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間飛網收口的雙驅並置收線裝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空間飛網收口的雙驅並置收線裝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68年2月20日。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研究院已抓總研製並成功發射了300餘顆航天器,實現200餘顆航天器在軌運行,研製的航天器覆蓋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導航定位[1]、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系列航天器,實現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發展。研究院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任務,為實現我國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院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將航天新技術成果推廣到國民經濟多個領域。聚焦衛星應用、智能裝備、空間生物三大優勢業務板塊,打造了中國衛星、康拓紅外、航天生物三大業務發展主體平台,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重點區域為主的區域布局。

簡介

研究院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後與俄羅斯、法國、巴西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宇航公司及空間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2004年實現了首顆商業衛星出口合同簽署。截至2020年底,已向國際用戶交付了20顆商業衛星,出口產品覆蓋通信衛星、遙感衛星[2]、衛星應用、航天器研製基礎設施、宇航單機部組件和宇航元器件等。

研究院打造了北京、天津、懷來、西安、蘭州、煙臺、深圳、內蒙古、杭州等產業基地,擁有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分系統研製生產、系統集成、總裝測試、環境試驗、地面設備製造及衛星應用、服務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製生產體系。研究院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1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5人,全國技術能手40人,高級以上職稱人員7200餘人。研究院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4項,其中特等獎9項;授權專利7700餘件,榮獲中國專利金獎3項;省部級獎3000餘項。研究院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二、技術要點

(解決的技術難題、技術指標等)

空間飛網是近來提出的一個新的空間系統概念,與傳統的機械手抓捕方式相比,飛網抓捕方式具有安全性高、對載體航天器影響小、消耗能量少、抓捕容錯範圍大等優點。此外,空間飛網在空間碎片處理和在軌目標捕獲方面具有獨特的應用潛力。近年來,隨着小衛星系統的發展,利用柔性部件來提高航天系統的靈活性成為航天工程中的一個新的技術點。其中飛網捕獲技術在目標捕獲、遠距離捕獲等方面展現了極大的應用潛力。在飛網捕獲中,飛網捕獲器平台向被捕獲目標方向展開一張由細繩編織成的網,通過繩網包裹住目標航天器,利用飛網收口裝置收攏網口達到控制目標和避免目標脫逃的目的。收口裝置是用於將飛網網口收緊的主動卷繞機構,可實現高品質飛網收口的收口裝置應具備抗衝擊、飛行姿態穩定、收線速度快、抗堵轉能力強等特點。本發明的一種用於空間飛網收口的雙驅並置收線裝置,該裝置包括支撐部分、動力傳動執行部分和控制部分 。

三、成果形式

(專利、著作權、新產品、新技術等)

本項目是專利技術

四、應用領域及應用場景

五、當前應用成效

(1)在收線過程中提高了收線穩定性;(2)通過合理的設計,收口機構在發射過程中的衝擊力會沿着設計好的路徑傳遞,避開了一些抗衝擊薄弱環節,對發射衝擊起到了良好的緩衝作用,同時也增強了機構的可靠性;(3)避免了繞線輪在某種情況下發生反向旋轉。(4)通過電源支架的設計,使裝置的結構更加緊湊、裝置的電子元器件抗衝擊能力得到加強。(5)減小了收口過程驅動反力矩對收口裝置姿態的影響,避免了收口機構在空間的翻轉,提高了機構飛行穩定性;該裝置能克服發射過程中的衝擊,飛行姿態穩定、收線速度快、抗堵轉能力強、飛行穩定性高的空間飛網收口裝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