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拉茲諾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葛拉茲諾夫


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格拉祖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лазунов,1865年8月10日- 1936年3月21日),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師和指揮家。師承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也深受當時俄國音樂家巴拉基列夫、包羅定、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影響。他曾學習過很多樂器,包括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小號、長號、法國號、單簧管,以及各種打擊樂器,其作品反映出他對這些樂器的特性和演奏技巧的深度了解。葛拉茲諾夫的作品橫跨歌劇以外的所有領域, 其中尤以管弦樂作品最為出色,旋律優美,配器色彩非常豐富[1]

1906年至1917年間擔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後參與重組彼得格勒音樂學院和後來的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並繼續擔任院長直至1930年。1928年,格拉祖諾夫離開蘇聯,前往歐洲美國遊歷,最後定居在巴黎

格拉祖諾夫擔任院長期間最著名的學生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葛拉茲諾夫晚年旅居巴黎時,常常聽到薩克斯風的演奏,靈感湧現的他便於1934年創作了這首《降E大調薩克斯風協奏曲》(Concerto in E flat for Alto Saxophone and String Orchestra, Op.109),題獻給當時最出色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席格.拉歇爾(Sigrud Rascher),隔年由拉歇爾首演。

簡介

俄國作曲家,生於聖彼得堡,卒於巴黎。他生長在一個充滿音樂氣氛的家庭,父親為業餘小提琴家,母親為鋼琴家,童年時就常到聖彼得堡大學旁聽,隨名師艾勒諾夫斯基(Elenovsky)和巴拉基雷夫(M. A. Balakirev, 1837-1910)學習鋼琴與作曲理論。1879年他發表第一首交響樂,由巴拉基雷夫指揮演出,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對葛拉祖諾夫的作品極為讚賞,收他為門徒,除了作曲外還授與他管弦樂法,並影響到他後來的芭蕾音樂配器特色。1884年他隨巴拉基雷夫到西方訪問,會晤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1885年他在巴黎世界博覽會指揮自己的第二交響曲,得到世界級的認許及聲譽,1905年任聖彼得堡學院院長。葛拉祖諾夫的芭蕾音樂一方面繼承柴科夫斯基(P. I. Tchaikovsky, 1840-1893)的優雅旋律風格。另一方面又吸收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配器專長,尤其是對弦樂器的感覺掌握與表現尤為突出。他一生創作了三部芭蕾,其它音樂作品也受到編舞家喜愛。他的三部芭蕾都是與古典芭蕾大師裴堤帕(M. Petipa, 1818-1910)合作;《雷蒙達》(Raymonda, 1898)是三幕芭蕾劇,劇中應用了很多匈牙利民謠為旋律主題,不但適合舞蹈,同時還展示出他那豐富多彩的配器特色及作曲技巧。《季節》(The Seasons, 1900)為一幕芭蕾。他再次應用出色的旋律和配器技巧,表現出富有對比的四季景色 ── 冬天的蕭瑟,春天的生機與喜悅,夏天的傭倦和秋天收穫季節之狂歡。《俄國士兵》(Les Russes D`Amour, 1900),這部芭蕾在西方很少上演,音樂也是以旋律,節奏及配器出眾。葛拉祖諾夫雖然被蘇聯選為代表國家人民的藝術家,但他只為音樂而音樂,對政治並沒有很大的興趣,1905年他從聖彼得堡音樂教授升為主任後,全力專注於教學,訓練了很多極為優秀的新一代俄國作曲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蕭斯塔可維契(M. Shostakovich, 1938-)。其它與舞蹈有關的作品:《史汀卡.拿興》(Stenka. Razin, 1855),編舞佛金(M. Fokine, 1915)。《芭蕾景色》(Scenes de Ballet, 1894),編舞沙普(T. Tharp, 1984)。《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1904),編舞巴蘭欽(G. Balanchine, 1924)。《葛薩爾達斯》(Gzardas, 1909),編舞高爾斯基(A. Gorsky, 1909)。《狄爾維奇斯》(Derviches),編舞波林(J. Börlin, 1920)[2]

芭蕾舞曲《四季》、《芭蕾情景》

史特拉汶斯基曾說「葛拉茲諾夫是俄國交響音樂藝術最了不起的大師。」[3]他的音樂結構曾被拿來與布拉姆斯相比,管弦配器足以與華格納相比擬,而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音樂中又可以找到與他的音樂內涵一樣的力量與燦麗音色。《四季》是一齣神話芭蕾,是葛拉茲諾夫與編舞家佩提芭(MariusPetipa)合作所寫,藉著音樂與舞縚描繪出大自然的四季景象。《芭蕾情景》則並非為舞蹈而作,可以說是一首有八個樂章的標題式管弦組曲。

視頻

Concerto in Eb Major - Alexander Glazunov (Otis Murphy, 2012)

這是一首單樂章的協奏曲,在結構上仍遵循古典樂派協奏曲形式創作,分為中庸的快板、行板與快板三個樂段。作品中可見李斯特華格納的影子,可說是最經典的薩克斯風後浪漫派作品。雖沒有太多炫技的段落,但作曲家在樂譜上對速度、表情術語標示地非常詳盡,演奏時最大的挑戰之處,便在於對音色及旋律線的掌握,以表現出此曲豐富的色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