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蛇頸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蛇頸龍屬
圖片來自ywcy

蛇頸龍屬名:Plesiosaurus)是種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鰭龍超目,存在於早期的侏儸紀,身長約3到5公尺。在德國英國里阿斯統(Lias)發現了接近完整的骨骸,在西歐地區發現較多。

牠們的特色在於小頭、細長的頸部、像烏龜般寬闊的身體、短尾巴,與兩對大且細長的鰭狀肢。牠的名字後來成為蛇頸龍目的名稱來源,但蛇頸龍本身年代相當早,是該目典型的屬。蛇頸龍經常被描繪成和翼手龍爭搶魚肉的形象,但實際上牠生存的年代比翼手龍要早很多,兩者不可能相遇。

發現

蛇頸龍是首批被發現的大洪水爬蟲類之一,由瑪麗·安寧(Mary Anning)發現,並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引起相當大的轟動。牠由William Conybeare命名為蛇頸龍Plesiosaurus),意為「接近蜥蜴」,意指牠比魚龍還接近現代蜥蜴,魚龍的化石比蛇頸龍早幾年在相同地點發現。

敘述

蛇頸龍的口鼻部很短,但嘴巴可以張的很大,下頜裡長有許多位在齒槽的圓錐狀牙齒,類似現在的恆河鱷。頸部相當地細長,但因為脊椎骨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頸部相當地不靈活,因此蛇頸龍可能無法如同許多重建圖裡,像天鵝般彎曲頸部。頸部以外的脊椎骨也是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而且蛇頸龍沒有薦骨肋骨呈單頭式,兩對鰭狀肢之間的腹部肋骨排列地相當緊密。短小的尾巴筆直且為椎狀。

支撐鰭狀肢的肩帶與骨盆擴張很大,胸弧類似烏龜身上相對應的骨頭。

腳部是細長的鰭狀肢,有五個完整的腳趾,每個腳趾由相當大的趾骨組成。從有些皮膚的痕跡推斷鰭腳是平滑地,而非長滿鱗片地。

化石暗示為胎生[1][2]

參考文獻

  1. 化石暗示蛇頸龍不下蛋 與恐龍同時代的巨大海洋爬行動物是通過產下幼體而非孵蛋繁殖後代
  2. Fossil 'suggests plesiosaurs did not lay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