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臺南市安平區

安平古堡
圖片來自TravelKing旅遊王

安平區Template:Lang-nan-tw)是臺灣臺南市三十七個行政區之一,安平區行政區域圖共計13里、298鄰,面積11.0663平方公里。 以運河為分界,各里由東向西、由北而南依序為:平安里、天妃里、王城裡、金城里、建平里、怡平里、華平里、平通里、億載里、文平里、國平里、育平里及漁光里。 是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和臺南市議會永華議事廳所在地,與新營區共為臺南市行政中心。位於東以台南運河及民權路、中華西路中西區相鄰,南則隔運河南區相鄰,西臨台灣海峽北以安南區鹽水溪為界也因安平區四周被台灣海峽(西)、台南運河(東、南)、鹽水溪(北)環繞,對外皆以橋樑相連,早期發展中心的新市區素有「安平島」之稱。區內為漢人最早開發地之一,北端為老安平聚落,在荷蘭時期時這裡建有大員市鎮,是臺灣最古老的市鎮區可說是臺灣歷史的起源地。

目錄

由來

安平在台灣荷蘭統治時期以前被稱為臺灣大員,例如《東番記》。明朝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取代荷蘭人管轄臺灣,此批來臺漢人改名大員為安平,取自福建省泉州府連接晉江南安安平橋;時設有安平鎮,同時為鄭氏王城所在。

1500年左右,隨著世界海運的暢通,陸續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海峽而發現福爾摩沙-台灣。1622年,繼西、葡而來的荷蘭人為了在東洋尋找一個據點,乃佔據澎湖島,後來受到明帝國的驅逐,遂於1624年離澎,改向澎湖東邊的台灣-安平,佔領安平之後築『熱蘭遮城』(亦稱台灣城)以為防禦,並形成市鎮,是為『熱蘭遮街』,展開與中國日本的貿易。

由歷史記載看來,安平鎮在三國時代被稱為『夷洲』 ;隋、元時為『琉球』;明代稱為『東番』、『台灣』及『北港』;荷蘭統治時代,單以『大員』之名。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來台驅荷,乃改台灣城為安平鎮,鄭氏三代皆奠都於此。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塽降清,翌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以台南為台灣之首府,而安平鎮即為『效忠里』,設有水師協鎮署,並署五館:閩安館、金門館、烽火館、海山館、提標館等官署。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台灣因清日馬關條約而被割讓。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改效忠里為安平街,隸屬於台南廳。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自治制施行,將安平街改為安平區乃沿用自今。


景點

妙壽宮.延平街古井.安平古堡.安平小砲台.英商德記洋行.運河博物館.德商東興洋行.蚵灰窯文化館。

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一級古蹟),又稱「二鯤鯓砲台」或」安平大砲台」,它在台灣砲台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開創性地位。它不僅是台灣第 1 座現代化西洋式砲台,也是全台第1 座配備18000公斤的英國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唷!形制完備、規模宏大,加上無窮的砲威,真可說是台灣南北砲台中,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億載金城的創建,原是為了對抗因牡丹社事件而犯台的日本軍隊;後來,雖因事件及早平息而未派上用場,但台灣的海防軍事卻因此而跨出邁向近代化的一大步。 億載金城佔地廣達 3 公頃多,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完成。形制上,屬於西洋稜堡式的方形砲台, 4 角凸出,中央內凹。砲台四周有護城河,砲台上分置大、小砲,中央則為操練場;還有幾座具有相當完整配置的西式大砲台。 二十世紀初,大砲毀壞變賣、城洞、木橋破壞…一副殘敗的景像。民國64年市政府大規模整修後,今天的億載金城,雖然在形式和材質上已經改變許多,但大致仍可看出當年的輪廓與規模。

安平古堡

西元1624年為荷蘭人建造,台灣第一座城堡「熱蘭遮城」[1] 。西元1661年,鄭成功將此地改名為安平,熱蘭遮城也稱為「王城」或「臺灣城」,俗稱安平古堡。

今日的紀念館風貌,邊殘存七十多公尺長的外城南牆殘壁依然屹立,老榕攀爬,紅磚班駁,是300餘年來僅存的歷史遺跡,訴說著曾經過往的滄桑。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並成為一級古蹟和觀光勝地。

安平樹屋

樹屋位於德記洋行後面,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大約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此處曾做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建。

經百餘年歲月滄桑後,倉庫牆面滿佈榕樹盤據的氣根,高聳的榕樹茂密的樹冠彷彿成為倉庫的屋頂,也讓安平樹屋擁有難得一見的外觀及神秘氣息,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類似吳哥窟大樹盤纏著塔普倫寺

宗教寺廟

教寺廟.妙壽宮三級古蹟.王船(金萬安號王船陳列室).伍德宮.城隍廟.三靈殿.文龍殿.金龍殿.文朱殿. 周龍殿.觀音亭.西㡣殿.安平開台天后宮.財團法人貢噶寺.廣濟宮.弘濟宮.化善堂.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關帝聖堂.靈濟殿.雲濟宮.天宮壇。

特產小吃

特產小吃.鮮蝦餅.蝦仁肉圓.蝦捲.蚵仔煎.滷麵.韭菜盒子.椪餅.蜜餞.蚵捲.蚵嗲.豆花.斜糕仔粿.煎鎚.鼎邊趖.肉燥芋粿.烏魚子.土魠魚羹.浮水白腹魚羹.虱目魚粥.浮水虱目魚羹.白鯧米粉湯 。

安平文物

安平壺與劍獅[2]

安平壺

近代以大量出土之地點安平命名,稱為安平壺[3] ,早期常見安平地區的居民作為盛裝食物之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而今已成為老一代安平人的共同回憶,安平區公所為讓「安平壺」這項盛極一時的安平文物重現在世人眼前,積極創造「安平壺」的新價值。

「安平壺」的造型,口部中等大小,短頸、寬折肩、縮腰,收底至底徑等同於口部。有厚胎於薄胎兩種,也有厚胎直筒的特殊造型。高度一般為18公分左右。身部由上下兩部分開製作,再行接合,接合處在腹部中段,身部內外有接痕。以瓷土為胚胎,內外施釉,釉色作灰白,器身毫無裝飾。

民間稱「安平壺」為國姓瓶,相傳為鄭成功渡海攜來,由於「安平壺」造型敦厚、內斂且靜穆,以為古樸高雅的象徵,收藏安平壺曾蔚為風尚,特別流行於台南文化界,而民間也有將其作為盛裝食物的容器,或醃漬食物的甕罐,亦有將「安平壺」也有作為墓誌之用,壺身刻以銘文,另外,台南地區的西拉雅族也曾用「安平壺」來祭祀阿立祖。

日前於安平古堡進行考古挖掘的三個探坑均出土大量「安平壺」的陶瓷製品,數量之高居出土瓷片總數最高者,分布範圍亦最廣,可見當時「安平壺」在安平地區的使用量,所以安平區公所希望藉由搜集安平壺各項資料的同時喚醒民眾對於安平壺的記憶。

安平劍獅

安平是臺灣歷史發源地,過去為清領時期水師駐紮之地,在戰場上為威嚇敵人遂將威猛的獅子模樣塑在盾牌上,當士兵操練結束返家時習慣將掛在門口的架子上,看似獅子咬著一把劍,宵小望之以為男主人已返家,致怯步不前,令家宅得以平安,久之演變成安平居民在興建住宅時即將獅子咬劍(簡稱劍獅)的模樣塑在屋前,作為屋宅居家辟邪之物,並成為足以代表臺灣歷史文化的古老文物之一。由於時代變遷道路擴建,老舊民宅紛紛拆除,只剩下部份老宅前僅存幾座雕砌劍獅,安平劍獅一度瀕臨絕跡的危機。

參考文獻

  1. [1],台南海事歷史畫廊,
  2. 宋健誠在第二故鄉推動安平陶藝,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2017-10-13
  3. 安平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