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禁城角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禁城角樓

中文名稱;紫禁城角樓

形狀;凸字形

做法;勾連搭

位置;紫禁城

城市;北京

占地;72萬平方米

紫禁城角樓位於北京市。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因這種屋頂上有九條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檐為一環半坡頂的腰檐,使上兩層的5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1] 由於角樓的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成為紫禁城的標誌,使人驚奇,讚嘆與敬仰。[2]

紫禁城角樓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採用木架斗拱形式結構。角樓內乾淨利落,沒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沒有樓梯樓層

角樓建在城牆上,偌大的一個建築沒用一根釘子或是其他的金屬作為支撐,它採用三種斜牽的建築屋頂,屋頂有8個股9個脊,就是說屋頂由八九七十二個脊組合而成。

翹起的檐角層層疊疊,蔚為壯觀。這一建築在我國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它們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仍然安然無損。

序言介紹

紫禁城城牆四角各有一座造型非常奇特的角樓,有軍事瞭望之用設計亦十分精巧,共有3層屋檐9梁18柱28個翼角72脊。角樓坐落於厚城牆之上四周圍以漢白玉石欄杆,台基樓梯分上下兩層。

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梁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梁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並認為老人就是魯班師傅下凡指點。

後來明朝滅亡時李自成焚毀故宮,但是角樓並未被毀。

地理位置

北京紫禁城。

自然氣候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2007年為例,全年平均氣溫14.0℃(北京市氣象局)。1月-7至-4℃,7月25至26℃。極端最低-27.4℃,極端最高42℃以上。全年無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旅遊景區

北京紫禁城角樓,輪廓優美,造型秀麗,尤其從碧波蕩漾的水中觀賞其倒影,頗有仙宮樓閣的景象。

紫禁城角樓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歐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龐殿組合而成,因這種屋頂上有九條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檐為一環半坡頂的腰檐,使上兩層的5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由於角樓的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成為紫禁城的標誌,使人驚奇,讚嘆與敬仰。[3]         

旅遊指南

交通信息

公交:

1、2、4、5、8、10、20、52、22、120、728、802天安門西或天安門東下車

地鐵(天安門東站、天安門西站):

9、17、22、44、48、59、66、110、126、301、646、673、692、729、803、808、901、特4、特7、BRT1前門下車或101、103、109、685、814、846路故宮下車,60路東華門下車

自駕:

東城區駕車前往 故宮博物院 的路線 1. 從育群胡同向西方向,前往南陽胡同 450 米 2. 在大佛寺東街向左轉 150 米 3. 在大佛寺東街南口稍微向右轉,進入美術館東街 350 米 4. 在1路口向右轉,朝五四大街行進 400 米 5. 在五四大街口::北河沿大街口::沙灘向左轉,進入北河沿大街 5 米 6. 在1路口向右轉,朝五四大街行進 350 米 7. 在北池子大街北口處,繼續前行,上景山前街 500 米即到。

美食信息

王府井小吃街是北京及各地名優風味小吃的薈萃之苑。它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設施齊全、全天經營。街內除風味小吃以外,還有專門售賣、製作民間工藝品、民俗用品的舊式攤位,不少流傳於民間的工藝品將在這裡展現,一些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會在這裡展示他們的絕活兒。街內有店鋪、攤位各自懸持酒旗、招牌,叫賣喝彩,交映成趣。街內還搭有戲台,戲曲雜耍,京腔京韻,更顯這條街傳統文化的特色,可謂「街中樓百態,景中情萬端」。

代表性美食:北京烤鴨

烤鴨是北京獨特的名菜,譽滿中外。烤鴨歷史悠久,早在1500年以前中國南北朝已有「炙鴨」。元朝天曆年間(公元1330年)的御膳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列入了席上珍品"燒鴨子",便是今日的烤鴨。吃烤鴨是有講究的:先把一張薄餅放在手上,夾上幾片烤鴨,蘸上甜麵醬,再加上幾根蔥白,然後把薄餅捲起來吃,油而不膩,酥脆爽口。 在正式吃烤鴨之前,聰明的廚師還把鴨的腰、心、肝、掌、翅、蛋做成各種冷盆,或烹製椒鹽炸鴨心、炸鴨舌、炸鴨腰等熟菜。即使是鴨骨也可熬湯喝,味道鮮美。一個高級廚師可用鴨身上之物加工成80多種冷熱菜餚,組成別有風味的「全鴨席」。

「六必居」醬菜

六必居」醬菜前門外有一條胡同叫糧食店街,臨街有一家店鋪,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這就是已有四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六必居醬園。 據史料記載,六必居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最初,這裡是一家酒店,為保證酒味醇香甘美,這家作坊曾制訂了六條操作規則:黍稻必齊,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相傳,鋪面門前懸掛的金字匾額系嘉靖年間十分得寵的武英殿大學士嚴嵩所書。嚴蒿雖然是一個奸佞之徒,但其書法卻頗見功底。加上他當時身為宰相權勢顯赫,那時候確實給「六必居」增色不少。後來,這家酒肆改行成為醬菜園,名聲更振。「六必」的嚴格精神和傳統,卻一代一代繼承沿襲下來。比如:它那裡製作醬菜,選菜講究產地、講究規格、講究時節。 老秧瓜必要「七寸白」的成熟;黃瓜必要「頂花帶刺」二兩(舊秤)一條;芥菜頭必要「兩道門」的均勻個;糖蒜選料必要夏至前三天採收進廠,每頭四至五六瓣。這裡制醬,每年春節一過去時就把黃豆蒸熟發酵,製成「黃子」,然後曬乾碾碎人缸,直到「處暑」才能起缸。解放以後,隨着北京蔬菜類的增多、產量增加、醬菜製作技術提高,六必居醬菜的品種和產量也大大增加。目前,那晶紅透亮、又香又脆、色味俱佳的六必居醬菜,在全市各大菜市場都可買到。不少傳統名牌醬菜,還製成罐頭,遠銷國外。

歷史文化

角樓的傳說

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麼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宮。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

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麼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閒遛去了。 走着走着,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着、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着,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着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裡的一座樓閣一樣,裡頭裝着幾隻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着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着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裡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着?」

木匠笑着說:「大家睡不着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着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着眼睛看着,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麼?」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伙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

相關視頻

紫禁城角樓玲瓏多姿、絢麗多彩,紫禁城風起雲湧、漸行漸遠

2020年《故宮日曆》,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