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
圖片來自flickr

荃灣(愉景新城)巴士總站英語:Tsuen Wan (Discovery Park) Bus Terminus)位於香港荃灣荃景圍體育館地下,為一個坑狀巴士總站。現時有十一條專利巴士路線及一條跨境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另有兩條專利巴士路線途經此站。

總站路線資料(巴士)

九龍巴士42M線

長宏 ↔ 荃灣(愉景新城) 提供青衣長宏邨、長亨邨及長安邨往來荃灣的巴士服務。於1990年2月5日以42B線的名義投入服務,以配合長亨邨及青欣臨時房屋區入伙,1991年1月13日更改編號為42M。

九龍巴士243M、243P線

243M 美景花園 ↔ 荃灣(愉景新城) 於1990年11月10日投入服務,來往荃灣及青衣,途經荃灣站、沙咀道、楊屋道、青荃橋、長安邨、青衣邨、翠怡花園、長康邨及長青邨。

243P 美景花園 → 荃灣(愉景新城) 於1994年5月9日投入服務,由青衣南特快前往荃灣,途經長青邨、青衣南橋、荃灣路、沙咀道及荃灣站,只於平日上午繁忙時間服務。

龍運巴士E31線

荃灣(愉景新城) ↔ 東涌(逸東邨) 於1997年5月22日投入服務,由龍運巴士營運,2019年2月2日起,改經荃灣站、沙咀道、大窩口站、青荃橋、長安邨、青衣西路、東涌市中心及滿東邨,為少數不途經香港國際機場的大嶼山對外路線。

龍運巴士N31線

荃灣(愉景新城) ↔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於1998年6月22日投入服務,由龍運巴士營運,途經荃灣站、沙咀道、青荃橋、長安邨、青衣西路、東涌北、東涌市中心、逸東邨及機場後勤區,只於深宵時段服務。

過海隧道巴士930線

灣仔北 → 荃灣(愉景新城) 提供荃灣市中心、大窩口、葵涌邨、葵興及葵芳往來中區及金鐘的巴士服務,去程並加停西營盤,於1997年5月1日隨西區海底隧道通車翌日而投入服務,2012年7月29日延長為往來此站至灣仔碼頭,由城巴獨自經營,是荃灣及葵涌首條全日服務的過海隧道巴士線,每日10:55或之前開出的班次以此站為總站。

過海隧道巴士930A線(下午班次)

灣仔北 → 荃灣(愉景新城) 提供荃灣西站及楊屋道附近住宅群直達中區及金鐘的特快巴士服務,去程並加停西營盤,回程並加停石塘咀,於2009年1月5日投入服務,由城巴獨自經營,袛於平日星期一至五早上開出固定班次2班(08:00、08:10),並於2011年8月15日落實《2011-2012年度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的建議,增設兩班回程班次,逢星期一至五下午18:15及18:45由金鐘(東)開出,途經林士街天橋及石塘咀後直達楊屋道及荃灣西站。2012年2月6日起延長路線,早上班次延長至灣仔碼頭,下午班次延長由灣仔(告士打道)近六國酒店開出,2012年7月29日起下午班次改由灣仔碼頭開出,並延長至此站作終站。

過海隧道巴士930X線

荃灣(愉景新城) ↔ 銅鑼灣(摩頓台) 提供荃灣市中心往來中區、金鐘及灣仔的巴士服務,於2015年7月13日投入服務,由城巴獨自經營,於2018年11月25日提升至全日服務,成為荃灣第2條全日服務的過海隧道巴士線。

過海隧道巴士N930線

荃灣(愉景新城) ↔ 銅鑼灣(摩頓台) 提供荃灣市中心、大窩口、葵涌邨、葵興及葵芳往來中區、金鐘及灣仔的通宵巴士服務,於2019年9月23日投入服務,由城巴獨自經營。

總站路線資料(跨境巴士)

中港直通快線(每日0600-2248班次) 荃灣(愉景新城) ↔ 皇崗口岸 中港直通快線,由中港直通巴士有限公司營辦,往來皇崗口岸與荃灣,是六條於2004年開辦的皇崗口岸過境巴士之一。荃灣總站設於愉景新城,每晚22:48-06:00期間則以荃灣站巴士總站為總站。

途經路線資料(巴士)

龍運巴士A31線

荃灣(如心廣場) ↔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於1998年7月6日投入服務,由龍運巴士營運,於1998年7月6日投入服務。2016年12月3日起,改經愉景新城、荃灣站、關門口街、聯仁街、馬頭壩道、德士古道(橫龍街工業區、環宇海灣)、青荃橋、長安邨、青衣北岸公路、青嶼幹線、一號客運大樓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並在來回程途經本站。

龍運巴士NA31線

荃灣(如心廣場) ↔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經機場客運大樓)

荃灣

荃灣英語: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荃灣區,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簡史

據前香港市政局出版的《香港文物》,荃灣區的柴灣角街等地曾發掘到漢代文物。

荃灣,古稱淺灣,據說因此地海灣水淺而得名,但因名字有「龍游淺水遭蝦戲」此一不祥之意而改名(但名字有同一意思的淺水灣卻沒有改名)。淺灣亦屢見於宋朝明朝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填海錄,厓山集,宋史新編,南宋史和新安縣志等。《粵大記》中淺灣的記載在「葵涌」以西。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九月至十一月宋端宗由古瑾來到淺灣,當中一名曹姓大臣在橫過水潭時不慎滑倒溺斃,後人便將該潭命名為曹公潭以作紀念。十月或十一月元朝元帥劉深帶舟師到淺灣。而另有傳說劉深由城門一路攻入,而鄉民築起石城抗擊元軍,因有城門此稱。

清初,清朝追擊南明至荃灣,城門谷有南明李萬榮擁永曆年號,據針山石城抗清。明末清初,荃灣已改名為荃灣約。後來有人改寫成全灣約,如新安縣志等。

荃灣舊時因海盜猖獗,曾稱為賊灣。而荃灣近藍巴勒海峽一帶,舊稱三百錢,因傳說經過該地時,需給三百過路錢,也是因為這些原因,加上商船到這水域在退潮時常常擱淺,還有當時還沒開發,商人必死無疑,所以對客家商人的忠告是「發達去金山,要死來荃灣」,這說法一直流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荃灣的水源來自大帽山泉水,但山坑佈滿有毒的馬錢草,加上瘧蚊為患,令居民腹瀉發冷

清朝秀才楊國瑞是向香港政府提議統一以「荃灣」為名者。[2]

1950年代,荃灣已經是香港紡織業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也座落荃灣,後來更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地理

荃灣位於大帽山以南,東南面向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對岸,後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1950年代,荃灣面積約有 0.5 平方公里(只計荃灣市中心)。當時荃灣西部(柴灣角木棉下一帶)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木棉下鹹田一帶)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名為沙咀海壩村舊址、鱟地坊、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

港英政府為了發展荃灣,1950年代起在荃灣大規模填海,首次填海令柴灣角消失。荃灣的海岸線亦移至海盛路及楊屋道。1980年代,介乎德士古道及馬頭壩道之海域亦被填為陸地。

1990年代為了興建九廣西鐵(今屯馬綫)的荃灣西站,快速公路荃灣路以西海旁,再次進行填海,多次填海令荃灣的海岸線拉直,藍巴勒海峽再度收窄,成為現今的模樣。

時至今日,荃灣之版圖得以擴張。根據規劃署之法定圖則,「荃灣」廣義上由東面的和宜合道近梨木樹邨起,西伸至油柑頭一帶,而汀九以西至青龍頭一帶則為荃灣西地區,而兩者同屬十八區行政區之中的荃灣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