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薑餅[1] [2],是已流傳超過4000年的一種點心,在不同語言可分成三種含義(英語:Gingerbread、德語:Lebkuchen、意大利語:Panpepato)。
簡介
「薑餅」,這道誕生超過4000年的點心,經歷十字軍東征、格林童話與英國王室等文化歷程,做法與口味也被改良過無數次,成了現今眾人熟知的薑餅人與薑餅屋。
在歐洲某些國家,例如德國、荷蘭還保留著傳統的薑餅,吃起來居然和台灣人所熟悉的薑餅完全不同。
寫法與字義
薑餅在不同語言的各種含義與寫法,介紹如下:
- Lebkuchen(德語,Template:IPA-de)[註 1]:在德國傳統是一種在聖誕節烘烤並請客的食物,與Gingerbread類似。
詞源
- Gingerbread(英語):術語的一種。起初Gingerbread是通過古法語的「gingebras」一詞至拉丁語的「zingiber」一詞,指「保存薑」,並提到用蜂蜜和香辛料製成的甜點。Gingerbread經常用來翻譯成法語的「香料糕餅」(「香料麵包」字面)或德語的「Lebkuchen」。
- Lebkuchen(德語):在語源學中是不確定的。擬議的衍生可能包括:從拉丁語「libum」(扁麵包)以及日耳曼語「Laib」(麵包)和「lebbe」(很甜);另一種可能性是來自舊的術語「Leb-Honig」。從蜂巢中取出結晶蜂蜜,不能於烘烤旁使用。民俗詞源學 協會通常與「Leben」(生命)、「Leib」(身體)、「Leibspeise」(喜愛食物)和「Kuchen」(蛋糕)名字使用。
發展歷史
Gingerbread(英語)
薑餅(Gingerbread)這個名詞,在古英文代表「營養被保存下來的薑(Ginger)」,
- 據傳最早起源於西元前2400年的古希臘,而在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時期,也會讓士兵吃薑餅來禦寒。
- 15世紀德國修道院開始舉辦聖誕市集,賣著修女們自己做的薑餅,祈求吃下去的人能健健康康地度過寒冬,不過當時的薑餅有許多不同的口味與做法,主要流行的是「胡椒」與「蜂蜜」,德國正式將兩種口味做結合,並奠定聖誕節要吃薑餅的習慣,而被稱為「薑餅的故鄉」。
- 之後薑餅流傳到英國,據說為了配合許多不敢吃薑的小朋友,開始改良配方,才演變成現在吃到這種口感脆脆的、跟餅乾一樣的薑餅;之後薑餅又傳到美國,被記錄於《美國烹飪(American Cookery)》一書,而這一類的薑餅稱為美式薑餅或硬式薑餅。
- 至於最常見的造型薑餅人與薑餅屋,則是16世紀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命令廚師將客人的樣子做成薑餅,成為世界上第一塊薑餅人;
- 到了19世紀,德國格林兄弟出版的《糖果屋》,故事中以薑餅做成房屋、巧克力做成門窗、糖霜做裝飾,深獲大眾喜愛,許多烘焙店也依照這個描述推出薑餅屋,並風靡全球。
Lebkuchen(德語)
在德國,許多地方仍然保存德式薑餅(Lebkuchen,又稱蜂蜜薑餅),外層撒上糖霜、沒有太多裝飾,食材跟美式薑餅差不多,但吃起來蜂蜜的味道更重、薑的辣味也更明顯,還會加入杏仁、榛果與核桃等堅果類,口感蓬鬆屬於軟餅乾類型。而且在德國最知名的紐倫堡聖誕市集,還會把德式薑餅做成馬的形狀(當地稱這種動物為Honigkuchenpferd,源自於德國的諺語),因為這種馬永遠咧著嘴微笑,因此有祝福吃下去的人笑口常開的寓意。
另一種是荷蘭傳統薑餅(Panpepato),它看起來跟德式薑餅有點像,但吃起來更加鬆軟、偏向蛋糕口感,食材多了柳橙或萊姆增加酸味,烘烤完後外層會裹上巧克力醬,內層則是裹入非常多堅果。
在荷蘭,會於12月6日的聖尼古拉節(Saint Nicholas' Day)吃一種名為Kruidnoten的荷式小薑餅來慶祝,它的外型小小圓圓的,與美式薑餅最大的差異在於使用紅糖,而非蜂蜜或黑糖,所以質地比較粗糙,吃起來酥酥脆脆,肉桂味非常濃郁。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 Gingerbread
- Lebkuchen
參考資料
- ↑ 誕生超過4000年!你吃的是美式薑餅,還是德式薑餅?,太報報,2018-12-18
- ↑ 薑餅食譜與作法共91 道,步驟詳細成功率高!,愛料理
- ↑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Sugar and Swee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04-01. ISBN 978-0-19-931362-4.
- ↑ Riley, G.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talian Food. Oxford Companion To Se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7: 360 [2016-06-09]. ISBN 978-0-19-860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