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39年2月23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比爾特摩碗酒店舉行,主持人是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
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藝人或藝術家 | |
代表作品 |
《浮生若夢》 《《孤兒樂園》 《紅衫淚痕》 《香姝寶馬》 《賣花女》 《浮生若夢 《孤兒樂園》 |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 |
---|---|
時間 | 1939年2月23日 |
地點 | 美國加州洛杉磯,比爾特摩碗酒店 |
主持人 | 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 |
最佳影片 | 《浮生若夢》 |
最佳導演 | 弗蘭克·卡普拉 |
最佳男主角 | 史賓塞·屈塞 |
最佳女主角 | 蓓蒂·戴維絲 |
最佳男配角 | 沃爾特·布倫南 |
最佳女配角 | 費伊·貝恩特 |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名單 |
---|---|
最佳影片 | 《浮生若夢》 |
最佳男主角 | 斯賓塞·屈塞《孤兒樂園》 |
最佳女主角 | 貝蒂·戴維斯《紅衫淚痕》 |
最佳男配角 | 沃爾特·布倫南《香姝寶馬》 |
最佳女配角 | 費伊·貝恩特《紅衫淚痕》 |
最佳導演 | 弗蘭克·卡普拉《浮生若夢》 |
最佳原著劇本 | 埃莉諾·格里芬、多爾·沙里《孤兒樂園》 |
最佳改編劇本 | 伊恩·達爾林普爾、塞西爾·劉易斯、威·利普斯科姆《賣花女》 |
最佳潤色 | 喬治·蕭伯納《賣花女》 |
最佳攝影 | 約瑟夫·魯頓伯格《翠堤春曉》 |
最佳藝術指導 | 拉爾·韋爾《羅賓漢》 |
最佳音響 | 湯默斯·莫爾頓《牛郎織女》(《牧童與貴婦》) |
最佳剪輯 | 拉爾夫·道森《羅賓漢》 |
最佳音樂(歌曲) | "相思曲"《1938年播音大會》插曲,拉爾夫·賴恩格,利奧·羅賓 |
最佳音樂(配樂) | 艾爾弗雷德·紐曼《樂府滄桑》 |
最佳音樂(作曲) | 埃里奇·沃爾夫岡·科恩戈爾德《羅賓漢》 |
最佳動畫短片 | 《公牛費迪南》(製作人:華爾特·迪斯尼) |
最佳短片(一本) | 《母親們會活着》(米高梅電影公司) |
最佳短片(二本) | 《獨立宣言》(華納兄北電影公司) |
特別獎 | 授予出色扮演兒童角色的狄娜·竇萍,米凱·隆
授予製作一部描寫美國人民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早期活動的短片《獨立宣言》的哈里·M·華納 授予製作《白雪公主》的華爾特·迪斯尼 授予在特技攝影和音響效果方面有出色成就的《北海之予》 授予對研製彩色電影有傑出貢獻的小亞瑟·鮑爾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 製片家哈爾·沃爾斯 |
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無)
二等獎(無) 三等獎(獎狀) 授予改進錄音技術的約翰·埃爾培格和雷電華製片廠錄音部 授予改進背景放映法的拜倫·哈斯金和華納兄弟製片廠特技部 |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浮生若夢》
劇情簡介
《浮生若夢》[2]大軍火商卡比(愛德華·阿諾德飾)為了賺取更多的錢,決定在某住宅區購置一片地產,興建廠房。這件事將破壞周圍居民生活的安寧,因此遭到萬達霍夫家族的強烈反對。萬達霍夫家族人口眾多,脾氣古怪,個個性格迥異不同。馬丁·萬達霍夫(萊昂納爾·巴里摩爾飾)思想頑固,主張拒付聯邦稅收;其女兒貝尼(斯普林·白靈頓飾)喜歡冒充小說家,跟丈夫在地下室里玩弄焰火;孫女艾麗(安·米勒飾)熱衷芭蕾,連家裡也成了舞場,不停地跳;艾麗的丈夫只知道演奏木琴。唯有萬達霍夫的次女愛麗絲(琪恩·亞瑟飾)最正經,她擔任卡比公司里的秘書,跟卡比的兒子、副經理托尼(詹姆斯·史都華飾)相好,感情甚深。有一天,托尼訪問萬達霍夫家,一進門,卻見男女老少跳跳蹦蹦,載歌載舞,不覺大吃一驚。但他漸漸被萬達霍夫一家快樂的氣氛所感染,興致勃勃地跟隨他們一起歡鬧。接着,這也影響了他的父親。卡比學會了吹笛作樂,而且處事態度發生變化,放棄了原先的打算,最後成為一位慈善家 。
最佳導演
弗蘭克·卡普拉[3](Frank Capra),1897年5月18日出生於意大利,被稱為"好萊塢最偉大的意大利人"。雖然出生在意大利,卡普拉卻應該算是地道的美國導演。他的作品充滿了樂觀、積極的態度,始終堅守着理想和道德準則。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成為經典好萊塢時期最成功的導演之一,是"美國夢"的傑出代表。卡普拉一生共拍攝53部電影,6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獲獎三次。 獲國家影評人協會票選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併入圍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劇本、男配角(兩位)、音效、配樂、室內裝飾等11項金像獎提名,但僅有Lewis R. Foster的原著故事奪魁。
主要成就
6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 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三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代表作品
《一夜風流》 ===早期經歷=== 6歲時全家赴美,定居於洛杉機。家境貧寒。父親靠摘柑橘謀生,養活七個孩子,卡普拉年紀最小。讀書是他的夢想。他沿街賣報,在下等酒吧里彈琴,到處打零工,自己掙錢交學費。讀完小學和中學,又不顧家庭的反對,半工半讀念完大學,成為化學工程師。1917年,一戰。20歲應徵入伍擔任教官,為炮兵開 數學課。接近戰爭尾聲,他曾在約翰·福特的一部電影中擔任臨時演員。1921年,進入電影圈。為舊金山一家小公司拍攝只有一本的廉價影片。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當學徒,並擔任過道具員、剪輯師、助理導演和噱頭作者等職務。1924年,卡普拉開始為著名喜劇演員哈里蘭登(Harry Langdon)的影片編寫笑料,並被蘭登看中,蘭登後來指定卡普拉來執導1926年的The Strong Man,影片成為當年的熱門。使他決定朝喜劇片方向發展。
演藝經歷
1927-1933年,走向成熟。1927年是卡普拉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他正式簽約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老闆哈里·柯恩以1000美元的報酬聘他作導演。1928年拍攝了該公司的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Submarine。1927-1933年,卡普拉為該公司拍攝了《這麼一回事》(That Certain Thing ,1928年)、《道諾萬事件》(The Donovan Affair ,1929年)、《飛》(Flight,1929年)、《風雨無阻》、《閒花淚》、《征空史》、《金髮女郎》(Platinum Blonde,1931年 )、《神女》(The Miracle Woman,1931年)、《苦纏綿》、《黃金潮》、《閻將軍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 ,1933年)等12部影片。1933年30萬美元投資的《一日貴婦》首次得到奧斯卡的關注,獲最佳導演獎提名。這個時期卡普拉的電影劇本,基本都是Robert Riskin編劇,在美國影壇上造成了編劇Robert Riskin-導演卡普拉最佳搭檔的黃金時代。
1934年,"一夜"成名。卡普拉憑藉《一夜風流》的成功在好萊塢奠定了自己大牌導演的地位,開創了浪漫喜劇的新類型,並獲得五個奧斯卡獎。繼《一夜風流》之後,《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 ,1936年)和《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1938年)又使他3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消失在地平線》(Lost Horizon ,1937年)、《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和《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年)等作品也都曾獲奧斯卡提名。尤其是《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年)獲得十一個奧斯卡獎提名。 1936年開始,卡普拉成立了自己的製作公司Frank Capra Productions;1939年離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二戰時期,美國最著名的戰爭宣傳紀錄片。馬歇爾將軍親自委任卡普拉拍攝一部能夠激勵美國青年參軍的大型紀錄影片-- 《我們為何而戰》(7集大型系列紀錄電影)。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收到了顯著效果。《我們為何而戰》的內容涉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傳統,影像也來自許多國家,猶如一部現代史縮影。《英國戰役》根據丘吉爾的命令在英國廣泛放映,《俄國戰役》則根據斯大林的命令在蘇聯各地放映。 戰後,趨於沉寂。1946年,與Sam Briskin 、威廉·惠勒和喬治·史蒂文斯成立自由影業(Liberty Films)。1946年《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年)獲得五個奧斯卡獎提名,男主角詹姆斯·斯圖爾特稱此片為其至愛。此後創作逐漸趨於沉寂,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聯邦一日》(State of the Union, 1948年)、《合家歡》(A Hole in the Head ,1959年)、《錦囊妙計》(Pocketful of Miracles,1961年)等片。 1971年,卡普拉出版了自傳《弗蘭克·卡普拉,片名前的名字》(The Name Above The Title)。
1991年9月3日,高齡94歲的弗蘭克因心臟病在夢鄉中永辭人世。
卡普拉被稱為銀幕上的歐·亨利,他的電影幾乎都是喜劇,內容大都是描寫小城鎮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主人公往往性格古 怪,故稱為"怪人喜劇";其情節結構、性格刻畫與對白都經過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安排,注重情調和細節,故又稱"精緻喜劇";卡普拉反對拜金主義,他信奉教 義"愛你的鄰居",通過電影表達不同階級的人們完全可以平等相處,他的喜劇充滿豐富的生活素材,接觸到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尖銳的社會問題,他洞悉美國普通 人的生活,又能及時地結合時尚(比如《一夜風流》中設置的汽車旅行和旅人營地都是當時美國的最新事物),故又有"社會喜劇"之稱。看卡普拉的影片,故事一開始往往像個輕鬆的鬧劇,但是隨着故事的展開,觀眾會從喜劇中看出非同反響的意義來。
導演手法
可能是受傳統喜劇電影創作的影響,卡普拉擅長在導演現場即興創作,包括臨時改劇本、激發演員的即興表演等。在《一夜風流》、《史密斯先生在華盛頓》、《浮生若夢》等 影片中,即興創作為影片增添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亮點。==價值觀== "奇蹟"是卡普拉電影的母題,他的所有電影幾乎都在向觀眾講述各種奇蹟:戰亂中的香格里拉、富人愛上窮人、身份低微的人成為國會議 員、倒霉蛋一夜之間一切的夢想成真……其實這個母題的本質是"美國夢",卡普拉始終保持着對忠誠、理想主義、社會責任感等美國傳統品格的歌頌。
最佳男主角
斯賓塞·屈塞[4](Spencer Tracy,1900年4月5日—1967年6月10日),出生於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美國電影演員。 因其表演以含蓄自然著稱,被譽為「演員中的演員」。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連莊的影帝。他和凱瑟琳·赫本是好萊塢最有名的銀幕情侶,共同出演過9部電影。他們也是生活伴侶,但從未結婚,因屈塞已有妻子,礙於宗教不能離婚,赫本一直默默在他身後陪伴,直至他過世。1967年卒於洛杉磯。 代表作品怒海餘生 孤兒樂園 猜猜誰來吃晚餐
早期經歷
斯賓塞·屈塞,1900年4月5日出生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斯賓塞有一個年長四歲的哥哥卡羅爾。父親叫約翰·屈塞有愛爾蘭血統,是一個卡車公司銷售經理,母親叫卡麗·布朗有美國血統 。斯賓塞的童年經常曠課、打架,還曾兩次離家出走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與同學Pat O』Brien離開就讀的馬奎特學院加入了海軍。直到戰爭結束時,斯賓塞在弗吉尼亞諾福克海軍港服役,退役後進入Ripon大學學習,因為在舞台劇中主演十分成功所以決定從事表演事業 。 1923年,兩人同時獲得了影片《R.U.R》中兩個沒有台詞機器人角色此期間斯賓塞為了謀生做過旅館服務生、門衛和售貨員。 1931年,屈塞一家人搬到了好萊塢。著名導演約翰·福特看過1932年影片《The Last Mile》中精彩表演後為福克斯與簽下了片約,三年間共拍了16部影片。 1935年,與米高梅簽下合約。此後憑藉1937年和次年《怒海餘生》和《孤兒樂園》成為接連兩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第一人。 此外因為《火燒舊金山》、《岳父大人》、《黑岩喋血記》、《老人與海》、《天下父母心》和《猜猜誰來吃晚餐》七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30年代,斯賓塞·屈塞與洛麗泰·揚傳出短暫緋聞。 1942年,與凱瑟琳·赫本開始了長達一生愛戀。因為他是天主教徒所以不能與妻子離婚,儘管他們已經分居。 1967年,在拍完《猜猜誰來吃晚餐》,後幾周因為心臟病發去世。 1963年以來,屈塞經常身體不好,當時他在赫本的家鄉特蘭卡斯海灘因肺水腫而昏倒 。1965年,屈塞在做了前列腺手術後病危 。
個人生活
凱瑟琳·赫本
於好萊塢影后凱瑟琳·赫本在走完96個春秋的漫長人生後,於2003年7月2日在家中仙逝。 凱瑟琳一生演了40 部電影,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並4度摘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的個人生活也與電影故事一樣頗富戲劇性,她與斯賓塞·屈塞纏綿相愛了26年,但這對有情人最終也沒有成為眷屬。有人說這是凱瑟琳人生中的一大憾事,但這個」傻大個」女人卻說:「我從來就沒想過要嫁給他。」
短暫的婚姻
凱瑟琳於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東海岸康涅狄格州霍頓一個富有的家庭,其父親是當地一位知名的醫生。 1932年開始從影至80年代,她曾與好萊塢的許多個男影星當過搭檔,但與屈賽的合作時間最長,也最默契,可謂珠聯璧合,渾然天成。在銀幕上,他們堪稱天造地設的一對;在生活中,他們是情深意篤的戀人。 凱瑟琳一生中只有一次短暫的婚姻。1928年,她曾與一位名叫勒德格·史密斯的保險經紀人結婚,因他長期在法國的格勒布爾讀書,這樁婚姻只維持了幾年,二人就勞燕分飛。凱瑟琳曾對人說,她一直把自己視為沒有結婚的女人,「我根本沒有嘗過新娘的滋味」。 1942年,她與斯賓塞·屈塞在合作演出電影《而立之年的女人》中結識,後來又一起演過9部電影。屈賽是她一生中最愛的男人。儘管他們的愛情遇到數不清的障礙,但兩人都想辦法跨越過去。屈賽瘋狂地愛着凱瑟琳,他曾這樣形容她:「她雖然身上沒什麼肉,但總是該凸的凸,該凹的凹,這不是上上之選嗎?」凱瑟琳對屈賽的愛也很熾烈,她對屈賽的評價是:「屈賽是男人中的佼佼者,我有幸與他保持20多年的完美關係,他就像一塊磐石一樣堅韌,給人以保護,我從來未對與他之間的關係後悔過。」
一對奇特的戀人
凱瑟琳是個細高個姑娘,高高的顴頰,俊秀的面龐,白嫩的肌膚,濃密的頭髮。她固有的個性是倔強、率直、外露,有時還有點自負和易怒,這是她的優點,同時也是她的缺點。她從不與世俗好萊塢的虛榮、浮華隨波逐流。她還是個剛強的女權主義演員,主張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她曾大膽公開地穿短褲,為婦女擺脫緊身衣的束縛作出榜樣。無論扮演富有、傲慢的美國少女,還是男子裝束的女人、離了婚的妻子、性格乖戾的老處女、抑或風燭殘年的老嫗……她的銀幕形象總是堅強自信、敢講真話的女性。正因為這種大膽潑辣的性格,她曾遭受保守主義者的猛烈攻擊,他們甚至把她演的電影貶得一無是處。 與凱瑟琳相比,斯賓塞則顯得沉穩和老練。他不僅有不凡的風度和氣質,而且胸懷寬廣、慷慨和大度。他的這種性格正好彌補了凱瑟琳的不足。他們在攝影棚是搭檔,在平常生活中是情侶。在攝影棚里拍攝鏡頭時,斯賓塞總是本能地做到一次就成功,而凱瑟琳更喜歡反覆多次。他們合作的9部電影的導演都是喬治·庫克,此人是個同性戀者,對凱瑟琳的脾氣,他都能夠理解和包容。 這對情侶為避人耳目,在公開場合下,他們總是相敬如賓,從未表示親昵過,二人也從未互贈過禮物。然而,無論是在銀幕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對「情人冤家」總是爭爭吵吵,卻又分不開來 。而實際上,他們卻是一對絕對美好的戀人。個性倔強的凱瑟琳只有在屈賽面前才有所收斂,改掉自己的一切壞脾氣,變成一個溫順的女人。「如果我們之間需要協調,我會改變自己去適應他。」她曾這樣對人說。 《追憶凱瑟琳》的書中記載,凱瑟琳與屈塞在比華利山旅館中「惡魔般的一夜」,他當時可能喝醉了酒,他用手背打她的臉,尊嚴使她第二天醒來後對此事緘口不言。與其說她在乎自己的尊嚴,倒不如說她竭力想維護他,所以才獨自咽下了這口氣。她雖然在內心原諒了他,但卻永遠忘不了這次不愉快的經歷。但是,凱瑟琳並不不想離開他,她說:「我愛他,我想跟他在一起。如果我一氣之下走了,我們都會感到很痛苦的。」
死在情人的懷裡
當凱瑟琳與屈賽相遇的時候,他早已在1923年與路易絲結了婚,並且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大孩子叫薩西,第二個孩子叫約翰。而約翰一生下來就是聾子。屈賽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與路易絲舉行過宗教婚禮,他不能做背叛自己結髮妻子的事。拋棄妻子和殘疾兒子去與另外一個女人結婚,他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他會有深深的負罪感。因而,儘管他深深地愛着凱瑟琳,並且很早就與妻子分居,但他永遠也不會做離婚的事。凱瑟琳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以從來也不對屈賽提出這種過分要求,也不在他面前流露因他拒絕離婚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和痛苦。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她眼睜睜地望着屈賽回到妻兒那裡,心裡的滋味可想而知。但她從來不阻攔他回去,只好把苦水藏在肚子裡,並想法填滿自己空閒的時間。屈賽疼愛孩子,維繫這個家庭,但對愛情的渴求同樣煎熬着他的靈魂,只有在演戲和酗酒中才能解脫……不論是凱瑟琳,還是屈賽,他們都把自己看成是上等人,在感情問題上都表現出應有的克制。 時間長了,凱瑟琳與路易絲都愛着屈賽,她們不僅經常通電話,說些噓寒問暖的話,還共同關心她們生命中的男人。1967年,屈賽患了心臟病,導演本來拒絕再讓他演電影,擔心拍攝不完他會去世,但由於《猜猜誰來吃晚餐》這個電影劇本是凱瑟琳請人寫的,她是不會與另外一個男演員當搭檔的,她終於說服導演起用了屈賽,並以自己多年的積蓄為此交了保險金。屈賽在演完電影兩周後因心臟病發作而終。由於當時屈賽正遭受病痛的折磨,凱瑟琳始終不願過這部影片。在他逝世前的日子裡,只有凱瑟琳陪伴這個孤寂、飽受靈魂摧殘的老人。屈賽是在情人的懷裡閉上眼睛的。他在遺囑中說,他將所有遺產都留給妻子和孩子,而給凱瑟琳留下的,只是那些美好的回憶。屈賽被安葬在格倫代夫公墓,凱瑟琳沒有去參加他的葬禮。屈賽死後,路易絲髮起成立一個救助聾啞兒童的機構,凱瑟琳不僅慷慨解囊相助,她還成了路易絲最親近的朋友。1987年,87歲的屈賽遺孀—路易絲也離開了人間,被埋葬在屈賽的身旁。凱瑟琳聽到這個消息,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
最佳女主角
貝蒂·戴維斯(英語:Bette Davis,1908年4月5日-1989年10月6日),原名露絲·伊莉莎白·戴維斯(英語:Ruth Elizabeth Davis),美國電影、電視和戲劇女演員,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Bette Davis經常被稱為「美國銀幕的第一夫人」,他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屏幕女主角。她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行業中的解放女性。她被稱為扮演各種困難和強大角色的女演員,因此她在大銀幕上為女性樹立了新標準。獨立的屏幕外,她與工作室大人物的戰鬥是傳奇。憑藉六十年的職業生涯,電影史上很少有人能夠與她的長壽和吸引力相媲美。
貝蒂戴維斯於1908年4月5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洛厄爾,出生於露絲戴維斯。就在她十歲生日之前,貝蒂的父親哈洛離開了這個家庭。雖然她的錢很少,但她的母親魯西卻把貝蒂和她的妹妹送到了寄宿學校。畢業庫欣學院後,貝蒂就讀於約翰默里安德森的戲劇學院。從庫欣學院畢業後,她被拒絕入讀Eva Le Gallienne的曼哈頓市民劇目。她就讀於John Murray Anderson的Dramatic School,並且是明星學生。她曾在百老匯外戲劇「地球之間」(1923年),並於1929年在百老匯首演時出現在「破碎的菜餚」中。她還出現在「Solid South」中。 1929年,她在「Broken Dishes」中首次亮相百老匯。她還在「Solid South」中擔任角色。[5]
1930年,她移居好萊塢,為環球影業進行屏幕測試。1930年末,她被環球影業公司聘用,在那裡拍攝了她的第一部電影,名為Way Back Home(1931)。當她到達好萊塢時,前往她的火車的工作室代表離開了,因為他找不到一個看起來像電影明星的人。環球影業公司的一位官員抱怨她「與Slim Summerville一樣具有性吸引力」,而她在The Bad Sister(1931年)中的表現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之後的六部小電影,Bette與環球影業的合約未續約。她想回百老匯,但華納兄弟的電話很快就改變了主意。1932年,她與華納兄弟公司簽訂了一份為期七年的合同。電影「扮演上帝的人」(1932年)讓貝蒂登上了成為明星的道路。當她被帶到RKO擔任Mildred在「人類束縛」(1934年)中的角色時,她是一個粉碎,這是她第一次廣受好評的熱門歌曲。她在「危險」(1935年)中的角色導致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成為第一位贏得夢寐以求的華納兄弟女演員。
儘管她取得了成功,華納兄弟繼續為Bette提供不滿意的角色。1936年,她前往英格蘭拍照,挑戰了工作室。傑克華納起訴她,她被迫履行合同。然而,在她回來後,Bette獲得了一份新的合同和更好的角色。1939年,貝蒂因「耶洗別」(1938年)獲得第二屆奧斯卡獎。她還連續五年獲得奧斯卡提名。
雖然她因難以合作而贏得聲譽,但Bette為女性樹立了新的先例。到1942年,她是美國收入最高的女性。Bette通過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通過洛杉磯的士兵組織好萊塢食堂而為戰爭做出了貢獻。受到紐約Stage Walk Canteen的啟發,Bette將曾經被遺棄的夜總會變成了一個鼓舞人心的娛樂設施。「我生命中的成就很少,我為此感到由衷的自豪。好萊塢食堂就是其中之一,「貝蒂後來評論道。1980年,她因運營好萊塢食堂而被授予國防部最高平民獎傑出平民服務獎章。
Bette在「All About Eve」(1950年)中飾演Margo Channing,並以第八屆奧斯卡獎提名獲得了咆哮。她的職業生涯在1962年再次復蘇,「嬰兒珍妮發生了什麼事?」不久之後,貝蒂開始了她作為恐怖專家的第二職業生涯,並繼續歡迎電視露面的新機會。1987年,貝蒂在「八月的鯨魚」中飾演一名盲人女子,由莉蓮吉什共同主演。
戴維斯的個人生活和她的表演一樣戲劇化。她結了四次婚。她和她的第三任丈夫威廉格蘭特雪莉有一個女兒BD。她收養了兩個孩子,瑪戈特和邁克爾,與她的第四任丈夫加里梅里爾結婚。
在20世紀40年代,她製作了幾部成功的電影,包括The Letter(1940),The Little Foxes(1941),現在,Voyager(1942),關注萊茵河(1943年)和 The Corn Is Green(1945年),但她的職業生涯在這個十年結束時開始動搖。1949年,她與華納兄弟公司斷絕了18年的合作關係,並以百老匯歌劇女主角瑪戈·錢寧的演奏藝術表現出了幾次壯觀的複出中的第一次。所有關於夏娃(1950)。雖然她在60年代初期被重新註銷,但她憑藉 Grand Guignol經典重新煥發了她的職業生涯珍妮發生了什麼事?(1962年)。1977年,她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的女性。兩年後,她因製作電視電影「陌生人:母女的故事」(1979年)而獲得了艾美獎。她在最後十年遭受了毀滅性的健康問題,但她一直工作到她去世前一年。[6]
職業生涯總共超過100部電影,貝蒂改變了好萊塢看待女演員的方式。1977年,她是第一位獲得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的女性。她也是第一位擔任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的女性。在75歲時,Bette因乳腺癌進行了乳房切除術。九天後,她中風了。儘管她的健康狀況不佳,但她還是繼續行動直到她去世。Bette於1989年10月6日在法國塞納河畔訥伊逝世。
Bette的兒子Michael Merrill和Bette的私人助理Kathryn Sermak現在是她遺產的遺囑執行人。在她的記憶中,他們創建了貝蒂戴維斯基金會,為有前途的年輕演員和女演員提供經濟援助。梅麗爾斯特里普於1998年在波士頓大學獲得了第一屆貝蒂戴維斯終身成就獎。[7]
作品集
金像獎盃-小金人
頒獎會場
好萊塢的柯達劇院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永久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