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記憶猶新(老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記憶猶新》中國現代作家老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劉寶全老先生一出場,就使聽眾精神為之一振。他的高身量與爽爽朗朗的風度,使大家感到只有他才配表演趙子龍李逵等英雄人物。他的藝術修養是那麼深厚,使大家覺得他就是那些人物的化身。這一點,他和楊小樓老先生有相同之處,雖然一位是曲藝演員,一位是戲曲演員。

他一出場,聽眾就報以熱烈的喝彩與掌聲。大家喜愛他,欽佩他,都覺得能夠聽到他的歌聲是一種幸福的享受,非喝彩、鼓掌不可!

他開始打鼓,台下立刻極其肅靜,聚精會神地等候他開口歌唱。在舊社會的書場裡,秩序很壞,可是劉先生能夠叫大家屏息靜聽。這不容易!

收住鼓板,他自行「報幕」,交代要唱哪個節目。大家又報以彩聲。大家知道,他經常演唱的節目都經過於錘百鍊,無不精彩。他的每一段里都有獨創的唱腔,由全段看來,又每段有每段的特有氣氛——悲壯的故事則通體以激昂的慷慨為主,喜劇性的節目則通體以輕鬆明快行腔。

他開口了。他有清勁高亮的嗓音,加以多年的鍛煉,所以唱得有氣勢,有韻味,有頓挫,有感情。不管多麼快,每個字都清楚。不管多麼慢,總是腔緩神全,不拖泥帶水。唱着唱着,忽然高拔入雲,如鶴唳九天,或忽然剎住,斬釘截鐵。他的眼神、手式、鼓板,都恰好幫助他把人物形象唱活了,活生生地立在聽眾面前。他的嗓音既那麼美,而又能運用歌聲畫出風景與人物來,使人耳中聽見,同時眼也看見,這是極高的表演才能,不怪大家都稱他為鼓書大王。

他精通京戲,彈得一手好琵琶,所以他能創造新腔,自成一家。在他演唱的時候,多少曲藝內行與京戲名演員都來向他學習。

四十年前,我在天津住過半年。那時候,劉老先生正在天津獻藝。上面所說的,是我在四十年前所得到的一些印象,至今歷歷如在目前。

載一九六二年十月十八日《曲藝》第五期 [1]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趙子曰》《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鬚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筆名來歷,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