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禹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禹城

中文名 :禹城

所屬地區:山東省德州市

禹城市,山東省縣級市,德州市代管。禹城市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禹城縣,1993年9月撤縣設市。    山東省禹城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徒駭河中游,地理位置:東經116°22′24″—116°44′56″,北緯36°40′32″—37°12′19″,南北長58公里,東西寬33公里,總面積990.0平方公里。禹城地處山東省西北部,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乾濕季節明顯,光照充足。

禹城綜合實力處於德州前列;是國家高技術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連續3年進入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同時,進入全國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實現「五榜共進」。[1]

歷史沿革

據舊志載:遠在西周(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追念先王之恩德,將黃帝後裔分封到祝(現禹城、齊河、長清一帶),名曰「祝國」,城址現長清縣東北30里濟南西郊的古城村。後郡稱祝柯,春秋時諸侯「盟於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置縣,改為祝柯縣,縣址依然。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稱祝阿縣,縣址未搬遷。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縣址由古城村遷至阿陽城(現禹城火車站楊城子)。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祝阿縣改名禹城,縣址依然。唐玄宗皇帝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縣為禹城縣。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為阻安史叛軍,決黃河以阻,禹城被淹沒,城址搬至遷善村(臥牛鎮)。五代十國時沿唐制。金時屬濟南府。公元1130年(金天會八年),分治齊河縣。元代禹城縣屬曹州。明、清時屬濟南府。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禹城縣隸屬山東省濟南府。1913年屬山東省德臨道,次年改屬東臨道,1926年復屬德臨道,1928年起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1946年成立了「禹城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濼北行政專署。

1950年隸屬德州專署。1956年改屬聊城專署。1958年禹城縣併入高唐縣,隸屬於聊城專署。1961年恢復禹城縣建制,復屬德州專署管轄,至1993年禹城撤縣設市(縣級),至今隸屬關係未變更。1993年9月撤縣設市。1993年9月9日,撤銷禹城縣,以原禹城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禹城市(縣級)。


人口

2018年,年末戶籍人口54.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9.5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7275人,出生率13.5‰;死亡人口3614人,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6.8‰,比上年下降0.3個千分點。

民族宗教

全市共有少數民族25個,包括回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藏族等。人口最多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十里望回族鎮、房寺鎮等鄉鎮(街道)。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