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淑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淑琴

來自 科學網 的圖片

中文名字: 胡淑琴 

出生日期:1937年

出生地:江蘇常熟

代表作品:《雲南省兩棲類調查報告》

性別:女

職業:動物學家

民族:漢族

胡淑琴,女。動物學家江蘇常熟人。1937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曾任華西協合大學教員。建國後,歷任四川大學四川醫學院教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

重要學術貢獻

  • 多年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區系分類研究工作。與合作者一起發表新種四十五種。與劉承釗教授合著有《中國兩尾兩棲類》是研究我國無尾兩棲動物的重要文獻。所寫論文和著作對兩棲爬行動物的區系分類、親緣關係、地理分布等方面作了探討,澄清了在研究我國兩棲動物方面存在的某些學術問題。此書於1987年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其他著述

  • 雲南省兩棲類調查報告》1958年,劉承釗,胡淑琴,楊撫華
  • 中國動物志·兩棲綱》 費梁,胡淑琴,葉昌媛黃永昭 等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 《雲南省西雙版納兩棲類初步調查報告》.《動物學報》,1959,劉承釗,胡淑琴.
  • 《雲南省兩棲類調查報告》.《動物學報》,1960,劉承釗,胡淑琴
  • New scutigers from China with a discussion about the genus》.《Scientia Sinica(zool)》,1960,Liu Cheng-chao,Hu Shu-chin.
  • 《中國無尾兩棲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劉承釗,胡淑琴 [1]
  • 貴州西部兩棲類初步調查報告》,《動物學報》,1962,劉承釗,胡淑琴,楊撫華
  • 廣西兩棲爬行動物初步調查報告》,《動物學報》,1962,劉承釗,胡淑琴
  • 秦嶺及大巴山地區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報告》,《動物學報》,1966,胡淑琴,趙爾宓,劉承釗
  • 《貴州省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及區系分析》,《動物學報》,1973,胡淑琴,趙爾宓,劉承釗
  • 海南島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動物學報》,1973,劉承釗,胡淑琴,黃祝堅
  • 髭蟾屬Vibrissaphora和種的初步探討,及其與分類學有關問題的討論》《兩棲爬行動物研究》,1980, 劉承釗,胡淑琴,趙爾宓

關於"角怪"的軼聞

  • 角怪是一種我國獨有的蟾類動物。髭蟾又叫鬍子蛙,鋤足蟾科角蟾亞科的1屬。為中國特有珍稀瀕危兩棲動物,雄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頜邊緣都會長出2至11枚黑色角質刺,有"中國角怪"和"世界上長有最多鬍子的蛙"之稱。
  • 角怪,這個名字讓人感覺很奇怪!其實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很奇特,是一個方言上的誤會造成的。上世紀60年代初期,華西醫科大學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院胡淑琴女士到廣西大瑤山考察,聽說瑤山有一種長鬍子的蟾酥,估計就是30年代美國生物學者在福建武夷山發現的那種髭蟾,於是邀請了瑤族第一個大學生、時任金秀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院長、縣政協主席蘇志風一同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終於找了這種髭蟾。由於整個南蠻、百越體系(湘、黔、桂、粵、閩)的語言,都把青蛙叫做"蟆拐",拐的意思就是指青蛙的彎腿。而對這種長了角的蛙類,當然就叫做"角拐"。而胡教授是江蘇常熟人,她不大聽得懂蘇院長的瑤味普通話,錯把"拐"聽成了"怪",於是,從胡教授的筆下,就有了"角怪"的名稱,並隨着胡教授的考察報告出現在相關報刊雜誌上,普遍被世人接受。多年後,胡教授方知這是個誤會,對此深感遺憾,但是"角怪"的名聲早已不脛而走、積重難返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