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新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新生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出生 1956年6月18日
山東省濟南市
國籍 中國
母校 北京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

王新生,男,1956年6月18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

人物經歷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6年6月18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73年1月高中畢業後在山東省歷城縣仲宮公社插隊,1976年1月到1978年1月為山東省濟南第三建築公司工人。1978年2月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1982年1月畢業,並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2年2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為世界近現代史專業日本近現代史研究方向研究生,1984年12月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其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講授"世界近代史",1986年被評為講師。1988年4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從事日本近現代史及戰後日本政治研究。1991年8月被評為副研究員,1998年 8月被評為研究員。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為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日本史方向在職博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1年2月調入北京大學,現為歷史系教授,世界史(日本)方向博士生導師,從事日本歷史與政治的研究與教學。

社會任職:

在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刊物中的任職情況:

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日本史學會戰後史分會會長。

中日文化交流史學會常務理事。

中日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委員。

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特約評論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語廣播特聘專家 。

研究方向

日本歷史與政治、東亞政治等。

主講課程

作為日本問題研究專家,王新生教授主要開設日本方面的系列課程,如"日本及日本人論"課程。

課程名稱:日本及日本人論。

主要內容:日本是我國近鄰,目前中日兩國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近3000億美元。日本是我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我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另外,中日企業在對方投資也越來越多,兩國的人員往來也達到750多萬。儘管釣魚島撞船事件以後雙邊有所恢復,但國民相互之間的感情依舊冷淡。其原因除經貿往來本身以及歷史問題、領土問題引發的摩擦外,相互之間缺乏理解、甚至誤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遂造成兩國情緒化的言行屢有發生。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和日本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相互之間保持合作的態勢是推動地區一體化形成的前提條件。因此,有必要客觀、理智地分析對方。從這一問題意識出發,本課程準備從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政治體制、經濟增長、國民性格、對外關係、安保政策等方面對日本進行系統性分析,以期加深對日本的理解。

時間安排:

第 一周(9月5日)緒論--為什麼要理解日本。

第 二周(9月12日)中秋節放假。

第 三周(9月19日)地理環境及國民性。

第 四周(9月26日)融合與衝突的古代歷史。

第 五周(10月3日)國慶節放假。

第 六周(10月10日)侵略擴張下的近代歷史。

第 七周(10月17日)戰後經濟發展。

第 八周(10月24日)經濟發展模式。

第 九周(10月31日)課堂討論:中日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第 十周(11月7日)政治制度。

第十一周(11月14日)政治過程。

王新生
專家組成員王新生教授發言

第十二周(11月21日)非政府組織。

第十三周(11月28日)學生運動。

第十四周(12月5日)人口結構。

第十五周(12月12日)外交與安全。

第十六周(12月19日)課堂討論:中日關係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

第十七周 撰寫課程論文。

第十八周 撰寫課程論文。

課程成績:

課堂討論及小論文占總成績的40%,課程論文占總成績的60%。

參考書目:

賴肖爾:《當代日本人--轉化及其連續性》,上海譯文出版事業1998年。

孫執中:《榮衰論--戰後日本經濟史(1945-2004)》,人民出版社2006年。

馮昭奎、林昶:《當代日本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王新生:《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渭渠:《日本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少普等:《戰後日本防衛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金熙德:《 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史桂芳:《戰後中日關係(1945-2003)》,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

尚會鵬:《 中國人與日本人》,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韓鐵英:《列國志·日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王新生:《 現代日本政治》,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王新生:《 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學術研究成果有《現代日本政治》(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等,《日本政治概論》、《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抉擇》等合著八部;同時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日本學刊》等雜誌上發表《中日近代繅絲業比較研究》、《試論日本的地主制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日本的利益集團》、《傳統在日本早期現代化中的作用》、 《日本模式的終結》等學術論文及文章百餘篇;另外還有譯著兩部及大量譯文。

論文

中日政治關係30年,《中日友好交流30年》,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

福田內閣與中日關係,《中日友好交流30年》,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

源賴朝及其家族,《中文導報》2008年10月30日第33版。

武士的起源,《中文導報》2008年6月30日第33版。

藤原家族與攝關政治,《中文導報》2008年3月13日第33版。

風化的遣唐使,《中文導報》2008年2月28日第33版。

日出之國的傲慢,《中文導報》2008年2月15日第33版。

大和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融合,載《綠葉》2008年第7期。

日中關係における歴史問題,載《バルカン史と歴史教育―「地域史」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構築》,日本,明石書店2008年3月。

日中相互認識とナショナリズム,載《日中文化の交差點》,日本,三和書籍2008年3月版。

王新生
王新生

首相官邸主導型決策過程的形成與挫折,載《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

日本政局回顧與展望,載《現代日本》2008年第1期。

福田政權及其對華政策,載《世界發展狀況》2008年。

邪馬台國與大和國,《中文導報》2007年11月15日第33版。

日本人的起源,《中文導報》2007年10月18日第33版。

"安倍丸"再次啟航,《新京報》2007年9月3日。

江田構想,《中文導報》2007年3月22日第33版。

砂川鬥爭 ,《中文導報》2007年3月8日第33版。

昭和妖怪岸信介,《中文導報》2007年1月31日第33版。

太陽族,《中文導報》2007年1月18日第33版。

高速增長階段對城市邊緣人群的人文關懷-日本創價學會的社會與政治功能,載《中國與世界觀察》2007年第1期。

日本外交政策新變化,載《世界發展狀況》2007年。

東亞政治發展中的殖民地時代遺產,載《亞太研究論叢》第四輯,2007年6月。

日本政局的回顧與展望,載《現代日本》2007年第1期。

吉田茂與戰後日本,《中文導報》2006年11月30日第33版。

麥克阿瑟在日本,《中文導報》2006年11月9日第33版。

昭和的阿吉,《中文導報》2006年11月2日第33版。

人算不如天算--戰後日本經濟復興 《中文導報》2006年10月19日第33版。

"日本模式"的成功與衰敗,載《中國改革》2006年第9期。

日本政治發展趨勢,載《現代日本》2006年第3期。

評〈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載《抗日戰爭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池田大作の政治観およびその実踐,載《東洋學術研究》第44卷第2號,2005年。

戰後"日教組"演變過程簡論,載《日本學刊》2006年第4期。

日本大選及其影響,載《世界發展狀況》2005年。

日本歷史過程中的斷絕與連續--戰後初期的改革與"逆流",載《研究論集》第1集2005年。

創價學會的社會及政治功能,載《日本學刊》2005年第1期。

評日本戰後初期的改革與"逆流",載《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論戰後東亞地區的政治發展,載《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日本民眾不再相信小泉,《環球時報》2004年12月15日第3版。

日俄領土問題再起風波,《武漢晨報》2004年11月22日第41版。

福岡法院: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違憲,《世界知識》2004年第9期。

日本政治的回顧與展望,《現代日本》2004年第1期。

論池田大作的政治觀及其實踐,載《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創價學會·池田大作·社會功能--以高速增長時期為中心,載《池田大作研究論文集》,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戰後日本政黨政治與經濟發展,《"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正中書局2003年版。

戰後東亞政治發展--另一類型的政治現代化,《現代化研究》第二輯,2003年。

戰後日本政黨政治與經濟衰退(4000字),《改革內參》2003第 9期。

"有事法制"、中日關係以及東北亞區域合作,《第六次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二流國家的宿命--讀〈21世紀的日本:戰略的貧困〉有感,《世界知識》2002年第24期。

政黨政治與日本問題,《日本學》第12輯,2002年號。

"有事法制"與軍事大國化的日本,《世界知識》2002年第11期。

王新生
王新生 教授

日本為何在歷史問題上越來越倒退,《求是》2001年第18期。

日本鐵娘子:田中真紀子,《世界知識》2001年第14期。

日本的新民族主義,《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3日。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2日。

淺析日本新民族主義,《前線》2001第4期。

靖國神社與日本政治,《中國報道》2001年第3期。

1955年體制與現代日本政治,《日本松下政經塾報》2001年第4期。

後1955年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日本學》2001年號,第11輯。

1955年體制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本學刊》2001年第5期。

1955年體制的形成及其政治特徵,《日本學刊》2001年第2期。

日本的修憲與軍事大國化,《第四次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政治體制與日本政治體制研究,《日本學刊》2000年第6期。

透視日本大選,《科技周報》2000年6月24日。

"神國"與"國體"失言惹風波,《世界知識》2000年第13期。

森喜朗政權能走多遠,《世界知識》2000年第9期。

論20年代日本的協調外交,《日本學刊》2000年第4期。

政治、行政、國會改革與未來日本政治體制,《日本學》第10期,2000年。

日本的修改和平憲法與軍事大國化,《視點》2000年第1期。

日美金融戰爭,《大學生》2000年第 1期。

日美安保新指針與中日關係(6000字),《第三屆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自自公合作與日本政治,《世界知識》1999年21期。

交流、理解與信賴是中日關係的基礎,《世界知識》1999年20期。

靖國神社與日本人的歷史情結,《視點》1999年第11期。

世紀末的"盤點行動"--日本通過國旗國歌法,《世界知識》1999年第18期。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及其影響,《紫光閣》1999年第7期。

石原慎太郎與日本新民族主義,《金三角》1999年第 6期。

製造地區不穩定局勢的"新指針",《世界知識》1999年第12期。

不斷蔓延的新民族主義情緒,《科技時報》1999年5月6日。

中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香港《文匯報》1999年1月14日。

"自自合作"衝擊日本政壇,《世界知識》1999年第1期。

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與中日關係,《日本專修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月報》第430期1999年。

1998~1999年中日關係,《1999年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拉貝與"拉貝日記"及其他,《大學生》1999年第1期。

"日本丸"將駛向何方,《大學生》1998年第11期。

日本政經動盪癥結剖析,香港《文匯報》1998年10月21日。

政府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再認識--讀楊棟樑〈國家權力與經濟發展〉,《日本學刊》1999年第1期。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社會發展模式,《第二次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日本模式的終結,《日本學刊》1998年第 6期。

困境中起步的小淵內閣,《世界知識》1998年第17期。

世紀末的"日本病",《世界知識》1998年第16期。

日本為什麼不能正視侵略歷史,《時事報告》1998年第8期。

日本高級官僚的"下凡",《世界知識》1998年第12期。

"不關心日本時代"會到來嗎?日本將從歐美人的視野中消失》,《大學生》1998年第5期。

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紅色政黨--鮮為人知的日本共產黨,《大學生》1998年第6期。

錯誤的歷史意識,《世界知識》1998年第4期。

戰後日本政治研究述評,《日本學》1998年號。

簡論日本的行政改革,《日本學刊》1998年第3期。

日本將從歐美人視線中消失--戰後歐美人的日本觀,《北大史學》1998年號。

透析日本"自由主義史觀"熱,《大學生》1998年第1期。

變化中的日本共產黨,《世界知識》1997年第22期。

日本的行政改革,《世界知識》1997年第20期。

簡論日本的行政指導,《日本學刊》1997年第6期。

日本利益主導型對外政策的制定過程,《日本研究論集》第二集(1998年)。

96日本政壇壓軸戲--羽田孜另立新黨,《世界知識》1997年第2期。

曇花一現的日本說"不"論,《大學生》1997年第2期。

日本人的投票行動,《日本學刊》1997年第2期。

<戰後日本外交史>評介,《日本學》第8輯(1997年號)。

日本現任首相橋本龍太郎,《日本學刊》1996年第2期。

小澤一郎:從幕後走向前台,《世界知識》1996年第2期。

日本年終回顧與展望,《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簡論日本社會黨50年,《日本學刊》1996年第5期。

橋本龍太郎--試圖改變日本歷史進程的人物,《世界展望》1995年第11期。

"橋本丸"起錨出航,《世界知識》1995年第20期。

吉田茂執政時期對華政策的政治過程,《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統一地方選舉與日本政局,《日本問題資料》1995年第4期。

日本:一個缺乏自省的民族,《戰爭與和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奧姆真理教與日本社會,《世界知識》1995年第11期。

參議院選舉與日本政局,《日本問題特刊》1995年第10期。

奧姆真理教與日本社會治安,《警方》1995年第8期。

日本的選舉制度改革,《日本學刊》1995年第4期。

政改後的日本選舉制度,《世界知識》1995年第3期。

政改、政黨、政局--日本政治述評,《日本問題資料》1995年第2期。

自民黨謀求東山再起的一招,《世界知識》1994年第15期。

政治改革四法案簡介,《日本問題資料》1994年第5期。

戰後日本政治研究狀況簡介,《日本問題資料》1994年第2期。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及其對政治體制的影響,《日本學刊》1993年第6期。

大眾傳播媒介在日本政治過程中的作用,《日本問題資料》1993年第5期。

日本決策過程中的官廳與自民黨,《日本學刊》1993年第4期。

廣東與長野器械繅絲業比較研究-兼論兩地的原始工業化,《歷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日本決策過程中的在野黨與國會,《日本問題資料》1993年第 期。

"聯合國和平合作法案"出台始末,《日本問題資料》1991年第1期。

日本的利益集團,《日本學刊》1993年第1期。

日本選舉制度的沿革及其現狀,《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11期。

日本政局發展令人注目,《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7期。

傾斜生產方式與道奇計劃,《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7期。

傳統在日本現代化中的作用,《世界歷史》1991年第4期。

論戰後日本農業個體經濟及其性質,《史學月刊》1991年第3期。

日本的"族議員",《日本學刊》1991年第3期。

日本的預算編制過程,《日本問題資料》1990年第12期。

日本的立法過程,《日本問題資料》1990年第8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讀許介麟的"誰最了解日本",《日本問題》1990年第6期。

日本的壓力集團--財界,《日本問題資料》1989年第8期。

日本的壓力集團--農協,《日本問題資料》1989年第6期。

日本的壓力集團--醫師會,《日本問題資料》1989年第5期。

英國和日本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地主政治,《世界歷史》1988年第5期。

試論日本的地主制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歷史》1986年第8期。

著作與教材

《中日友好交流30年(1978-2008)》政治卷(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澳門大學出版部2007年11月版。

《日本學》第13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

《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列國志·日本》(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平和と暴走の葛藤―日本はどこへ行くべきなのかー》(合著),日本,公共政策研究所2004年3月版。

《當代亞太政治》(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選擇》(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日本與亞太--新世紀的分析與展望》(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

《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合著),鷺江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政治概論》(合著),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

《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個人專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現代日本政治》(個人專著),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譯著和譯文

《日本人與猶太人》,台灣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依依愛戀--日本人獨特的人際心理》,台灣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

學術交流

2001年1月以來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2009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與中日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8年12月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知識交流與歷史記憶"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7年5月日本早稻田大學"21世紀的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6年12月中日共同歷史研究會議。

2003年2月笹川中日友好基金東京學術討論會。

2002年5月"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2002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第六屆中日學術討論會。

2002年4月笹川中日友好基金東京學術討論會。

2002年3月北大歷史系、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 。

日本問題言論

對日需不需要"新思維"?(2003-06-14)。

日本正視歷史為什麼這麼難(2001-08-16)。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崛起(2001-07-13)。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與網友交流錄。

日本新民族主義淺析。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及其影響。

日本的利益集團。

"日本模式"的終結。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罪魁禍首--奧姆真理教。

從靖國神社透視日本人歷史情結。

日本向何處去 。

學術科研

2001年1月至今從事的國際國內項目:

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本政治思潮的演變與中日關係》。

2006年中日共同研究歷史項目《15、16世紀東亞國際秩序與中日關係》。

2003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民間交流與中日關係》項目。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模式再探討》項目 。

獲獎記錄

《日本簡史》獲2006年度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5年體制"研究》(博士論文)獲2002年度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2]

《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獲北京大學2002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現代日本政治》(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獲2000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成果獎。

《傳統在日本現代化中的作用》(《世界歷史》1991年第4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