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荊州古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荊州古城牆

中文名;荊州古城牆

地理位置;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類型;大型防禦設施

面積;4.5平方公里

周長;10.28公里

荊州古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一座體現明清時期傳統建築風格的大型防禦設施。荊州城牆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也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南方城牆。三國中赤壁大戰夷陵之戰主戰場,也離故楚都郢不遠。現存明清重建城牆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28公里,高9米。城牆現有八座城門(六座老城門、二座新門),2座門樓。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地理位置

中國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的荊州古城,荊州城牆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也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南方城牆,與其它幾座古城牆相比,荊州古城牆的特點 是規模較大,保存相對完整,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其周長11公里,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如今大部分城牆已經被封鎖。

據了解,荊州古城牆1996年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者觀察,東門、小北門、新北門等幾處景點保護完好,其餘近一半的古城牆存在不同的問題。

荊州市文物管理處負責人李金法說:"外界稱荊州古城牆'保存完好',主要是指其牆體和牆基完好,但實際上,城牆損壞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最主要的表現是古城牆的原始風貌破損嚴重,特別是對環境的危害性,城牆上經常有與社會相違背的行為出現。"

荊州市文物局回覆說,大面積修復城牆需要向國家文物局報批,同意後才能進行維修,維修已經在計劃內了,現在東邊方向已開始動工,待東邊修理完就會開始進行南邊維修。目前,他們也只是做些簡單的修補。為了儘量保持古城牆的原汁原味,掉下來的城牆磚一般都會及時回收,以便用於今後的修復。

荊州江陵城

荊州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範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歷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現保存的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

歷史記載

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始於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荊州城牆的修築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荊州府志·城池》記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宮。秦既拔郢,置南郡。漢因之,三國初屬蜀漢舊城,關某所築,某北攻曹仁,呂蒙襲而據之。"又據《水經注》雲:"縣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築。"又《輿地廣記》述:"故城在縣東南,有渚宮。今郡城晉桓溫所築。"故城應為關羽所築之城,在舊城東南,舊城,應為秦漢舊城,位於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荊州市及荊州區考古人員在荊州城南垣東端(望江樓西側)坍塌段,為配合維修工程,進行了考古發掘,橫向開挖一條長19.2米、寬5米,深9.5米的進行考古探察的探溝。

建築結構

通過地層解剖發現:此段暴露在城垣外側的磚垣建於明初。探溝內土垣自南而北11.3米,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殘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殘高4.5米。在宋代土垣與明初磚垣之間,有寬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磚垣遺蹟。在探溝中部,宋與明初土城垣之北為五代城垣,其頂部與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時期兼有磚、土城垣,五代磚垣下部為保存較好、形體較薄的青磚壘砌,這些青磚規格不一,有繩紋長方形磚,還有楔形磚,顯系墓磚,殘高1.1米,五代磚垣上部為磚、土混合夯築,用磚甚破碎,殘高4.9米。五代磚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為五代時期,殘高約6米,下部為唐代,殘高約1.9米。在唐代土城垣之下,發現三國時期土城垣。三國時期土城垣深埋在現荊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內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築用土為灰黑色粘土與黃褐色沙土,文化層已發掘的厚度為0.8-1.25米。城垣建築方法具有三國時期特徵:逐層夯築,夯層厚,夯窩呈圓形,直徑7~8厘米,深 0.5厘米。探察同時出土了一批東漢至三國時期的文物典型器物。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蓋先治其城郭,乃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縣誌》)。為了東御孫吳,北抗曹操,修築、整治荊州城牆為軍備之首務。

據悉,荊州古城牆集水城、磚城、土城三城合一,系我國南方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形態,被譽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 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始於2600 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此前,荊州古城牆周長被推算為11公里。該市城鄉規劃局兼市測繪局局長鄧迪敏說,荊州城古城牆長度,經該市測繪院通過測繪儀器細緻測量後,得出最新數據為11.145 公里(按磚砌牆基長度計算);其中瓮城長度703 米;馬面長度661 米;荊州城牆主體周長10.568 公里(不含瓮城、馬面)。

歷史沿革

魏晉時期

江陵縣誌》雲:"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溫督荊州,鎮夏口,八年還江陵,始大營城櫓"。考古資料證實,在五代城垣之下,疊壓着高1.6- 1.7米,寬6.5米的東晉至隋唐時期的夯土城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桓溫所營築,實際是將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包括為一,但並不是將關羽之前的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簡單相連,兩城既呈東、西錯落,桓溫營築時,勢必進行補綴,即史籍所謂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則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溫所築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積略大,更比現荊州城大。兩城相接後,其間城垣並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牆。晉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謀據荊州,篡位稱帝,建國號曰楚,改年號曰永始。翌年被誅殺於城西枚回洲。齊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寶融即位於荊州城,是為和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蕭繹於荊州稱帝建都。侯景之亂時,繹嘗於城外鬧回七十里,樹木為柵,掘塹三重而守之。繹在城內建有著名園林"湘東苑"和圖書館"東閣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劃荊州城為東、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牆而分。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後膏蕭銑稱梁帝,都江陵。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號荊州城為"南都",並增置永平軍,以加強武備。至唐代,荊州城中隔牆始清除。

北宋時期

五代至北宋末期。《荊州府志》記述:"後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興大築重城,復建雄楚樓,望沙樓為扦蔽,執畚鍤者十數萬人,將校賓友皆負土相助。《荊州府志》雲:"郭外五十里冢墓多發掘取磚,以(秋瓦)城。工畢,陰慘之夜,常聞鬼泣及見磷火焉"。高氏取墓磚(秋瓦)城,磚的來源拮据,自然不能建成如後世那樣完整而堅固的磚垣,卻為荊州城用磚之始。荊州城的構築方式至此發生質的飛躍。磚城基寬0.9米、高1.1米,在磚牆外側有用兩層磚鋪的寬0.6米的護腳。磚基之上有用碎磚間粘土夯築而成的磚土混合牆,下部與磚基同寬,上部與五代土城垣同高。砌牆所用的磚均為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墓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五代磚牆的發現,使荊州城修建磚牆的歷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元明時期

荊州府志》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詔隳襄漢荊湖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無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廣平章楊景依舊基修築元代被破壞的荊州城牆,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設六門,城濠寬一丈六尺,深一丈許。明代洪武萬曆年間,是荊州磚城牆維修建設的高潮時期。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未久西進,下令拆城。該次拆城可能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壞。據對三處城垣段面的考古發掘和觀察,未見張獻忠破壞之跡。發掘出土的明代磚牆基確係建在宋代舊基之上,對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磚牆寬0.7米,高7.5米,砌磚為長而寬的城牆專用磚。明代磚牆用"打釘"的方法與宋代磚牆相銜接。明代土城垣疊壓在宋代土垣之上,現存寬9.5米,高4.5米。

清代時期

據《江陵縣誌》記:"崇楨十六年,流賊張獻忠陷荊州,夷城垣"。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荊南道台李西鳳、鎮守總兵鄭四維依明代舊基重建。"兵民重築,悉如舊址"。康熙年間,於城中設間牆,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舍,稱漢城。清朝時期,荊州城屢被水患,修葺之工頻繁,僅雍正乾隆兩朝,凡四修,耗銀二十二萬九千六百餘兩。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特別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垣多處潰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發帑銀二十萬零六千餘兩,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基對城垣進行補修。其時,水津門(城西南隅)、小北門因地勢低洼,退入數十丈,城東南角退入十數丈,從而使現荊州城的規模最後定形。

隨着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荊州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但人們對荊州城的維修、保護始終不怠。1987年發掘卸甲山西側城垣時,發現銘文為"丙子年"的城磚,經考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物。城磚說明國民政府也曾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

主要景觀

明代時期建城時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 荊州城牆設有瓮城、敵樓、戰屋、炮台、藏兵洞、復城門,防禦體系完備,歷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

荊州古城牆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兩次大修後,保存有六座城門。荊州古城牆的六個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和習俗聯繫的名稱。東門名寅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位於東北,名遠安門,小東門位於東南,名公安門(水門)。公安門(水門)以往沒有陸路與外界相通,進出全憑舟楫。其餘城門外均增築曲城,各曲城並不雷同,皆因地就勢,形似半環狀將主城門圍定,曲城前再開一門,與主城門一起形成二重城門。曲城的建造與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內外均為城磚壘砌,兩側都築有城垛。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圓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既御強敵,又防水患。這樣便形成了雙重城門,四重門防。雙重城門之間稱瓮城。瓮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禦的傑出軍事思想。縱觀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實為最薄弱環節,無論外敵強攻或巧設詐術,還是內奸反叛,皆通過城門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則一舉將薄弱環節變為易守難攻之地。戰時兵馬出城,須經雙重驗關,可澄清疑瀆;如來援軍,可不分真偽,先放進瓮城驗證。瓮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禦,敞開瓮城,誘敵深入,四面圍攻,一舉殲之。

寅賓門俗謂大東門。寅賓門是迎接朝廷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小東門位於古城東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稱公安門,當初劉備迎娶孫夫人於此。此門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門,相傳東吳呂蒙破荊州、殺關羽即從此門水路潛入。

南紀門俗稱南門。此門南臨大江,古時王公貴族、商賈士民皆出此門上巴蜀,下漢口。門外三里許御路口,即為古代藩王登岸繫舟的碼頭。曲城門洞高5.5米,寬4.6米,深10.2米。內城門洞高 6.7米,寬4.6米,深24.8米。內外門相距28米。瓮城呈長方形。 內券門上方有"南紀門"三字石匾。字跡斑駁,該城門建築奇特,瓮城左右各設一側門,其門洞高4.7米,寬3.6米,深4.5米。設此側門, 便於襲擊登城之敵。

安瀾門俗稱西門,明代稱龍山門。門外即龍山風景區,時人常出此門登謁,因地勢低洼,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堤決,水由此門及水津門沖入城,致萬餘人喪生,此門亦潰圮。未幾發帑重建,內縮十餘丈,城門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慶,並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門保存完好。曲城門洞高5.8米,寬4.5米,深10.4米;主城門洞高6.6米,寬4.85米,深15.5米。內外門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長方形,內券門上有橫書"安瀾門"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書。

拱極門古稱柳門,明稱拱辰門,俗謂大北門,位於江陵城西北。曲城門洞高5.8米,寬4.6米,深10米;主城門洞高7米,寬4.8米,深15米。內外門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圓形。此門古為北上中原的通衢,為宦者遷官易職,為士者赴京尋官,咸出此門,時車蓋冠冕,各以詩賦為贈,折柳話別,故又謂柳門。蘇軾在《荊州十首》曾寫道:"柳門京國道,驅馬及春陽。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楚鏡橫天下,懷王信弱王。"即詠此。今城門仍為車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內券門上方有乾隆荊州府知府張方理立一石匾,橫書"拱極門"三字。

荊州城牆除上述六門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潰城之前,在城西南隅還有一門。名曰水津門,萬城堤決之時,大水正是從水津門和西門湧入,導致城崩。後乾隆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再造荊州城時,未再建水津門,僅恢復西門,並將其命名為安瀾門。

改革開放後,古城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分別增開了新南門和新北門。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寬的小東門,古城便有三條機動主車道和五座古城門與外界連通,真正做到了閉而不死,開而不亂,顯著減輕了古城門的交通壓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軍事用途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是防守反擊的重要軍事據點。萬一城池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據此反擊,各自為戰,以求反轉戰局,即所謂負隅頑抗者也,試圖達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的軍事設施的風采。[2]

旅遊特色

巍峨門樓

洪武年間稱東門樓為寅賓樓,小東門樓為楚望樓,南門樓為曲江樓,西門樓為九陽樓,大北門樓為朝宗樓,小北門樓為景龍樓。此後無變易。今朝宗樓尚存、寅賓樓已重建,其餘門樓圮毀。城樓前施垛牆,後施宇牆或石欄,地面城磚鋪漫,磚梯分上下兩重,並有馬道。城樓氣勢雄壯。以朝宗樓保存最好,以曲江樓最享盛名。城樓前之箭樓,今俱不存。

曲江樓俗名南門樓。此樓之東,古有一樓,唐右相張九齡貶任荊州長史時,常於樓上,南望大江,置酒賦詩。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名望冠於一時,人稱曲江公。南宋張栻知江陵府,嘗登樓懷古,仰慕九齡,遂重建斯樓,並更名曲江樓。後樓毀,即以今南門樓名曲江樓。城樓為民國時改建。單檐歇山頂,建築平面長15米,寬10米。

朝宗樓俗名大北門樓,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門樓採用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結構。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明間進深二間,次、梢間進深三間。長18米,寬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飾獸件亦為黑陶。柱為杉木,直徑30厘米左右。前後檐施有門窗。整個建築,纖秀樸素。表現出我國古典建築的傳統風格。此樓在日寇入侵期間,曾受到很大破壞。1981年進行全面修繕。今樓巋然,堅固如初。登臨斯樓,東可見玄妙觀殿宇新飾,絢燦宛若天宮,西可見太暉觀綠樹掩映,縹緲如在雲端;遠可見蜿蜒龍山,峰巒隱現,近可見古城街巷,錯落有致。

賓陽樓原名"寅賓樓", 俗稱東門樓,始建於明代,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國家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修復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遊客開放。整個樓台高9。5米,東西寬12。65米,南北長34米,採用大木框架結構,氣勢宏偉,造型別致,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賓陽樓"三個金色的大字由趙朴初題。賓陽樓的馬道旁專門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階梯,拾級而上,賓陽樓里的三國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趙子龍的仿銅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賓陽樓外環繞而立的也是馬童周倉等三國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國演義》120回,就有72回與荊州有關,荊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發着三國風雲人物的氣息。

城上三山

城上三山是人們對荊州古城內城垣上三個帶"山"的地名的習慣統稱,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城上三山實為三個土台,只是與關公鎮守荊州密切相關,故有山之名而無山之實。後人於其上建祠祭祀關公,惜均已毀圮。據清乾隆《江陵縣誌》載:松甲山,位於東北城垣上,傳為關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楨、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勝凱旋時,荊州知府應伯和在雄楚樓設宴犒勞,"宴楚湘二王於北墉,宴講裨將於南墉,釋甲記功請賞。"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傳說關公凱旋歸來曾在此卸甲,登臨此祠,城內外樓台市井歷歷在目。擲甲山,位於城垣西北隅,與關公大意失荊州有關。相傳當年關公鎮守荊州時,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荊州城),荊州告急,關公聞訊,急率真兵回救,趕至城下,方知守城將領糜芳等已獻出城池,投降東吳。關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脫下鎧甲,猛地拋擲到西北城垣上,然後率部西撤。後人乃稱此處為"擲甲山"。清康熙年間,擲甲山改稱餘烈山,並修建關廟,嘉慶皇帝曾親書匾額"威震華夏"四字懸於其上。三山冠"松甲、卸甲、擲甲"之名,皆取"釋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達了自古至今荊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共創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適逢盛世

新中國誕生後,歷經千年滄桑的荊州城牆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及荊州人民的精心呵護。荊州城文物管理處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來直接參與、組織了幾乎所有的城牆修繕工作,是古城牆當代保護的歷史見證人。據他介紹,1978年至現在,城牆修繕已有32次,其中較大的維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賓陽樓。荊州城牆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荊州人民的珍視和保護。古城的南門、西門的城樓以及雄楚樓、仲宣樓、明月樓的重建項目都在規劃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內街道整齊,綠樹成陰,城上門樓飛峙,城牆上松柏蒼翠,荊州古城更展現出其雄關新貌。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荊州古城作為中國歷代軍事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無窮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荊州。隨着國家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荊州古城已成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愛涉足的地方,並被列為國家三國旅遊線重要名勝,和湖北省定點涉外旅遊景點。荊州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11月20日,荊州城牆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荊州城牆與南京城牆西安城牆遼寧興城城牆等一同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預備名單。

歷史傳說

荊州城東門前,與古城恆平行的一道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人亦稱之為馬河。

據史籍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長江堤潰口,洶湧的江水象脫韁的野馬,直向荊州城衝來。堅固的城牆擋住了洪水,城內安然無恙。可是,公安門外的馬家菜園,卻被沖成了河,與護城河連成了一片。因此,人們把這沖的河叫做馬河。

後人,人們根據這個史實,杜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

傳說清朝的乾隆皇帝登基以後,曾三下江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卻始終難以找到。一日,乾隆心煩意亂,獨自到御花園去散心。此時天色已晚,玉盤高掛,滿園銀光素色。乾隆無心欣賞景色,雙目微合,思緒萬千。朦朧之中,忽聽得有人輕聲呼叫:"大哥,小弟前來問安。"乾隆回身一看,只見月光下站立一人,丹鳳眼、臥蠶眉依稀可辨。那人見乾隆不言語,接着說:"小弟就是關羽關雲長哪!兄長如今轉世成為天子,小弟奉玉帝之命前來輔佐。"乾隆這才明白自己是劉備轉世,便與關羽敘別後之情。

原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之後,回到天庭,被玉帝封為鎮守荊州之神。他聽說大哥劉備白帝城兵敗,氣絕身亡,如今轉世做了皇帝,特來拜見。乾隆見關羽重返荊州,便傳旨荊州府,為關羽造廟宇、塑金身。

如來佛座下的一條螞蝗精,偷聽佛祖講學,學了一點本事,並偷了佛祖的火龍棍,下凡到荊州,趁關於奉玉帝之命去庭議事之時,招集水妖水怪,興風作浪。一連兩個月的雨,使護城河水陡漲,六個城門被淹沒。人們閘門擋水,但是城內的水卻越積越深,街上可以行船。

關羽從天庭返回,見此情景,心想自己才離開半個時辰,人間也不過幾個月,怎會如此?他找來土地菩薩,問明情由,便去找螞蝗精算帳。關羽手提青龍偃月刀,發出神火,直逼螞蝗精。但他有佛祖的火龍棍保護,丟下棍就逃到水裡,變成幾丈長的水怪。關羽攔腰一刀,把它砍為兩段,還是不死。這個修煉了九百年的妖精,自知敵不過,便現出原形,躲到牛胯里。這時關羽搖身變成放牛伢,捉住螞蝗精,將火龍棍變成小棒,使勁一戳,把它翻了過來,螞蝗精只得求饒,乖乖退走洪水。城內的一時放不出,關羽就拋出青龍偃月刀,劈開公安門,漬水衝出,把馬家菜園沖成了河。

後來,如來佛得知螞蝗精下凡作怪,罰它永世做蟲,不得成仙。它的子子孫孫都在水裡,它不怕剁,不怕煮,就怕放牛伢翻屁股。

主要認證

荊州古城牆夜景項目獲中國照明一等獎

2012年六月,從北京傳來喜訊,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通過國內照明領域的專家、學者認真初選、終審通過,"荊州市古城牆段夜景照明工程"在全國270餘家項目申報中脫穎而出,被評選為第七屆中國照明工程一等獎。這標誌着我市工程類項目在全國獲獎,實現重大突破。同獲一等獎的有"重慶園博園夜景照明工程"、"北京宛平城地區夜景照明工程"、"西安文化區夜景照明工程"三個項目。

中國照明獎是中國照明領域惟一的科技獎項,從2006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歷經7屆評選活動。本次評選活動國內有數百餘個項目參評,在入圍的90個項目中最終評選出29個照明獎,該項共設四個層次,其中4名一等獎,7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11名優秀提名獎。

為充分展示荊州城市個性、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品位,讓夜景展示和延續城市容貌和魅力。市委、市政府提出白天看綠化,晚上賞亮化,打造城市新景觀,擦亮城市名片的總體思路,抓環境、抓落實、促振興全力推進城市管理工作。並決定以重點打造環古城景觀帶、中山公園、文湖公園、荊沙河的夜景照明工程,通過城區重要節點的夜景照明工程促進整個城市景觀的提檔升級。

受市政府委託,市城管局作為本項目業主單位,於去年5月啟動了環古城景觀帶等重要節點的夜景照明工作。在國內公開徵集高品位設計理念和方案,聘請國家級權威照明工程專家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審。市委書記李新華、市長李建明多次主持召開城區夜景照明工作專題會議,檢查、督辦工程進度,確定了"月潤完璧、夢幻荊州"的設計主體,會議強調了整個夜景設計方案對古城牆、護城河、荊沙河、文湖公園、中山公園等重要節點和景區,要充分利用水系特色,統一風格和色彩,整個夜景照明彰顯城區大氣、寧靜、致遠、古樸的風貌,用高品位的設計方案和國內一級夜景照明施工單位全力打造城區重要節點的夜景照明工程,確保整個城市景觀帶從歷史的滄桑到現代都市活力氣息的自然演變,合理過渡。

施工期間,市委書記李新華、市長李建明、副市長李國斌、王守衛等各級領導多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在充分肯定施工單位--深圳金照明實業公司工作進度和夜景效果的同時,反覆叮囑要最大限度縮短設計和施工之間的距離,高品質打造城區夜景工程。市住建委、財政、園林、文物、城投、路燈局、規劃院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現場協調施工難題。為讓更多市民了解亮化工程的進展,市城管局還舉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萬民市民游荊州"活動,市委書記李新華、市長李建明與市民攜手同游古城,成為了靚麗荊州的義務宣傳員。

今年2月23日,市城管局聯合荊州電視台、荊州新聞網舉辦了"金照明杯"最美荊州夜景攝影大賽活動。與會的中國照明學會理事長王錦燧、常務副理事長邴樹奎等,以及市長李建明、市委副書記雷文潔等領導對中心城區的夜景照明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與會代表普遍認為,荊州市委、市政府重力打造城市夜景,不僅創造了"潔、綠、亮、美、齊"的人居環境,展示荊州城市魅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荊州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了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整個夜景設計方案層次和水準較高,設計理念突出了荊州地域文化主體,把握了"見光不見燈、亮舊如舊"的原則,充分將光、影與景區環境有機融合,楚文化歷史的厚重和現代氣息有機融合,注重彰顯人性化、個性化的特徵,再現了荊楚歷史風貌。

整個項目建成後,為實現科學、節能、環保的目的,其控制系統均採用遠程無線遙感,科學應用短信平台合理控制平日、一般節假日、重大節假日的開啟時段。從目前的運行情況來看,中心城區的荊州環古城景觀帶(小北門-公安門段)、中山公園、文湖公園、以及荊沙河沿線的夜景更加迷人,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給市民營造雅致、寧靜、祥和的生活環境,讓市民在景區可觀、可賞、可游,樂在其中。

據悉,去年9月,全國權威級夜景照明專家組已經為荊州城區確定了夜景色彩基調,市政府已開始編制城區夜景照明控制性專項規劃,並於近期啟動荊州環古城牆景觀帶二期、沙市區臨街、臨湖核心景觀區的夜景照明建設工作,力爭在今年"十一"前給廣大市民獻上一份厚禮

相關視頻

荊州古城牆遊覽

參考資料

  1. 荊州古城牆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2-09-23
  2. 南國完璧——荊州古城牆的前世今生 , 搜狐 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