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薯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薯條(美式英文:French fries,英式英文:chips)是一種把土豆切成條狀後油炸而成的食品,是最常見的快餐食品之一[1],流行於美國歐洲等地[2]。一些工業化生產的薯條則是由打碎的土豆泥壓製成條狀後油炸而成。

薯條是一種熱食,其口感既可柔軟、也可酥脆。人們通常在午餐或晚餐時進食薯條,也會把它當作一種小吃。餐廳、快餐店、酒吧皆有提供薯條,一般為鹹味。在不同國家,人們也會搭配不同的醬料,如番茄醬蛋黃醬番茄沙司燒烤醬,還可以將醬料鋪在薯條頂層,例如肉汁奶酪薯條或薯條配辣豆醬。

自製薯條一般是將薯條放入190~200°C的熱油中炸至金黃而成,大多數餐館的薯條則是先用175°C左右的油炸,在薯條還未變黃前取出放涼,再用190~200°C的熱油炸約一分鐘即成。除油炸外也可以使用烤爐製作薯條[3]

步入商業化

20世紀30年代,作為搭配漢堡吃的小吃,薯條就進入了商業化視野。40年代創立的麥當勞[4]。、In-N-Out和50年代的漢堡王,也延用了這種搭配 。

標準化生產

麥當勞的薯條是93%動物油和7%植物油的油炸用油配方。麥當勞的薯條大獲成功,並成為快餐行業標準。1960年之前,大多數餐廳都在使用植物油,通過氫化的方式延長使用期限。麥當勞的合作方Interstate Foods無力支付氫化設備,所以公司創始人決定大量加牛油,它帶來的差異化顯而易見:薯條更酥脆。

麥當勞擴張的時期,供應商供應的土豆儘管經過無差別的浸泡和粗加工程序,品質還是不穩定。在上百萬美元的投資和幾百小時的實驗後,麥當勞第一次確認:土豆需要儲存3個禮拜,糖分才會轉化成足夠的澱粉

接下來的標準化問題,需要覆蓋到生薯條和餐廳油溫控制上。麥當勞發現,當油溫控制在最低點加三度的情況下,油炸效果最好。因此門店開始配備了電傳感器,來保證這「加三度」的穩定性。

進入60年代,麥當勞的薯條有了更多的新技術傍身。公司內部的食品科學家Ken Strong和研究學者Edwin Traisman將麥當勞的速凍薯條處理技術申請了美國國家專利(US3397993A),這是一種將生土豆條初步油炸出脆皮,然後迅速冷凍,再運往門店等待最後油炸製作。它可以在土豆豐收季節得到儘可能多和標準的高品質食材,同時極大的提升了門店效率,也奠定了薯條加工的重要環節標準。

在70年代,麥當勞的土豆供應商依舊在進行技術升級,蒸汽削皮機、土豆切割系統、以及缺陷部位自動清除設備讓食材在加工環節的每一個鏈條都經歷最高效的標準化處理[5]

配方調整

1990年之前,麥當勞長期使用以牛油為主的油炸用油。在1966年,Phil Sokolof創辦了美國國家心臟拯救者聯合會,開始正視膽固醇飽和脂肪的問題,而麥當勞的薯條是該會主要的關切對象之一。麥當勞在1990年終於宣布放棄牛油,而使用100%混合植物油

直到2004年,美國市場上薯條的反式脂肪占比仍高達21%。2007年,麥當勞正式公布了3.0版薯條,同樣是植物油中炸制,但不再含有反式脂肪[6]

視頻

薯條 相關視頻

在家炸的薯條為何不脆,教你一招,10分鐘炸出外焦里嫩的薯條
肯德基員工手把手教你,在家炸薯條!又香又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