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羽暴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羽暴龍屬
圖片來自reddit

羽暴龍屬名:Yutyrannus,意為「帶羽暴君」)又名羽王龍,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

目前已發現三個標本,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龍(全身覆羽)[1]

發現與命名

化石是三個接近完整的標本,一個是成年個體,兩個是亞成年/未成年個體。化石都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巴圖營鄉,該挖掘地點屬於熱河群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這些化石被切割成多個石板,以便搬運。

正模標本(編號ZCDM V5000)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身體骨骼,來自於成年個體,是體型最大的標本。其他兩個標本被選為副模標本,編號ZCDM V5001標本是一個身體骨骼,體型較小,與正模標本來自於同一石塊。編號ELDM V1001標本是一個未成年個體,被推測年齡小於正模標本約8歲。這些化石分別由山東省諸城恐龍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恐龍博物館所保存,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化石處理的工作。

在2012年4月,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等人公布這些化石的敘述、命名研究。模式種華麗羽暴龍Yutyrannus huali),也是該屬的唯一種。屬名由中文的「羽」、暴龍超科的縮寫「tyrannos」構成。種加詞來源於漢語中「華麗」一詞,意指這些化石的羽毛狀態。

敘述

羽暴龍是種中型、二足掠食動物。正模標本的頭顱骨長 90.5 公分,根據徐星等人的研究,重建的正模標本全長約 9 公尺,體重約 1.4 噸,是熱河生物群中體型第二大的獸腳類恐龍(僅次於中國暴龍);而美國古生物學家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則估計羽暴龍全長約 7.5 公尺,重約 1.1 噸[2]。兩個副模標本的頭顱骨分別長 80 公分、63 公分,體重估計值分別約 596 千克、493 千克。

在羽暴龍的命名研究裡,徐星等人列出羽暴龍的鑑定特徵。口鼻部中央線有高的脊冠,由鼻骨前上頜骨所形成,脊冠有凹陷處。眶後骨有小型骨突,往眼眶後上側突入。下頜的外下頜窩孔,位於上隅骨

早在2004年的帝龍研究裡,已有推測某些暴龍超科恐龍具有原始、初步型態的羽毛。

華麗羽暴龍的體長可達9公尺、重達約1.4公噸,是己知體型最大的證據的有羽毛恐龍。羽暴龍的羽毛相當長,長約20公分,呈絲狀。由於羽毛痕跡的保存狀態差,目前無法確定這些羽毛的結構簡單、或是複雜,也無法確定羽毛的粗細程度。目前已在身體的不同部位發現羽毛痕跡。正模標本的臀部、腳掌已發現羽毛痕跡。編號ZCDM V5000標本的尾巴也有發現羽毛,羽毛與尾巴之間的角度約為30°。編號ELDM V1001標本的頸部、上臂有發現羽毛,頸部羽毛長20公分,上臂羽毛長16公分。

研究人員推測,在生前的絲狀長羽毛幾乎覆蓋全身,可能主要用於調節體溫。白堊紀早期的義縣組相當寒冷,年均溫約僅有攝氏10度。另一種可能是,如果這些羽毛只覆蓋特定部位,則可能具有視覺辨識的功能。此外,兩具成年、亞成年標本的口鼻部有獨特的頭冠,可能有視覺辨識的功能[3]。這種大型、原始暴龍超科動物具有羽毛,顯示後期暴龍科恐龍可能也具有羽毛<。目前的白堊紀晚期暴龍科化石,已發現鱗片痕跡,沒有羽毛痕跡,鱗片位置跟羽暴龍的羽毛位置相同。如果後期暴龍科的表皮主要由鱗片覆蓋,牠們的羽毛覆蓋物可能隨者年齡增長、氣溫、或其他因素而改變。

根據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羽暴龍有個像鱷魚一般簡單且固定的舌頭構造,羽暴龍的舌頭是扁平的。根據現代鳥類與滅絕的恐龍的舌頭互相比較之下,除了某些鳥臀目的恐龍與鳥類之外,大部份的恐龍都有固定的舌頭。[4]

參考文獻

  1. Wilford, John N. Bus-Size Dinosaurs, as Fuzzy as Chicks. The New York Times. 4 April 2012 [201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2.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年11月: 106. ISBN 978-0-691-16766-4. 
  3. (中文)遼寧西部驚現新類型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 光明網. 2012-04-05 [2012-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4. Li, Zhiheng; Zhou, Zhonghe; Clarke, Julia A.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a mobile bony tongue in flighted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PLOS ONE. 2018, 13 (6): e0198078. PMC 6010247. PMID 29924798. doi:10.1371/journal.pone.0198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