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聖尼古拉教堂 (哈爾濱)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
圖片來自pinterest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亦稱「中央寺院」,俗稱「喇嘛台」,原址位於哈爾濱市秦家崗中心廣場,即現在的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紅博廣場。教堂建於1900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於1966年被毀。

目錄

教堂的建立

1899年,沙皇俄國在哈爾濱秦家崗建立中東鐵路局的管理機構,並決定修建一座俄羅斯東正教堂。修建教堂的決定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並在聖彼得堡發布了哈爾濱東正教堂設計競賽的通知,最終選定了俄國教會著名建築師鮑達雷夫斯基的設計方案,教堂的名稱以聖尼古拉的名字命名。[1]

1899年10月13日是俄國聖母節,聖·尼古拉教堂在這一天舉行了奠基儀式,但教堂在第二年春天的3月才正式開工建設。教堂建設工程由著名工程師雷特維夫主持。著名畫家古爾希奇文克則完成了聖母像及教堂內部的大量壁畫。教堂內部的聖物聖像及大鐘都是從莫斯科運來的,耗資巨大。也正由於俄國人對教堂的重視,雖然教堂也因義和團圍攻哈爾濱而一度被迫停工,但教堂還是在1900年12月順利完工,耗時僅一年。

聖·尼古拉教堂建成後,沙俄中東鐵路護路隊隨行的東正教神父亞力山大·茹拉夫斯基 (Жура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以主祭司身份來到教堂,主持教堂和哈爾濱的東正教事務。

建築風格

聖·尼古拉教堂全部採用木構架井幹式構成。教堂內部圍成巨大的穹頂空間,外部則運用俄羅斯民間木結構帳篷頂的傳統形式。由於教堂處於廣場中央,為使來自不同方向的人群都能得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因而建築採用了近似於希臘十字的八角形布局。教堂東面明顯凸出而為聖壇,西面為主入口,南北兩側均略凸作為次入口。一個洋蔥頭形穹頂矗立在八角形帳篷頂端,中間與變細加長了的鼓座相聯結。

參考文獻

  1. 消失的建築聖尼古拉大教堂傳奇. [201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