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蠟燭樹 是大戟科鄉土樹種,烏桕屬落葉喬木,[1]
在園林中應用普遍,集觀形、觀葉、 觀果於一體,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拉丁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
別名:臘子樹、桕子樹、木子樹、烏桖、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油籽 樹、洋辣子樹。
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2]。
種子外被之蠟質稱為「桕蠟」,可提制「皮油」,
供油漆、油墨等用,供制高級香皂、蠟紙、蠟燭等;經濟價值極高。
此外,烏桕對有毒氟化氫氣體有較強的抗性。 烏桕以根皮、樹皮、葉入藥。
烏桕是一種尋常的喬木,枝幹秀美,樹冠整齊,尤其在深秋季節,[3]
烏桕樹的葉會由綠轉紅,是那種銹紅色,在太陽光里,像一重重的冷火。
漫山紅葉,不只是美觀,更是壯觀。烏桕樹葉在中國的古代,是提煉青色或者紫色染料的重要來源。
形態特徵
本品高可達15米許,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
枝廣展,具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
長3-8厘米,寬3-9厘米,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
全緣;中脈兩面微凸起,側脈6-10對,纖細,斜上升,離緣2-5毫米彎拱網結,
網狀脈明顯;葉柄纖細,長2.5-6厘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頂端鈍,長約1毫米。
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6-12厘米的總狀花序,雌花通常生於花序軸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着生,
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纖細,長1-3毫米,向上漸粗;苞片闊卵形,
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每一苞片內具10-15朵花;小苞片3,
不等大,邊緣撕裂狀;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鈍,具不規則的細齒;雄蕊2枚,罕有3枚,
伸出於花萼之外,花絲分離,與球狀花葯近等長。雌花:花梗粗壯,長3-3.5毫米;
苞片深3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僅1朵雌花,
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同聚生於苞腋內;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
頂端短尖至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外卷。
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直徑1-1.5厘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
種子扁球形,黑色,長約8毫米,寬6-7毫米,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
主要價值
藥用
藥用來源:烏桕根皮、樹皮、葉入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切片曬乾;葉多鮮用。
將1公斤烏桕葉乾粉(或鮮葉4公斤)用20公斤2%生石灰水浸泡,並煮沸10分鐘,
pH應在12以上,全池遍灑,使池水成6.25ppm濃度(烏桕葉的量),可防治爛鰓病、白頭白嘴病。
每50公斤或1萬尾魚種,用烏桕葉乾粉半斤,混合在餌料中或製成藥餌投喂,連餵3~6天,防治爛鰓病。
工業
烏桕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種子外被之蠟質稱為「桕蠟」,可提制「皮油」,
供制高級香皂、蠟紙、蠟燭等;種仁榨取的油稱「桕油」或「青油」,
供油漆、油墨等用。此外木材白色,堅硬,不翹不裂,紋理細緻,
可作車輛、家具和雕刻等用材。葉為黑色染料,可染衣物。
根皮治毒蛇咬傷。白色之蠟質層(假種皮)溶解後可制肥皂、蠟燭;種子油適於塗料,可塗油紙、油傘等。
文化意義
烏桕,以烏喜食而得名。宋代林和清詩:「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俗名木梓樹,五月開細黃白花。
深秋,葉子由綠變紫、變紅。葉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這就是木籽。籽實初青,成熟時變黑,
外殼自行炸裂剝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實、羅田、英山的品種主要有「大銅錘」、「葡萄桕」和「鷹爪桕」三類。
大銅錘和葡萄桕穗聚、子大,外表蠟質層厚,為嫁接良種。鷹爪桕穗散而殼層薄。
羅田天堂、聖人堂的烏桕標木曾運往法國巴黎展覽。
參考文獻
- ↑ 烏桕的功效與作用,烏桕的副作用-藥效-用法-圖片,39藥品通
- ↑ 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優酷,
- ↑ 【木蠟樹的功效與作用】,醫療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