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鼎第三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鼎第三中學簡稱(福鼎三中)創建於一九五六年九月,校名原為「白琳小學附設初中班」。一九五九年三月,縣人民政府正式定名為「福鼎縣第三中學」。一九七○年三月,增設高中部,同年,白琳中心小學併入福鼎三中,稱「福鼎三中小學部」,使福鼎三中成為當時全地區唯一的一所實行「九年一貫制」的完全普通中學,直到一九八○年白琳中心小學獨立為止。初建時僅兩個班,學生數112人,現發展到初、高中六個年段35個教學班,學生總數達1940餘人。教職員工由6人增至現在的117人。建校50年來,有45屆初中畢業生,31屆高中畢業生。初、高中畢業生共達12656餘人,其中初中畢業生8940餘人,高中畢業生3716餘人。為高一級學校選送了一大批優秀學生。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考上大專院校的有1640人。同時,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各個領域,不少人已成長為各部門的專業人才,成為骨幹力量。擔任校長、廠長、經理和獲得講師[1]、工程師、會計師、經濟師、中學一級、小學高級等中級以上職稱的數以百計,擔任副科級以上行政職務的有165人。

五十年來,學校大致經歷了初創、發展、文革、鞏固、開拓和創新六個階段。

奮力拚搏、力爭上遊

(1959~1966)

1958年,班級猛增9個班,學生數達500餘人。1959年3月,縣政府正式將「白琳小學附設初中班」改名為「福鼎縣第三中學」,並派陳世良任校長。

當時,學校有「三差」。一是辦學條件差,校舍不足,教師曾一度睡統輔,缺少辦公室,教學設備缺乏而簡陋,僅由福鼎一中支持,圖書僅有二百餘冊;二是教師大部分學歷不達標,全校沒有一人是師大畢業;三是學生入學基礎差,程度參差不齊。但校長陳世良領導有方,教導主任陳希立等竭智盡忠,依靠全體教職工,樹雄心,立壯志,團結奮進,克服重重困難,精心施教,使學校面貌不斷改觀,教育質量逐年提高。連續三屆畢業班學生中考成績均名列地區前茅,成為地、縣教學的一面紅旗,受到地、縣教育局的表彰。

文革動亂、半工半讀

(1966~1976)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運動波及全國。運動初期學校領導被指為「當權派」靠邊站,師生寫大字報,以後學語錄,講路線,談觀點,接着停課鬧革命,搞串連。以後中央文革雖然提出複課鬧革命,串聯還是無法停止,一直鬧到六七年五月,學校暫由陳希立主持校務。上級再次重申「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勞動相結合」。可是運動縱深發展,派性愈演愈烈,課已復不成了。六八年秋,上級一邊號召學生上山下鄉,隨便發給畢業證書算是畢業了,一邊派支左部隊進校。接着上級又提出「工人階級領導一切」,派了工宣隊接替支左部隊,本校的工宣隊是由白琳茶廠工人組成。同時,學校實行大聯合,接着批鬥「一小撮」,給「一小撮」掛牌、遊街。1968年12月,學校成立革委會。革委會、工宣隊帶領學生下鄉到翁江、瓜園、翠郊、棠園、車陽、牛埕下支援農業,白天割稻,晚上學「寶書」斗「一小撮」, 這是文化革命運動中期。

求實進取,鼎力爭先

(1976~1991)

恢復高考制度後,撥亂反正,學校及時採取了以下措施:(一)立即派遣負責教務的陳承寶同志與擔任文、數兩科的陳希立、丁振奎同志到福安、霞浦兩縣教學水平較高的兄弟學校求教取經。(二)起用老教師,重新讓游紹珊老師任課, 以實際行動來改變鄙視老教師為「臭老九」的錯誤觀念,隨後恢復了陳希立同志的教導職務。(三)恢復了各教研組,開展了備課、聽課等教學活動。(四)大力加強班級共青團工作,以提高學生思想認識,使學生認清「紅」與「專」的關係。(五)抓計劃制定,抓工作制定,抓總結,要求教師期中有小結,期末有總結,教務處把質量好的計劃,小結、總結以及較典範的教案[2]、作業批改加以介紹推廣,以便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學校各項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教師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學生夜以繼日、臥薪嘗膽、忘我攻讀。丁振奎、陳承寶、趙炳發、吳傳敦、張帆、謝瑞喜、季炳家、黃聯輝、林宣賢、繆恩澤等畢業班教師帶動學生奮力拚搏,鼎力爭先,使學校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嶄新面貌。中、高考成績逐年提高。政治科高考成績連續四年名列地區紅榜;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科高考成績連續三年名列地區紅榜。一九八○年,中、高考錄取人數達 27人,其中上大學本科就達7人,升學率在全縣名列前茅

視頻

福鼎第三中學 相關視頻

福鼎三中1988屆初三(2)班同學會
福鼎三中七六屆同學聚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