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前身為1952年設立的西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室,主要從事西南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研究。1978年10月,西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在原民族研究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其後又陸續建立了民族文化史教研室、民族高等教育[1]教研室、民族經濟教研室、中國西部大開發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四川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經濟研究所也先後在我校掛牌。 2002年5月28日,以原民族研究所及各研究機構為主體,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研究院,由時任西南民族學院院長陳玉屏兼任院長。其主要目的是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研究院為中心、院內力量為核心,整合學校的民族學科力量,加強與院外的聯繫與合作,形成內合外聯的靈活機制,突出我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提高我校民族學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最終形成涵蓋一級學科、有一定廣度並突出強項的特色優勢學科。

機構設置

西南民族研究院目前設有民族學、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宗教學、民俗學[2]、考古與博物館學7個學科。其中,民族學是國家民委重點學科;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宗教學是四川省重點建設學科(碩士層次)。 機構設置 西南民族研究院目前設有西南民族研究所、中國西部人類學研究中心、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西部大開發研究所等校級研究機構。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四川省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四川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也設在我院。還有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的藏學文獻館、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彝學文獻館及綜合文獻館、民族古籍文獻研究所、彝族古籍文獻研究所、藏族古籍文獻研究所、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所。人員狀況 西南民族研究院現有教職工5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4人;博士15人,碩士22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 主要任務 西南民族研究院是以科研為主,教學為輔的單位。

基本任務

主要從事科研、研究生教學、本科生公共科教學等工作。其基本任務主要包括:積極爭取科研課題,出高質量科研成果;加強學科建設,把民族學等特色學科建設成為重點學科;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服務;積極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爭取一級學科授權;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擴大研究生規模;承擔民族理論與政策公共課教學;組織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研究對象 西南民族研究院以「兩地一族」(康區、大涼山地區,羌族)為主要研究對象,兼顧西南各民族及西部民族地區。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的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歷史、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經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宗教等是長期穩定的研究方向;在應用研究方面,結合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重點搞好政府決策研究、民族文化傳承和開發利用研究、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等,是研究的特色和重點。 主要成果 (一)科研成果 截至2010年5月,西南民族研究院來共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1項,省部級項目36項,聯合國社會性別研究與宣傳基金項目1項,福特基金資助項目2項,亞洲學者基金項目1項,廳局級及橫向課題16項;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50餘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15項;舉辦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12次。 (二)人才培養 西南民族研究院目前有民族學(1995年開始招生)、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政策(2000年開始招生)、中國少數民族經濟(2002年開始招生)、中國少數民族史(2004年開始招生)、宗教學(1987年開始招生)、民俗學(2004年開始招生)、考古與博物館學(2007年開始招生)、7碩士點;並且有2個博士點,民族學(2004年開始招生)、中國少數民族經濟(2007年開始招生)。2002年至2009年,西南民族研究院共招收碩博研究生424人,其中碩士生357人、博士生67人;共畢業153人,其中有碩士生137人,博士生16人畢業。

視頻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 相關視頻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工藝美術研究所
告訴你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進行投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