禦水面艦艇的武器由8門/55倍徑1921年型火炮組成;6門76mm口徑高射砲、8門37mm口徑高射砲、16台機關槍則組成艦上的防空武力。在1944年到1945年美國改裝期間,貝亞恩號的防禦性武器換成4門單裝5吋/38倍徑高平兩用砲、24門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在6座四聯裝砲塔內、26門單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服役歷程

改裝為航空母艦

在貝亞恩號尚未決定命運前,因為法國並無航空母艦的設計和運行經驗,故參考英國鷹號航空母艦 (1918年)設計,首先在艦上加裝一條木造跑道做實驗。由法國飛行員保羅˙泰斯特負責飛機著艦實驗,該實驗於1920年4月至10月間實施,最後在1920年10月20日首次有飛機在貝亞恩號上成功降落。證明該艦有潛力進一步改裝成標準航空母艦,而實驗仍持續進行到1921年4月為止,並在同年6月19日決定正式把貝亞恩號改造為航空母艦。法國海軍原希望利用貝亞恩號的運作經驗,在1930年代建造出正規航空母艦,但最後沒有落實這項政策。

1926年9月1日,法國海軍開始對貝亞恩號實施海上航行試驗艤裝工程。1927年5月10日,首隊戰機實驗性地進駐貝亞恩號。1928年5月,貝亞恩號正式於法國海軍服役並進駐土倫港,此時在艦上已有各一隊戰鬥機隊、偵察機隊、攻擊機隊,隨即出海進行各種訓練和演習。1920年後期,法國海軍航空兵先驅安德烈·朱伯蘭在該艦服役。

1929年10月,貝亞恩號到法屬摩洛哥進行其第一次實戰,派出飛機協助當局鎮壓當地原住民暴動。1930年,貝亞恩號抵達阿爾及利亞,慶祝法軍佔領當地一百週年的海上閱兵,之後該艦在地中海和非洲沿岸之間巡航。在幾年的運行中,顯示出貝亞恩號航速過慢與回收飛機進度較差等缺點,例如在1932年的一次演習中,貝亞恩號要花1小時8分鐘才可讓15架飛機降落於艦上。1934年2月至1935年11月期間,貝亞恩號進行大修,當中把防空重機槍改為13.2mm口徑霍奇克斯重機槍,但大修後的貝亞恩號卻發生多次艦載機降落意外。1936年3月,1架波泰56型單翼機自貝亞恩號起飛,這是第一架自航空母艦起飛的雙引擎單翼金屬飛機。

二戰期間

1939年,法國海軍決定要建造兩艘霞飛級航空母艦,並把貝亞恩號改為水上飛機母艦和練習用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也在同年爆發;二戰開始後,貝亞恩號被編入襲擊部隊(Force de Raid),由馬塞爾·布魯諾·讓蘇爾海軍上將領導,並與敦克爾克號戰列艦史特拉斯堡號戰列艦、3艘輕巡洋艦、8艘驅逐艦共組一艦隊。1個月後,貝亞恩號與敦克爾克號、以及3艘輕巡洋艦改編至L艦隊,到西印度群島海域執行獵殺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任務,避免海上商業航線遭受巨大損失。

由於納粹德國陸軍在1940年代入侵法國,貝亞恩號奉命回到土倫,準備將國內的黃金運送至海外。1940年5月25日,貝亞恩號與輕巡洋艦聖女貞德號巡洋艦 (1930年)埃米爾·貝爾坦號在大西洋會合,並成功地將法國儲備黃金送至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回程時途經美國東岸,搭載多架美製的陸基戰鬥機準備返回法國本土,包括27架P-36戰鬥機柯蒂斯H-75型戰鬥機、44架SBC地獄俯衝者式俯衝轟炸機、25架斯丁森航行者式單翼機、以及要轉交給比利時空軍的6架F2A戰鬥機。然而在將飛機運送回歐洲前,法軍已向德軍投降,法國軍港也被德軍佔領,貝亞恩號唯有停泊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的馬丁尼克島,等待戰爭結束。此時,艦上的船員似乎沒有意圖要與英國繼續與納粹德國對抗。為防止被德國利用,美國向馬提尼克島當局施壓,使貝亞恩號被有效地扣留在馬提尼克島。艦上載運的飛機後來在岸上卸載,其中有大量的飛機因零件曝曬或是在清汙中被摧毀。

1942年5月14日,為避免維希法國掌控貝亞恩號,美國壓迫馬提尼克島當局立刻將貝亞恩號解除武裝。1943年6月30日,貝亞恩號與聖女貞德號、埃米爾·貝爾坦號,以及在西印度群島的前法國艦艇一同歸入自由法國海軍貝亞恩號一直到1944年都留在馬提尼克島,並於1943年9月開始進行運輸艦改裝工程。改裝工程到1945年3月結束,當中把艦上的武裝改為4門美製[127mm口徑高射炮、24門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26門厄利孔20毫米機炮,另拆除無用的魚雷管,並加上雷達等,讓貝亞恩號更適合執行飛機渡運任務。1945年2月,已成為運輸艦的貝亞恩號滿載同盟國物資由紐約前往法屬摩洛哥,但在途中與美國運兵船麥克安德魯號運兵艦相撞,造成麥克安德魯號有68人死亡,貝亞恩號上也死了4人,事故後該艦以緩慢地速度抵達摩洛哥,隨即進行修復工程。1945年8月3日,貝亞恩號才抵達法國土倫港,返回法國本土。

參考文獻

  1. 諾曼第級戰列艦,pinterest.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