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們為何而戰

(重新導向自 《我们为何而战》)

我們為何而戰》的這套紀錄片,是美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作的。開始時的目的在於讓美軍知道美國為何參戰,到後來,索性向美國民眾公開,以爭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場戰爭[1]

《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戰爭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年)、《納粹的進攻》(Nazis Strike,1942年)、《瓜分與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年)、《英國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年)、《俄國戰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年)、《中國戰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年)、《戰爭迫近美國》(War Comes to America,1945年)和《認識你的敵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Japan1945年)。

目錄

影片信息

好萊塢電影大師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國實現自己夢想的成功者。20世紀初,他從意大利到美國,一部《一夜風流》使他登上了奧斯卡的夢想之顛。二戰時期,他息影從戎,馬歇爾將軍親自委任他拍攝一部能夠激勵美國青年參軍的大型紀錄影片[2]。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製作出了7集大型系列紀錄電影《我們為何而戰》。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的決戰」來形容戰爭,把美國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為「光明世界」的代表,國會山、石碑等鏡頭被賦予國家意義,用以為「美國精神」大唱頌歌。《我們為何而戰》表達了他對民主制的一種牧歌式的自信。直到越戰開始,這種至高無上的「山巔之國」信仰才逐漸被打落塵埃。  

珍珠港事件發生幾個星期之後,好萊塢電影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國國防部參謀長馬歇爾元帥的辦公室里,此時的卡普拉已經換上嶄新的軍裝,搖身變成了一名少校。元帥向他說明召見他的用意:美國軍隊中平民與職業軍人之間的人數比例即將達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軍和日軍都堅信,這樣的美國青年要進行現代戰爭未免過於軟弱。然而馬歇爾卻認為,如果向這些年輕人說明為什麼他們要穿上軍裝,他們就可能像猛虎一樣地投入戰鬥。馬歇爾元帥說:「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訂一項計劃,要攝製一部我國歷史上首創的系列片,以便用紀錄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實根據的知識,並藉此向我們的陸軍士兵們說明,我們為什麼要戰鬥,我們為之戰鬥的主義是什麼。」問題是卡普拉沒有製作紀錄片的經驗,他對馬歇爾直言:「馬歇爾元帥,我向您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搞過一部紀錄片。實際上,我也沒有在製作這種影片的人身旁呆過。」元帥點撥他說:「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現在也沒有當過參謀長呀!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子彈打穿大腿的經驗呀!直到一年以前還沒有看見過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揮着軍艦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對不起,閣下,我就去製作迄今為止還不曾有過的大規模的紀錄片。」

經過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來源各異的影片,據以製作了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戰爭前奏曲》(Prelude to War ;1942年)、《納粹的進攻》(Nazis Strike ;1942年)、《瓜分與侵略》(Divide and Conquer ;1943年)、《英國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 ;1943年)、《俄國戰役》(The Battle of Russia ;1943年)、《中國戰役》(The Battle of China ;1944年)、《戰爭迫近美國》(War Comes to America ;1945)和《認識你的敵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Japan ;1945年)。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

1944年,《我們為何而戰》系列片被授予紐約影評獎的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雖然該系列 最初是專門為士兵拍攝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眾公映了。而且美國的盟友,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當時的蘇聯政府也請求美國提供該系列電影的膠片 。

視頻

我們為何而戰 相關視頻

我們為何而戰第1集:戰爭序曲
(高清版)我們為何而戰第3集歐洲分化與征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