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笠原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笠原朱雀照片來自


笠原朱雀(Chaunoproctus ferreorostris)已滅絕動物,一種朱雀屬鳥類。大多是單獨個體或成雙的出入。由於牠們不怎麼飛行,故主要是在地上吃果實,很少會飛上樹梢採食。笠原朱雀大多分布在小笠原群島的父島。雖然有指在母島發現牠們,但差不多肯定是錯誤,另外亦有指在兄島及弟島。直至目前只有幾個標本被採集。現今的圖畫之間出現一些分別,但究竟是季節性的差別,還是不同的亞種物種,仍未有定案。

雄鳥額、頭頂、枕深朱紅色或深洋紅色,後頸、背、肩暗褐或橄欖褐色、具不明顯的暗褐色羽干紋和沾染有深朱紅色或紅色,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紅色或深紅色。尾羽黑褐色,羽緣沾棕紅色。兩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具寬的洋紅色羽緣,飛羽外翈具窄的土紅色羽緣。眼先暗褐色,有時微染白色,耳羽褐色而雜有粉紅色。兩頰、頦、喉和上胸朱紅或洋紅色,下胸至腹和兩脅逐漸轉淡,呈淡洋紅色或淡紅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微沽粉紅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


滅絕

笠原朱雀是Frederick William Beechey至太平洋旅程時發現,於1827年在父島採集到兩個標本。1828年亦發現了幾個標本,但卻只紀錄在小笠原群島發現。據兩個遇難水手的報告,小笠原群島是捕鯨船的中途站,而殖民是在1830年開始。於1854年,當約翰·羅傑斯(John Rodgers)等人的研究船隊集結在父島時,史蒂波生(William Stimpson)沒有發現笠原朱雀。只發現了一些於1828年已存在的大家鼠、野生山羊綿羊等。笠原朱雀也許如啟利氏地鶇般,可能於1830年因棲息地消失及被入侵物種掠食而滅絕。

有指在母島發現笠原朱雀,但在1853年,馬修·佩里(Matthew Perry)第一次到日本時卻未提及牠們,這顯示有關在母島出現的說法是不正確或是誤解。另外,笠原朱雀不動的習性很難令人相信牠們會在父島以外的地方出現。[1]


繁殖期

5-7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分散成對,雄鳥站在小樹或灌木頂枝上鳴叫,並不時地在上下樹枝間跳躍飛翔,或從一棵樹飛到鄰近的另一棵樹上,雌鳥飛來站在雄鳥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進行。營巢於薔薇等有刺灌木叢中和小樹枝權上。距地高0.5-1米,較隱蔽。巢呈杯狀,結構較鬆散,用枯草莖、草葉和鬚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鬚根和少量獸毛。

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鳴唱和警戒。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淡藍綠色、被有褐色斑點,也有的被有黑色或紫黑色斑點。孵卵完全由雌鳥承擔,雄鳥在雌鳥孵卵期間尋食餵雌鳥,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5-17天的餵養,幼鳥則可離巢。


習性

[[中國==主要為留鳥,部分冬候鳥和旅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呈幾隻至十餘只的小群活動和覓食。性活潑,頻繁地在樹木或灌叢間飛來飛去,飛行時兩翅扇迅速,多呈波浪式前進,有時亦見停息在樹梢或灌木枝頭。很少鳴叫,但繁殖期間雄鳥常於早晚站在灌木枝頭鳴叫鳴聲悅耳。

主要以果實、種子、花序、芽苞、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春季為白樺嫩葉、楊樹葉芽、榆樹花序;夏季以鞘翅目昆蟲為主;秋季則以漿果和各種種子及昆蟲為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