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中文名: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境內東南部 級 別: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 候: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保護區域: 13022公頃 類 型: 野生生物類型 保護對象: 生物群落及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 批准時間: 2006年2月 |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於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總面積13022公頃。屬野生生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武夷山脈中段重要的生物區系組份、大面積的鐘萼木和南方紅豆杉原生種群、獨特的生物群落類型和福建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
保護區內主峰金鐃山白石頂海拔1858米,是福建省境內第一高峰,金鐃山南麓是閩江的正源頭。[1]
歷史沿革
2001年10月,經福建省政府批准為閩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東起泰寧縣界,西至伊家鄉蘭溪村汪家鋪,南抵均口鎮台田村山洋漿,北達金溪鄉高峰村平坑。範圍在東經116°46′41″—116°59′24″,北緯26°35′47″—26°49′56″之間。
地質地貌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閩西北加里東隆起帶,崇安—石城深斷裂的西側。岩漿活動強烈,地層出露不全。以加里東侵入岩與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廣。東部為中山代地層及岩漿侵入活動為主,西部則是古老的變質岩基底出露。構造線主要有北東和北西向兩組。中生代地層基本上呈北東向展布。古老變質岩中發育韌性剪刀帶,片麻理髮育,地層變質揉皺強烈。
保護區位於武夷山脈中段,以中、低山地貌類型為主,海拔在250-1858米之間,地勢總體東北高西南低,從東北向西南傾斜。西南山勢平緩,中部為低山丘陵地,東北部有王家山、寶峰山、等比山等山峰,最高峰白石頂海拔1858米。因流水切割,多「V」型峽谷和深谷,山地坡度在30°-45°之間。
氣候
保護區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7℃,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5.3℃,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12.8℃。年平均降雨量1880.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20.7小時。全年平均無霜期280天,絕大部份年份均有降雪,高山地帶冰掛雪壓嚴重。
土壤
保護區成土母岩為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三大類,保護區的岩性主要由侏羅紀地層組成,主要是砂岩、砂礫岩,成土母質以殘積母質為主。從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現明顯的土壤類型漸變現象,即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紅壤為主,局部分布暗紅壤、水化紅壤。
水系
保護區位於閩江三條源頭水系之沙溪和富屯溪水源分水嶺區域,其中沙溪河源水茜溪為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的嚴峰山西南麓海拔950米處。水系主要由金溪水系和水茜溪水系組成,為樹枝狀水系。
區域範圍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跨均口鎮、濉溪鎮、溪口鎮3鎮、伊家鄉、大元國有采育場,14個建制村。總面積13022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633公頃,緩衝區面積3441公頃,實驗區面積4948公頃。
保護區東以建寧縣與泰寧縣界為界;由1858米白石頂至高點沿金鐃山脈山脊線至1565米王坪棟,向南穿官常村的里山、王坑等自然村至焦坑村的天上山、旱樹等自然村,從1185米九縣石山腳至台田村的三洋漿自然村為南界;向西北折至台田村的台田腰自然村,再與均口鎮的均口村土樓上、嶺腰村邱家、黃嶺村平逢山,金溪鄉的水西村山口、圳頭村謝家等自然村相連,沿1017米笠帽山山腳穿金溪鄉的大元村坪坑863米天子鼻為北界;西面的鴛鴦湖區以庫區一重山為界,即東至合水口電站壩頭,南至均口鎮的黃嶺村三灘自然村,西至伊家鄉的蘭溪村汪家鋪自然村,北至溪口鎮的艾陽村連家際自然村。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武夷山脈生物區系重要組份、大面積的鐘萼木和南方紅豆杉原生種群、獨特的森林植被群落以及福建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及珍稀瀕危生物物種等。
植物資源
截至2006年,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28科899屬2268種,其中蕨類植物43科82屬183種;裸子植物7科12屬19種;被子植物178科805屬2066種。
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鍾萼木、南方紅豆杉和銀杏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鵝掌楸、香榧、花櫚木等27種。野生蘭科植物64種,福建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23種,模式標本種與特有種有3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06年,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35目99科385種,其中哺乳綱8目21科58種,鳥綱18目48科194種,爬行綱2目12科61種,兩棲動物2目7科25種,魚類5目11科47種。昆蟲有30目245科1425種。
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雲豹、豹、黃腹角雉和蟒蛇4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獼猴、穿山甲、鴛鴦等39種。屬於中日、中澳雙邊國際性協定保護的候鳥種類各為56種和13種。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07年掛牌成立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機構規格相當於副處級全額撥款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核定編制為50人。管理局設有辦公室、資源保護科、計劃財務科、科技宣教科、經濟發展科、綜合執法科等6個科室和4個管理站及1個生態監測站。
管理措施
管好護林員隊伍,要通過健全制度、獎優罰劣、加大培訓力度等方式加強護林員隊伍管理,進一步提高護林員素質;做好資源保護,尤其對各自轄區內「重點」、「弱點」及「熱點」管理區域要合理安排,加強巡查力度,及時消除隱患,確保資源安全;做好站所建設,要加強所站「人、財、物」的管理,以保護區規範化建設為契機,把站所軟硬件設施提升到新水平;理順關係,要積極協調好管理站同社區、村集體、群眾的關係,為管理站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旅遊信息
保護區內金鐃山又名太弋山,因閩越王無諸校獵於此,遺失金鐃一面而得此美名。該山綿亘300餘里,共有84峰,主峰白石頂,海拔1858米,為「八閩第一峰」。景區可觀珍稀物種紅豆杉、柳杉、鍾萼木、紅花油茶野生群落等生態景觀,可賞金鐃晴雪、雲海奇觀、千姿石蛋、高山草場、杜鵑花海等自然奇景。
保護區有報國寺、鷹嘴岩、聖主廟、古學堂、龍王岩等人文景觀。景區內建有770米長高山時空隧道;1000米長凌空棧道;高山小火車;高山室外滑雪場等。
保護價值
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閩江的發源地,保護區內分布有南方紅豆杉群落、鍾萼木群落、雷公鵝耳櫪群落、福建山櫻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樹群落、浙江紅山茶群落七大植物群落,為武夷山脈中段特有的生物群落。有建寧金腰、建寧椴和建寧野鴉椿3種的模式標本種。保護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保護區對於閩江水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重要義。
參考來源
- ↑ 生物安全科普丨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山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 陝西省漢陰縣林業局,搜狐 , 2020-12-14