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可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袁可嘉.jpg

袁可嘉

袁可嘉(1921年-2008年11月8日)是一名中國新詩詩人翻譯家

袁可嘉生於浙江省慈谿。1946年在西南聯大外語系獲文學學士。1946—1950年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語任教。1951—1953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毛澤東選集英譯室翻譯。1954—1956年任外文出版社英文部翻譯。1957—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91年退休。

人生經歷

中學時代開始寫新詩,1938年在《大公報》副刊上發表第一篇詩作《我們是黎明邊緣的輕騎兵》,歌頌了抗戰中的勇士。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外文系,求學期間將徐志摩等人的新詩用英文譯介到國外。1946年大學畢業,任教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常在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益世報·文學周刊》、上海《文學雜誌》、《詩創造》、《中國新詩》上發表詩作,這些詩歌繼承了我國民族詩歌和新詩的優秀傳統,借鑑了現代歐美詩歌的某些手法。與穆旦等人在詩歌理論和藝術表現手法見解相同,形成了風格特具的詩歌流派「九葉派」。解放後參加《毛澤東選集》的英譯工作,1957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英美詩歌和文論的研究工作。多年來致力於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宏觀研究。80年代初赴美國教授「中國新詩」和「英美詩歌在中國」等課。學術成果收入《現代派論·英美詩論》等書。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他的詩被廣為流傳,他的《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是上世紀80年代「文革」結束後第一代大學生人手一本的必備書。作為翻譯家的他,用心傳遞着詮釋靈魂的藝術,在當時的中國,被看作是思想啟蒙。

2008年11月8日晚,這個曾影響過一個時代審美情感的老人走了。著名詩人、翻譯家袁可嘉在美國安詳地走完了87年的人生路。

九葉詩派

1948年的詩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由於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詩作風格相近的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繫,形成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中國新詩派」。

經歷了「文革」的禁錮,1979年之後,整個國內空氣緩和,大家都很活躍,鄭敏也重新開始寫詩,第一首詩名為《有你在我身邊———詩呵,我又找到了你》。有一天她接到唐祈的來信,約她和杜運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湜、陳敬容,到曹辛之家見面。袁可嘉是鄭敏的同學,但沒什麼來往。而其他人,其實鄭敏也是第一次見到他們,大都以前只知道名字而已。

當時大家都感覺,二戰以後那些前沿的思想都是通過詩歌反映出來的,而現在的詩歌雖然有很多創新,但也忘記了以前創作時的一些好的經驗。曹辛之於是倡導說,我們應該把四十年代中國的詩歌結成集給年輕人看看,給他們一些參考。曹辛之、鄭敏這些詩人都是在四十年代的時候在《大公報》發表詩歌的,還被說成是南北才子圍繞沈從文這個大糞坑轉。曹辛之說,我們是不是起個名字?資格最老的王辛笛就說:「我們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鮮花,就做一點綠葉吧,九個人就九葉吧。」

於是他們每個人都挑選出幾首自己40年代創作的詩,出版了《九葉集》 ,之後他們也就被大家稱為「九葉派」詩人了。其實他們這個所謂的「九葉派」組織非常鬆散,《九葉集》之後大家還是各自忙碌。而今九葉已經凋零了八葉,只剩下鄭敏了。

中國現代主義啟蒙人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新詩輝煌的年代。西方的現代主義詩人艾略特里爾克瓦雷里、奧頓如跨洋之魚游進了中國詩海,聞一多戴望舒卞之琳馮至從他們那裡得到啟發借鑑。袁可嘉以及與他志同道合的「九葉派」詩人們,是這個時期將中西詩交融的傑出代表。當年他一手寫詩、譯詩,一手寫詩歌評論,為中國現代主義新詩披荊斬棘,搖旗吶喊。通過他對西方現代派文學進行的開拓性翻譯與研究,不但為中國作家和詩人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視野,而且促進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在被禁錮了多年以後,有些人對他熱心介紹外國現代派曾經表示過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冷嘲熱諷,但他並不氣餒,依然研究不止,筆耕不輟。他被認為是在中國新詩和西方現代派文學交融借鑑過程中,介紹最早、成果最多、影響最大的中國學者之一。

作品

  • 文學論述:《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論新詩現代化》、《現代派論·英美詩論》、《現代主義文學研究》。
  • 主編的譯作:《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現代美英資產階級文學理論文選》、《歐美現代十大流派詩選》。
  • 翻譯作品:《彭斯詩鈔》、
  • 文學創作:1981年與其他8位詩人合出版詩集《九葉集》,被認為是九葉詩派的一員。《半個世紀的腳印—袁可嘉詩文選》(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