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敗毒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荊防敗毒散
出處
明.張時徹《攝生眾妙方》
組成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
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溫服。
功能
發散風寒,解表祛濕:用於「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惡寒、發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浮數者。本方亦可用於痢疾、瘡癰初起而有表寒證者。
歸經
太陽經
主治
外感風寒濕邪、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肢體痠痛、腮腫、無汗、鼻塞、咳嗽有痰、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辨證要點
惡寒發熱。
鼻塞聲重。
肢體痠重。
禁忌
虛人感冒適用,素體實熱者不適用
說明
本方適用於外感病初起之表寒證。方中荊芥、防風為君、取辛溫而收,散風解表之功,增發汗之力;羌活、獨活、川芎、生薑、發散風寒濕邪,又除頭痛身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散肌表之熱;前胡、枳殼、桔梗下氣化痰,可治咳嗽胸悶;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顧胃氣。
臨床加減
皮膚瘙癢:加苦參、牛蒡子、蒼朮、土茯苓。
胸膈痞悶:加厚朴、蘇梗。
風寒咳嗽:加杏仁、牛蒡子。
納呆胸悶:加藿香、炒麥芽。
銀翹敗毒散:本方去荊芥、防風、加銀花、連翹、主治癰瘡紅腫疼痛。
現代應用
本方促進體表血循環,抑制病毒,抗菌。用於感冒、流感、接觸性皮炎、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搔癢症、風濕病、關節炎、支氣管炎、鼻炎、癰瘡腫毒。[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