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烏龜和小鳥

老烏龜和小鳥》是一則胎教故事[1]

胎教一詞源於我國古代,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2],現代醫學也已經證明了,生活在媽媽子宮裡的胎兒是個能聽、能看、能感覺的小生命,媽媽對外界事物的感受都能通過某種途徑作用於胎兒。所以媽媽們在懷孕的時候應該加緊與胎兒之間的交流,對他施以良性刺激,以豐富胎兒的精神世界。

在胎教中,給胎兒講故事是一項不可缺少的胎教內容,讓胎寶寶接受美的薰陶,都可以讓胎兒「見多識廣」。講故事時孕婦應把腹內的胎兒當成一個大孩子,向他(她)娓娓道來,通過語言神經傳遞給胎兒,使得胎兒不斷地接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在不斷變化的文化氛圍中發育成長[3]

目錄

故事內容

蘆葦叢里有一個小池塘。陽光照下來,蘆葦和池水就被染上了蜜一樣的顏色。這是一個安靜的地方。「這是我的池塘。」老烏龜總是這樣想。他已經在這兒住了好久好久了。每天,老烏龜早早地起床,嚼一點兒草根,喝一點兒池水,然後就開始睡午覺。「嘰哩哩,嘰哩哩……」

有一天,老烏龜忽然被一種聲音吵醒了。他睜開眼睛,看見池塘邊站着一隻小鳥。小鳥一邊唱,一邊洗澡。「嘩啦,嘩啦1」水珠朝四下濺開來,平靜的池水被攪碎了。「我不喜歡聽歌,太吵了……」老烏龜想。可從此,快活的小鳥天天都來到小池邊,唱一會兒歌,洗個澡。她的歌聲總是把老烏龜從睡夢中喚醒。「唉,這裡的安靜沒有了……」老烏龜很不高興。「嘰哩哩,嘰哩哩……」小不停地唱。「唉……」老烏龜忍不住嘆了一自氣。「呀1」小鳥嚇了一跳,發現了老烏龜!「我,我吵您了嗎?」小鳥紅着臉說。「是啊,我是很喜歡安靜的……」「真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小鳥拍拍翅膀,飛走了。

蘆葦靜靜的,池塘靜靜的。「這才是我的池塘……」老烏龜想。老烏龜又睡了長長的一覺。醒來的時候,他覺得這一覺睡得有些不舒服。他嚼了一點兒草根,喝了一點兒池水,還是沒有精神。「真怪呀,這是怎麼回事呢?」老烏龜想了又想,「噢,原來是我今天沒有聽到小鳥的歌聲呀!我已經習慣了呀……」老烏龜輕輕地搖了搖頭。

胎教故事注意事項

1、為了讓母親的感覺與思考能和胎兒達到最充分的交流,最好是保持平靜的心境並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2、在念故事前,最好先將故事的內容在腦海中形成影像,以便比較生動地傳達給胎兒[4]

3、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只能匆匆地念故事給胎兒聽[5],至少也要選擇一頁圖畫仔細地告訴胎兒,儘量將書畫上的內容「視覺化」地傳達給胎兒。

4、在選擇胎教書籍[6]時,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自以為寶寶會喜歡哪些書籍,儘量廣泛閱讀各類書籍。

視頻

老烏龜和小鳥 相關視頻

語言胎教的奧秘
聽故事對寶寶好處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