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減排林下經濟作物栽培模式技術應用案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減排林下經濟作物栽培模式技術應用案例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停止後,哈爾濱市丹清河實驗林場以實現「森林培育立場,產業興場,旅遊強場」為發展目標,重點打造以森林生態旅遊為主導優勢產業,形成以森林培育為基礎、森林旅遊[1]為龍頭、林下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及種植業、養殖業為補充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

一、應用場景

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停止後,哈爾濱市丹清河實驗林場以實現「森林培育立場,產業興場,旅遊強場」為發展目標,重點打造以森林生態旅遊為主導優勢產業,形成以森林培育為基礎、森林旅遊為龍頭、林下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及種植業、養殖業為補充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產業發展目標是重點打造森林生態旅遊、紅色抗聯旅遊、森林生態康養小鎮、巴蘭河漂流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大力開發林下大球蓋菇種植、森林雞養殖、生態採摘園、珍貴經濟苗木培育等林下經濟產業項目。 2020年通過示範引領帶動職工積極參與到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中來。丹清河實驗林場將充分發揮起直屬林場的示範推廣作用,利用森林資源優勢,進一步把森林旅遊、食用菌(大球蓋菇)、森林雞、生態採摘園等產業打造成林區接續替代產業和支柱產業。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該案例將農業剩餘物直接粉碎作為大球蓋菇栽培基料,有效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和氣體排放問題,同時節能減排,減輕大氣環境污染,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和變廢為寶,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三、技術要點

(1) 經營模式對象紅松人工林,在林下土壤中使用粉碎後的秸稈作為大球蓋菇等草腐菌栽培基料。

(2) 經營目標一是合理核算單位面積內消耗農業廢棄物的數量;二是積極探索創新種植管理經營模式、節約成本、大力提產量、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經濟收入。

(3) 大球蓋菇栽培技術大球蓋菇菌種由於在傳統的滅菌培養料內生長較慢,且其菌絲抗雜菌能力強,因此推薦採用「發酵半熟料」生產栽培種。採用發酵半熟料生產菌種,發菌速度相比熟料明顯加快,菌絲粗壯,不易感染雜菌,且滅菌環節可節省燃料成本2/3以上;開放式接種無污染,簡化接種流程,改善接種人員的操作環境,省時省力。

(4) 綜合效益分析主要技術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丹青河林場23林班9小班,選擇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與推廣對照區、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與推廣2020作業區、林下經濟資源利用與推廣2019作業區總計三個樣地。種植大球蓋菇120畝,使用秸稈總量為700t,如果直接燃燒將向大氣釋放1080t二氧化碳。這些大球蓋菇的生產,可以拉動就業60人,其中解決了40個因國有林場改革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產值26.4萬元。在改良土壤方面,2020年作業區的土壤各營養元素含量均顯著高於對照區。作業區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全鉀、速效鉀含量分別為0.52 g/kg、1381.33 mg/kg、350.67 mg/kg、1.86g/kg和372.16 mg/kg,比對照區的相應各元素含量分別提高了40.54%、52.8%、92.81%、58.97%和45.24%。因此該模式可在解決秸稈離田問題的同時,對生態農業、環境建設,循環利用資源轉變林業增長方式、拓展林農增收渠道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應用成效

經濟效益:在林下實施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大球蓋菇的實踐探索中,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種植面積120畝,總產量達到了12萬多公斤,實現收入26.4多萬元。在運行過程中,林場採取種植基地與銷售商合作經營鮮品銷售模式以及通過媒體及網絡宣傳手段,林場積極開展培育省內鮮品銷售市場,也使大球蓋菇[2]鮮品進入到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全國一線城市百姓的餐桌上,形成了穩定的銷售網絡體系,為林場今後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大球蓋菇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社會效益:達到節能減排,減少污染指數,提高環境質量,增加經濟收入,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用性推廣的目標。緩解了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增加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減輕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壓力,同時帶動就業,解決林場職工分流問題,項目可安置勞動用工60餘人(包括國有林場改革分流到企業的職工40人),對於擴大就業,促進林場和諧穩定,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分析作業區與對照區各樣地土壤元素結果表明,在土壤元素六個指標的測定中,兩個年度的作業區各營養元素指標均高於對照。2020作業區全氮、水解氮、全鉀、速效鉀和有效磷的含量均為最高總體來看,2020作業區的土壤比較肥沃,元素含量高,更適宜大球蓋菇的生長,說明對作業區施加的秸稈基質後秸稈還林的效果,已經初步表現出來。

五、適用範圍

本模式可探索出適合本區域內林下綠色食品發展新途徑,哈爾濱市乃至周邊地區開展綠色生態保護和林下經濟發展互贏模式提供示範推廣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