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色黃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血色黃昏》簡介: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分集劇情

《歷史傳奇》 20120825 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1)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861年冬的一天,安徽省府安慶寒氣濃重,這天早上,李鴻章心事重重地向曾國藩的大帳走去,這年,李鴻章已經39歲,他24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三年前,投靠在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帳下,胸懷大志的李鴻章並不滿足於出謀劃策和起草奏摺,他一直在等待着一個統帥三軍獨當一面的機會。

《歷史傳奇》 20120821 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2)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866年一個蘇格蘭人從上海給家鄉的朋友寫信說:「我已經學了6年漢語,懂3種方言,假如我把一切都扔掉,等於我的時間白白浪費,另外,我回英國又能得到什麼工作呢?中國剛剛向西方文明開放,每年它都會出現相當大的進步。」這個蘇格蘭人叫傅蘭雅,是一名傳教士,當時正在上海主辦《中國教會新報》,他等待着機會,希望參與中國新的變革。

《歷史傳奇》 20120822 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3)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1870年秋天,李鴻章在天津北洋大臣府邸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日本政府代表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在此之前,日本與中國的官方往來已經中斷了300年之久,明朝的時候,日本曾是中國的朝貢國,但16世紀以後,日本政治家開始認為這種關係很不體面,於是中斷了與中國的來往[1]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血色黃昏 相關視頻

聯合大作戰 第二關是血色黃昏 視覺上的衝擊很震撼
歷史時刻:血色黃昏之李鴻章的洋務生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