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然濕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然濕地是不論其為天然或者人工、長久或者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同時,還包括臨近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位於濕地範圍內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海水水體。

  • 中文名稱自然濕地
  • 英文名稱natural wetland
  • 定  義由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濕地。
  •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濕地學(二級學科)

濕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濕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

(2)底層土主要是濕土;

(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重要意義

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效益

維持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賴濕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種,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和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它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在4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中,約有1/2生活在濕地中。中國是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亞洲有57種處於瀕危狀態的鳥,在中國濕地已發現有31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中國濕地鶴類占9種。中國許多濕地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珍稀水禽、魚類的棲息地,天然的濕地環境為鳥類、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着重要作用。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利用野生稻雜交培養的水稻新品種,使其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糧食生產方面產生了巨大效益。

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功能十分顯著。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通過天然和人工濕地的調節,儲存來自降雨、河流過多的水量,從而避免發生洪水災害,保證工農業生產有穩定的水源供給。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許多湖泊曾經發揮着儲水功能,防止了無數次洪澇災害;許多水庫,在防洪、抗旱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沿海許多濕地抵禦波浪和海潮的衝擊,防止了風浪對海岸的侵蝕。中科院研究資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澤濕地蓄水達38.4億立方米,由於撓力河上游大面積河漫灘濕地的調節作用,能將下游的洪峰值消減50%。此外,濕地的蒸發在附近區域製造降雨,使區域氣候條件穩定,具有調節區域氣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隨着工農業生產和人類其它活動以及徑流等自然過程帶來農藥、工業污染物、有毒物質進入濕地,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可使有毒物質降解和轉化,使當地和下游區域受益。

經濟效益

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中國魚產量和水稻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濕地提供的蓮、藕、菱、芡及淺海水域的一些魚、蝦、貝、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中國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於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

提供水資源。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態要素,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我國眾多的沼澤、河流、湖泊和水庫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着巨大效益。

提供礦物資源。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中國的青藏、蒙新地區的鹼水湖和鹽湖,分布相對集中,鹽的種類齊全,儲量極大。鹽湖中,不僅賦存大量的食鹽、芒硝、天然鹼、石膏等普通鹽類,而且還富集着硼、鋰等多種稀有元素。中國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濕地區域,濕地的地下油汽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重大。

能源和水運。濕地能夠提供多種能源,水電在中國電力供應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能蘊藏占世界第一位,達6.8億千瓦,有着巨大的開發潛力。我國沿海多河口港灣,蘊藏着巨大的潮汐能。從濕地中直接採挖泥炭用於燃燒,濕地中的林草作為薪材,是濕地周邊農村中重要的能源來源。濕地有着重要的水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此。中國約有10萬公里內河航道,內陸水運承擔了大約30%的貨運量。

社會效益

觀光與旅遊。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遊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區域。濱海的沙灘、海水是重要的旅遊資源,還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壯觀秀麗而吸引人們嚮往,闢為旅遊和療養聖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風景區,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着重要的社會效益。

教育與科研價值。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們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對象、材料和試驗基地。一些濕地中保留着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在研究環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價值。[1]

國外如何保護

從老工業區到城市濕地樂園英國在濕地保護利用上的一大經驗是將城市附近荒廢的老工業區改造成為濕地公園。倫敦濕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個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濕地公園,距離白金漢宮只有25分鐘車程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只是四個廢棄的水庫在建設倫敦濕地中心的過程中,當地人始終抱着這樣一個意識:濕地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建立和運轉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急於求成,因此這個濕地公園在建成8年後才對外開放其間,科技人員定期監測生物的恢復狀態,直到這裡水草豐盈、樹木繁茂.

如今,這裡已成為了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濕地系統,種植了30多萬株水生植物和3萬多棵不同的樹木,常年棲息和遷徙經過的鳥類達到180多種.

科學管理促進濕地健康發展在保護好濕地的同時,如何既能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又能開展科研工作?日本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鑑首先是嚴格控制遊客數量為避免人類活動對濕地造成重大影響,一旦遊客臨近或達到事先設定人數,濕地公園就不再放行;二是注重寓教於樂不少濕地公園裡的動物模型都是用軟木雕刻成的這樣做既減少了製作費用,又不會傷害動物公園還出售軟木,供遊客親手製作小動物模型;三是合理設計公園設施北海道濕地公園為遊客設計了能看到最多景觀的路線,制定最佳觀賞時間,並提供大量資料供遊客取閱工作人員估算遊客感覺疲憊的行走距離,恰到好處地設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遊客坐下一看,還能發現旁邊正好就有一些濕地動植物的小圖片、小資料一趟旅行下來,遊客們玩得盡興,也學得開心.

濕地風景區還應成為良好的科研基地日本瓢湖濕地保護區多年來一直堅持觀測候鳥,從第一隻鳥飛來的那天開始,直到最後一隻鳥離開,都記錄在案工作人員還在保護區兩公里內設置了大量攝像頭,需要時可隨時拉近鏡頭,在不打擾鳥類的同時,方便了科研人員或遊客的近距離觀察.在實踐中提高濕地保護意識不打擾小動物是研究和觀賞濕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濕地公園裡,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向小孩示意安靜,因為旁邊的那隻小鳥正在睡覺呢作為回報,公園也會開闢專門的區域供遊客近距離接觸濕地動植物.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的城市,該市有一個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所,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尤其是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小遊客們可以親自用小網兜等工具捕撈魚蝦和昆蟲,在顯微鏡下觀察並學習相關的生物知識;在日本琵琶湖濕地公園的體驗區,遊客可以伸手到水池裡摸一摸魚,捏一捏海參,大人小孩都捋袖子齊上陣,玩得不亦樂乎;在韓國安山市的濕地實驗學校,學生們可以自己踩水車揚水,將水引入曬池曬鹽,曬好的鹽學生們可以自己帶走在學校附近的灘涂,工作人員還種上各種濕地常見的植物,讓學生們辨識區域聯動共同保護濕地資源相當一部分濕地資源跨越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區域聯動、通力協作就成為保護濕地及其他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斑尾塍鷸的遷徙就是一個成功例子.

每年3月下旬,500多萬隻斑尾塍鷸都要從南半球新西蘭出發,一刻不停地飛抵北半球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的灘涂它們在這裡停歇約5周後繼續飛往美國阿拉斯加繁衍後代,之後再飛回新西蘭這趟超過35萬公里的旅程跨越了22個國家和地區,只有這些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這趟遷徙才能順利完成.

為此,澳大利亞、日本每年都會出資召開研討會,供沿途的國家交流數據,共享資料美國還為一些鳥裝上了價值5000美元的小型衛星跟蹤裝置,並動用了3顆衛星進行全程監測,所得數據無償提供給這22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組織更重要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盡力保護沿途濕地,不輕易開發這些一年可能只被小鳥使用幾周的濕地,大家深知一旦路途中的某塊濕地受到破壞,這個跨越22個國家和地區的旅程就無法繼續了。

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建議:保護好濕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李修松建議國家層面把濕地保護工作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全面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濕地巨大的生態功能、強大的生產功能、特殊的碳匯功能、豐富的文化功能。

一是加快濕地保護立法步伐。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儘快將濕地保護立法列入國家立法計劃,儘早出台《濕地保護條例》,待條件成熟時升格為《濕地保護法》;同時,推動全國各地健全濕地保護法規,嚴格依法保護管理濕地資源。

二是研究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近年來,國家實行了搶救性保護濕地的政策,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小區並存,其他保護形式互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納入我國濕地保護體系的濕地保護面積有2324.32萬公頃,濕地保護率43.51%。隨着搶救性保護濕地政策的實施,濕地區域內及其周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護工作難度。因此,鑑於濕地具有多種服務功能和提供公共產品的特性,建議國家研究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通過公共財政投入,對濕地規劃範圍內因保護濕地而受到直接經濟損失的相關利益方給予適當補償。

三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對濕地資源實行普遍保護,堅決制止隨意侵占破壞濕地的行為,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體系,既要加強對現有濕地的保護,又要積極開展濕地恢復,不斷擴大濕地保護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建議國家在現行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資標準,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濕地恢復和富營養化治理,減緩濕地退化,加快恢復濕地功能。

四是進一步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加強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機構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理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部門間濕地保護管理合作機制和社會參與保護機制,加強部門協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探索共管共建模式,正確處理好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關係,協調處理好濕地保護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關係,構建濕地公園社區共管共建共享機制。強化濕地科學研究,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建立可持續利用示範基地,不斷提高濕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為濕地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五是在保護好濕地的基礎上予以合理利用。一是保護好現有濕地,在恢復其環境,修復其水體、生態及生物鏈的基礎上予以合理利用。二是利用不能影響濕地的環境風貌,不能污染其水體及其生物鏈。三是可以靈活利用各處濕地特色,優化其環境風貌,多方式多形態予以利用;四是可根據當地濕地實際,結合相關的文化資源,運用文化創意和相應的科技手段,創新資源利用方式,發展相關的水文化創意旅遊,提升其吸引力和利用效益。

六是進一步加大對安徽省濕地保護的支持。安徽地跨南北、承東啟西、沿江通海,濕地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全國七大水系中的長江、淮河橫貫全境,新安江發源於皖南,巢湖為全國第五大淡水湖之一,分布於淮北、淮南、亳州等地的煤礦塌陷濕地在全國極為典型獨特,安慶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構築了長江中下游區域享有盛名的華陽河湖群,為全國濕地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全省各級林業部門積極作為,相關部門大力支持,緊緊圍繞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濕地生態功能這一目標,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得到了明顯加強。2014年,新建安慶市宜秀區菜子湖等15處省級濕地公園試點單位,增加濕地保護面積3萬公頃;以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啟動實施了GEF項目(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資金3000萬元,界首市獲批濕地保護獎勵資金500萬元,全省濕地保護總投入達到5740萬元,其中中央投入5530萬元、省財政投入210萬元。安徽省現有濕地總面積約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全省已確認國家重要濕地5處,已建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3處、濕地公園試點單位30處,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小區和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濕地保護總面積達46.6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35%,使全省約65%的自然濕地和70%–80%的濕地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了初步保護。但同時也面臨着濕地保護投入不足、濕地保護管理能力不強、濕地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建議國家從項目資金、科學研究、對外交流與合作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安徽省濕地保護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