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藝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藝圃是蘇州本地人的最愛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藝圃是一座建於明代的名園。最初為明代學憲袁祖庚所建,初名「醉穎堂」,後歸文徵明的曾孫、明末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藥圃」。明亡後,在清初為明崇禎進士姜埰(號敬亭)所有,改稱「敬亭山房」,後其子姜實節更名「藝圃」。至道光年間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

藝圃位於蘇州古城西北閶門吳趨坊的文衙弄,位於小街深巷之中,環境幽靜,園景開朗,風格質樸,全園有地僅為五畝,以約占五分之一的池水為中心。水面集中,其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並於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故而水面顯得開闊流動,絕無擁塞侷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築,博雅堂為園中主要廳堂,其南端有小院,設湖石花台,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為假山,以土堆成,臨處之處,則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於池北遠望此處,山石嶙剛,樹木蔥鬱,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為園中的主要對景。此種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為明清蘇州一代造園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東有乳魚亭,系明代遺物,外有小徑與各處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廬小院,以圓洞門與其它景區相隔而又相連。步入院門,即可見院中有小池,似與大池相通。這在蘇州園林中還屬於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為園內最為僻靜之處。

劉敦楨教授在《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評價:「布局簡練開朗,池岸低平,水面集中,無壅塞侷促之感,風格自然樸質,較多地保存了建園初期的規制,有相當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2000年11月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2006年5月30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藝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蘇州 的圖片

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為袁祖庚醉穎堂。四百多年來歷經滄桑,主體風格卻無多大變化,開朗簡練的疊山理水手法以及「閉塞中求敞」、「淺顯中求深」、「狹隘中求險」的哲學訴求,至今還強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與之謀面的有緣人。藝圃是經過幾代人的營建,才成為著名園林的,它有別於其它蘇州園林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園主都是講氣節、有學問的名人。對藝圃有「開山之功」的是明代辛丑年(1541年)進士、學憲(相當於今省教委副主任)袁祖庚。袁氏雅潔自好,見官場腐敗,強仕之年(40歲)就棄官歸隱,還放下斯文,公然經營為主流社會所不齒的「田業」,在當時「吳中士大夫往往不樂居此」的地方,草創了藝圃(當時名「醉穎堂」)。那種驚世駭俗的叛逆精神,深受後人敬仰。

藝圃的第二任主人是文震孟。文震孟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徵明,祖父文彭、父親文元發也是著名書畫家,而且都有「功名」。文震孟自己還是個狀元郎,一直在京為官,秉公為政,廉潔自律,並多所建言,最後官至大學士。他與兄弟文震亨(即《長物志》作者),在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中,立場堅定,不屈不撓,始終站在東林黨人一邊,受到朝野不少人的擁戴。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文震孟購得藝圃時,還是個秀才,他對已經廢圮的藝圃只是略加修葺,改「醉穎堂」名為「藥圃」。其後幾十年,儘管文震孟的地位愈來愈高,對自己的這所宅園,卻從未擴充過一分土地、加建過一楹房屋,基本上保存了「醉穎堂」時期「寫意山水園」的特色。文震孟於崇禎九年(1636年)罷官返蘇,當年秋天逝世於藥圃。這時腐朽的明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八年後,即1644年,明亡,文震孟兄弟文震亨憂憤而死。之後,藥圃就日趨荒蕪。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園歸山東萊陽人姜采,明末大臣,因直言政治,觸怒崇禎皇帝,謫戍宣州衛(今安徽省),未至戍所而明亡,於是輾轉寓居蘇州。成了藝圃的第三任主人,他改藥圃名為頤圃、敬亭山房,1673年,姜采逝世,姜采次子姜實節又將敬亭山房改名為藝圃。作為明王朝的遺老遺少,姜采父子傳奇式的經歷及誓不事清的剛烈風範,為藝圃帶來了更多的榮譽。姜氏父子對藝圃的各種景致名稱,繼續加以富含深意的改易。有的寄託了明顯的處世道德,如念祖堂、香草居、思嗜軒。有的暗喻了主人的政治理想,如暘谷書堂、響月廊、朝爽台。其中,「暘谷」指日出,「響月」指應之以月,暘谷、響月,合而為一「明」字;朝爽兩字,實際上是「大明」兩字分別加了「+」、「×」而已,暗寓了「大明」受到「+」、「×」(顯然是喻指刀斧鑿痕等暴力)的鉗制,表明了對「大明」的懷念以及暗示了藝圃屬大明河山的意願。正因為園主的高風亮節,致使小小的藝圃「馬蹄車轍,日夜到門,高賢勝景,交相為重」,成為當時著名的文人活動中心,清初風標勁節的名士大多光顧過藝圃,並為藝圃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和書畫作品,極大地提高了藝圃的品位及其價值取向。

後來此園又數易其主,但園名仍叫藝圃。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商人胡壽康張如松為創建絲綢同業會館而購此園,稱會館為「七襄公所」。

民國初,藝圃由於經濟問題,園內房屋出租為民宅。

二十世紀70年代末,藝圃被列為蘇州市古典園林修復規劃項目。在修葺時按「修舊如舊」原則,布局、風格與原貌相近[2]

1984年,藝圃修復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特點

結構

藝圃總占地面積約為3300平方米,住宅占了大半,園林面積儀約1300平方米。藝圃前為住宅區。宅西為園林,面積為3000餘平方米。住宅區前後廳之間均有院落,以磚雕門樓貫通。大門朝東,經曲折的長巷可達前廳世倫堂,由此西行人網。園以水池為中心。池水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水口之上各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池北以建築為主,主要廳堂為博雅堂、延光閣等,堂前有小院,院中設有湖石花台,臨池而築5開間水榭。池水於亭東南處匯為小池,池面架以石板橋,橋面微拱,為其他園所少見。渡橋至山下,分兩路。一路人洞盤折登山至六角亭。另一路沿池岸高低起伏的石徑西行,過曲橋至網洞門內小院,此為園中最僻靜的一區。院中小池與大池相通,占地面積約為600多平方米,布局主要以聚為主,僅在東南角與西南角各伸出水灣1處,各架有石板橋1座,池南以山景為主,臨池則以湖石疊成絕壁和石徑。

特點

藝圃,園景開朗,風格質樸,既多變化又較自然,故而水面顯得開闊流動,絕無擁塞侷促之感。藝圃,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末清初蘇州一帶造園家常用的疊山理水方式[3]。從山水布局,亭台開間到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徵,以凝練的手法,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

藝圃西南角布置數座小庭園以為輔景,造園者根據小園的特點,營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虛凌的園林藝術景觀,以取得「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效果。此園的住宅部分直接臨水,與園林相交融。臨水的水閣為住宅的一部分,水閣與兩側附房,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線,岸線平直開闊,略顯單調,有利於從建築內部感受對面的畫境。

主要景點

全園以水為主體,水面集中,池岸低平,在臨水絕壁與水曲幽院的陪襯下顯得開朗坦蕩,恬淡雅致。藝圃正門有門廳三間。門廳內三曲小弄,通往宅北半部的住宅。由此入園先到博雅堂。此堂面闊五間,中間三間為廳,東西兩間辟成套房。堂內樑柱等為明代之物。此堂在清初為姜氏藝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穎堂、文震孟時之世綸堂舊址。博雅堂之南為一小院,四面環廊。院南是一座凌駕於水面的水閣:延光閣。

袁氏時的藝圃,水池廣達二畝余,後來池不足二畝,所縮的就是後來建於水面上的延光閣。有人以為這座建築置於此,使水岸形成一條長長的平直線,是園中景物處理之敗筆。大水池南是假山,其主體以土堆成,但臨池的一邊卻用湖石疊成,山岩嶙峋,還有突出於池面的危徑石磯。山上林木蔥鬱,自延光閣遠望,顯得層林茂密,將池上碧波反襯得恬淡雅致。相傳當此園為文氏藥圃時,山上有五獅峰;姜氏主園時臨水有十幾座石峰,山上有垂雲峰。如今假山形狀尚存當年之格調。

暘谷書堂在延光閣東側,此名沿用姜氏園時舊名。當時書堂是姜實節講學的地方,坐東朝西,是以上古神話中日出之處為名。書堂朝南,大部分臨池,西北缺一角,有天井,用來採光。書堂南有小方亭:乳魚亭,為明代原物,屬古董了。亭內梁枋上還有彩繪,也是明代原作。亭名中的「乳」,表示飼養的意思。乳魚亭南是個水灣,

水灣深入山麓亂石中。水灣上有拱形虹橋。站在橋上左右眺望,東岸上倚園牆而築的小室叫思嗜軒。姜氏時的思嗜軒原來是在園的西南隅,由於姜是山東人,在那裡種了幾株山東特產的棗樹,後其子安節遂在棗樹旁築一小軒,以「思嗜」表示對父親的懷念。

浴鷗池

在藝圃的西南,有浴鷗池,此池甚小,與大水池成對比。浴鷗池縈迴多姿,又被兩座精緻的小橋分割,顯得很有層次。藝圃的第二代園主文震孟之弟文震亨(1585年~1645年)在他的著作《長物志》中認為:「階前石畔鑿一小池,必須湖石四圍,泉清可見底,中蓄朱魚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樹野藤細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脈者更佳。忌方圓八角諸式。」浴鷗池與他的理論相合。池南有低矮的湖石花壇,上植柿、楓等樹,西南角用竹掩去牆壁。小院西為一組「品」字形的建築群,北為香草居,南為南齋,中間為湖石花壇小庭,有門與小院相通。兩廳之西凸出的小室取名鶴柴軒。

響月廊

這組建築之北為響月廊,此廊溝通南北景區。響月廊本是姜氏園之西廊。「響」通「向」,「響月」即對月之嚮往。此廊斜對園東之暢谷書堂。暢谷為日出前隱伏之處,向月則月尚未出,日月相加為「明」。有人認為藝圃當時對東、西二處建築之命名,寄託着園主人對明皇朝的嚮往。「響」假借「向」,為掩人耳目。可見蘇州園林之文化內涵何等深邃。藝圃的景象不似大中型園林那樣迂迴曲折,交相對景,而宜於靜觀,宜於玩味。園中為形成開闊之勢,建築物極少,只在水邊點綴「乳魚亭」,在山林中掩置一六角亭,而將南部的主景區充分展現。水面的布置以聚為主,極為簡潔,僅在東甫和西南角各伸出一水灣,並在水灣處各架石橋貼水而過,形成遼闊的主水面和曲折幽深的次水面。石板橋不設欄杆,低平而貼水。極富自然之趣,與池邊的山石有機結合,似渾然天成。

山林景區

池南的山林景區為園內各觀賞點的視覺中心,似一橫軸山水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與中部水景區形成了一幽一暢、一密一疏、一高聳一低平的對比關係。從水池兩側可分別通過石板橋而進入山林區,數條登山石徑或沿危石盤折而上,或入怪洞隱遁而去。漸入山林,可見山石磷嶼,高林蔽目,蟬噪鳥鳴,愈見林深山幽;澗水深深潛流而出,兩岸絕壁夾峙,形成深邃的峽谷;危徑、池水、絕壁三者互為襯托,通過藝術處理,再現自然山水的精華。這座山林是蘇州園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雖在疊石手法上略顯不足,稍嫌瑣碎,但在整體山林的處理上,特別在與樹木的結合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山上的六角亭置於主山峰之後,通過樹林隱約露出亭頂,加深了空間距離感,反襯出前景的高聳。西南角的兩個小庭園非常簡潔與古樸。重複運用的圓門加強了層次感。而庭園內水池與石橋的處理別具匠心,為園林中較為少見的處理手法,特別是石橋的處理,不設石欄,以粗糙的石條橫臥而成,別具天然情趣。

乳魚亭

乳魚亭乳魚亭位於藝圃東南部,西臨水池。乳魚亭是蘇州園林中的明代遺構的亭子。亭為方形攢尖頂,高3.05米,邊長3.32米。其木構部分相當奇特,亭中有八柱十二斗拱,在轉角斗拱間,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又以四個散斗承托。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獨到的草龍圖案。亭東南水灣上架一明代平弧形三跨石樑橋,名乳魚橋。

南齋

南齋:南齋位於藝圃之西南,三開間,原為姜氏次子實節讀書處。室內陳設書房布置,牆上掛着一幅山居圖。

響月廊

響月廊面池傍山,長約15米。池邊香樟、紫薇、箬竹、芝麻花以及漏窗內的芭蕉、臘梅、慈孝竹等。

延光閣

延光閣:延光閣為茶室,室內掛有大理石掛屏四塊。 念祖堂,是池北五開間的大型水榭,整個建築臨池而造,靠石條支撐着半伸向水面。取《詩經·大雅》「王之藎臣,無念爾祖」之意。「念祖堂者,卿墅先生之居也。先生家萊陽,僑寓吳門,不忘其本,故名堂以識之。」(《念祖堂記》)亦寓不忘亡明之意。廳屋五開間,宏敞質樸,陳設古樸典雅。堂的月樑上有明代的山霧雲雕,四隻步柱腳下埋有復盆,上加扁圓木鼓。柱上均裝飾紗帽,故又俗稱「紗帽廳」。博雅堂,位於藝圃堂北,為主廳,其木結構為明代遺物,堂內陳列現代蘇州書畫家的書畫、對聯等。浴鷗小池,位於藝圃院門,院中散置湖石花木。

研究價值

藝圃保存了明代園林的風格、布局和造園手法,以簡練疏朗、自然質樸取勝,構築精巧,園景幽致,可稱明代住宅園林中的佳作,且為文震孟等名人故居所在,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2000年11月,藝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5日,藝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蘇州市人民政府編制了《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保護規劃(2006-2020)》,實施藝圃周邊環境的整治提升[4]

2018年2月,藝圃更新周邊街巷路標。

歷史文化

藝圃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穎堂。袁祖庚(1519年~1590年)字繩之,長洲(今蘇州)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年)進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考核官吏、管理司法的官),四十歲後辭官退隱,在蘇州擇地建造宅園,並懸匾額「城市山林」,過隱士生活[5]

交通線路

藝圃深居蘇州小巷深處,唯有步行或騎車前往,非誠心之遊人不可得。

公交:33路、88路、204路、262路、301路、313路、933路、游1至兒童醫院下車步行,經吳趨坊——寶林寺前——文衙弄到達藝圃。

視頻

藝圃相關視頻

蘇州園林——藝圃
藝圃
蘇州藝圃:大隱隱於市的「城市山林」

參考文獻

  1. 藝圃,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 時間:2019-05-17 00:00
  2. 明代園林佳品藝圃 自然質樸典雅精緻,2017-08-20 15:00:53 來源:古建中國
  3. 藝圃:具明代藝術特色的園林,中國園林網,lzqpkpm 日期:2017年9月8日
  4. 蘇州創新古典園林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 時間:2017-09-21 10:42
  5. 蘇州「藝圃」園林的賞析攻略 ,搜狐,2019-05-10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